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臥神州千里夢,笑枕日月萬戶歌。
天下風雲掌中論,威震八荒與六合。
中華民族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偉大盛世,出現在大漢朝,大漢帝國的巔峰,則無疑是漢武帝劉徹統治時期。讓後世兒女熱血沸騰的“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雖然是漢元帝時期才提出的,但真正踐行這一霸氣執政方針的,當首論漢武帝。
漢武帝一生,豐功偉績無數,他的鮮明個性也和他的執政理念一樣,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筆者將分多個篇章從多個維度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漢武帝。
一、小試牛刀,藏鋒露芒等待時機
漢武帝15歲登基,69歲去世,足足當了54年皇帝,跨越半個世紀還多,不過即位之初,由於她奶奶太皇太后竇氏過分干涉朝政,導致武帝還不能有所作為。
大抵女人老了之後,總會對權勢富貴有所留戀,竇太后年輕的時候在文帝面前溫良恭儉讓,十分聽話;但到了兒子和孫兒這裡,卻開始頻頻對朝政指手畫腳了。漢景帝雖然冷酷無情,卻是個十足的孝子,非常怕老媽不高興,所以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很多事情都睜隻眼閉隻眼讓著老媽。
漢朝以孝治天下,年輕的武帝自然也不敢明著忤逆祖母,但是他是個有志青年,一上臺就想做點事,因此在上位之初便做過一番試探,下詔全國“舉賢良方正、能言直諫之士”入朝為官。
武帝有兩個心腹,是他當太子時的老師,一個叫衛綰,一個叫王臧,他們看出武帝的心思,兩人分別上了一道奏章,王臧借古諷今地對武帝說:陛下才是天下之主,凡事不要向老太后稟報。衛綰則提出在所舉的賢良方正之中罷除法家和縱橫家這兩個學派的學者(這時候董仲舒還沒機會認識漢武帝)。
為啥這麼幹?因為老太后討厭儒家,尤其喜歡道家,現在罷黜法家縱橫家,下一個豈不是輪到道家?衛綰這麼說分明就是不給老身面子啊!
這下老太后不高興了,她把漢武帝叫到跟前責備了一番,孫子啊,你可別被那幾個混球帶壞了啊!這種搬弄是非的人應該治罪。漢武帝沒辦法,儘管心裡不願意,表面卻只能點頭稱是,於是只好犧牲了出頭的二人,衛綰被罷官,王臧更慘,在獄中自殺了。
經過這件事,漢武帝明白,老奶奶人老心不老,不肯放權啊!不過她也沒幾年好活了,算了,姑且忍忍吧!
六年後,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正式掌握大權,任用一批名臣,開始大展拳腳!
二、唯才是舉,駕馭群臣如臂使指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要成就一番事業,一定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加入。武帝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是王道與霸道並舉,所謂“漢家自有體制,王霸道雜之”。王道者,側重“以德服人,教化萬民”;霸道者,重在“以力服人,嚴刑峻法”。因此我們大致可以看到漢武帝任用 的人才,大體可以分這兩類。
先說王道類或者叫做鴿派代表:董仲舒、公孫弘、朱買臣
這哥仨都算是鴿派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核心思想是“天人感應”和“大一統”。
那麼這倆主張對於治國有什麼用呢?為啥漢武帝看重這個?
先說天人感應,天人感應簡單說就是你要多做好事,好事做多了老天爺就會賜福於你;反之,不要做壞事,壞事做多了老天爺會懲罰你!瞧瞧,這思想多好,引導全民向善,當官的不敢為非作歹,百姓也不敢惹是生非。聽話忠心不惹事的臣子和子民,誰不喜歡呢?對於帝王,也應該仁德愛民,以教化民眾為主。
至於大一統,就不消多說,這是正道之光啊,維護國家領土與主權的完整,還不該大力弘揚嗎?
公孫弘的核心政治主張是講究一個“和”字,從“和”這一哲學範疇出發,針對漢武政治,公孫弘提出了治國安民的八項主張。這八項主張實際上講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國家要節儉,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為百姓創造良好的生產與生活條件;二是朝廷用人要因任授官,任人唯賢,賞罰分明,使官盡其責,人盡其才。
你看看,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對國家整頓吏治、教化百姓都有莫大好處。
至於朱買臣,他的故事很勵志,此人懂點軍事,口才還極佳,遇到想辦什麼大工程,有人反對的時候,漢武帝就往往讓他出來當庭爭辯,做做那些反對派的工作。當年關於是否設定朔方郡,公孫弘這個老古董反對,老朱在漢武帝授意下就用設定的好處來詰難公孫弘。朱買臣提了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
瞧瞧,多省心,事情就這麼辦成了!
治國理政,光以德服人還不行,很多時候還得霸道一點,下一篇我們著重分析漢武帝的霸道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