我們對歷史一直有一個誤讀,覺得孔子周遊列國不去秦國,是因為秦國拒絕孔子,真實情況估計比較扎心,是孔子看不上秦國,覺他它太low了。
其實孔子一直想恢復周禮,在當時人們眼中,秦朝代表落後、野蠻,不要說讓他們遵循周禮了,能不退化到原始狀態就不錯了。
在我們後人看來,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秦朝很強大,其實不然,孔子所生活的年代屬於東周時期,嚴格意義上來說,孔子算是周朝人,更準確點說,他是宋國後裔。
孔子一直推崇周朝初年的社會狀態,而不是春秋時期道德淪喪,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的文化人總是推崇民國大師輩出的年代,認為文化人可以遵循自己的理想,可以恣意揮灑。其實每個朝代都有其侷限性,孔子所推崇的禪讓,周禮,不過是經過後世粉飾包裝而已。我們吹了一千多年的禪讓制,在《竹書紀年》當中,完全是一場狗血劇,不但沒有所謂的禪讓,完全是一場殘忍殺戮。
真實歷史咱們暫且不提,孔子這時候就特別推崇周禮,其實周朝是一個非常弱的聯盟,它治下的很多小國雖然接受周朝的封分,但是並不接受周朝的管理。早期周王室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王室還有族人派出去,讓他們幫自己統治。
我們現在都知道,親戚,哪怕是至親,如果隔了幾代,大家不經常走動,都會生疏,更別說同族了。所以西周經歷200多年後,陸陸續續不斷分封,各諸侯國林立,比較早的諸侯有魯國、魏國、晉國,晚一點的有鄭國等,這些諸侯國對周朝認同感非常弱,我們所熟悉“問鼎”的故事,就是赤裸裸對老大的挑釁。
而孔子理想當中的各諸侯國依舊像當年一樣相親相愛,而不是彼此之間打打殺殺,爾虞我詐。話說回來,你覺得這有可能嗎?雖然我們現在看不可能,但是當時孔子就覺得有可能。他覺得應該有個帶頭大哥,把這個事給攛掇起來,所以他開始周遊列國,開啟遊說之旅。
他首先想到的是哪些國家呢?當然是魯國,魯國當時不但經濟實力最強,而且根正苗紅,他們是周公旦的直系後代。除了魯國,還有誰呢?還有周王室那些宗親,比如姜姓的齊國、申國等,齊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姜子牙的後裔。
另外還有陳國,雖然國家不大,但是經常表忠心,孔子在陳國很容易找到認同感,不像那些魯國、齊國等,愛答不理。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其實一直呆在陳國。
我們再看看秦國,嬴姓在當時存在感非常差,地處西北地區,不但食不果腹,而且還經常遭遇遊牧民族的侵襲。這就好比我們經常聽到的那句“打不死你的,終究會讓你更強大”,秦朝雖然地理條件很惡劣,但是相對於中原,函谷關這種隘口易守難攻,也讓它有機會矇頭發展,不必參與中原地區的紛爭。
所以並不是秦朝不讓孔子入秦,而是孔子壓根就看不上秦國。在中原民族看來,秦國完全沒有開化,其他的不說,秦朝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允許拿活人陪葬的,一直到秦獻公時期才改掉這個習慣,取而代之的是陶俑,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兵馬俑。
除此之外,秦朝如果往上捯飭,他們的祖宗是給周王室養馬的。從小我們都聽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後人把罪名擱在褒姒的頭上,真實的歷史是周朝的統治力減弱,你想想都隔了那麼多代了,誰還認你?可是在這個時候秦襄公就非常賣力,幫助周平王遷都,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才從專職養馬轉正諸侯王,而當時周平王賜給他的土地,壓根就是野蠻民族的後花園,經常被犬戎等民族燒殺搶掠,真沒有想到秦襄公硬是把一盤死棋給整活了。
所以即使秦朝爬上來了,但是地位還是比較低的。人們總是帶著歷史的偏見,孔子也不例外,所以並不是秦國不允許孔子去秦國,這種人畜無害的聖人,沒有理由不允許他來,而是孔子壓根就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