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歷史謎題待揭露,但是她確實是漢匈短暫和平的紐帶
自古中國就不缺乏智慧,更不缺各種術士,有人研究長生不老之術,有人研究人與人之間關係,更有者是學習各種縱橫遊說之術,帝王有帝王術,臣子有為官之術。漢高祖劉邦在白登之圍之後,一時間謀士沒有辦法想到更好的辦法對付匈奴。就想出了和親之術,意思是我們不打不鬧,給點面子,我這邊給你送美女,你那邊給我納侍人,就這樣一直延續了上百年之久。
公元前54年,匈奴發生了內亂,郅支單于與他的弟弟呼韓邪爭奪王位,後來後呼韓邪被郅支單于打敗,沒有辦法只得南逃,這不他南遷至長城不遠的光祿塞下就不能再往前了,南邊是大漢地界,這讓他很是尷尬,兩邊夾擊是一件不太好對付的事情,於是他就想著同西漢交好,因為哥哥是靠不住了,於是他親自來漢覲見漢帝,漢朝當時也沒有能力單挑郅支單于,於是就同意聯合呼韓邪對抗郅支單于。但是為了能形成一種平衡,漢朝也是不想也沒有能力跟郅支單于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於是採取兩頭討好的政策。隨著漢宣帝死後,元帝劉奭繼位,朝廷開始爭端不斷,內部矛盾尤為突出了,有擴大趨勢,為了邊境的安寧,漢元帝還是採取和親政策。
這不在漢元帝建昭年間,皇帝劉奭下詔選美,歷史記載劉奭是個非常好色的皇帝,他選美更多的是為自己充實後宮美色,這不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也應召入宮,當然當時沒有四大美女的說法,是後人編撰出來的。
王昭君,名嬙,又名皓月,據說是出生之時,天空皓月懸空,故取名皓月。彼時的王昭君,年方二八,面泛桃花,眼含秋水,氣質如蘭,肌膚如雪。是一個絕色美女,那麼這麼一個絕色美女怎麼會被元帝劉奭放過呢?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當時選美的人太多,皇帝肯定不能一一過目,就派人先篩選,然後畫師畫出畫像呈現給皇帝。這就讓畫師有吃好處的機會,王昭君的性格比較獨立,不願意巴結畫師毛延壽,可想而知畫師會怎麼樣畫王昭君的畫像,於是王昭君雖然留在宮中,估計是排在五環甚至七環之外了,古代宮廷妃子千人之多,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皇帝的寵幸的,王昭君就是這種運氣不好的那種。於是在選和親女之時被選中了,或者按照流傳說她自己不願老死宮中,自願請求出塞和親。這讓元帝在召見王昭君之後甚是後悔,後來毛延壽也因此欺騙皇帝被處死。
還有一種說法是,毛延壽是一個好人,為國為民的大好人。他在見到王昭君之後,看到這種絕色美姿的女子,擔心皇帝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擔心皇帝沉溺女色無法自拔,耽誤國事,故意讓王昭君受到冷落,後來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毛延壽乾脆為了斷絕後患,提議王昭君遠嫁匈奴,這就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明江陰士子的《昭君詞》寫道:“驪山舉火因褒姒,蜀道蒙塵為太真。能使明妃嫁胡虜,畫工應是漢功臣。”似乎印證了毛延壽的事蹟,但是這種說法是否可靠無從知曉。昭君出塞確實給塞外和漢朝帶來了很長一段安寧時期,所以王昭君算是歷史的功臣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