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序章。
因為當時的中國最見多識廣的人就是錢學森,所以中國有關部門緊急將尋找衛星殘骸的任務傳達給了他。畢竟只有他才知道衛星和衛星殘骸到底長什麼樣子。
接到這個任務之後,錢學森自己也是非常撓頭。沒辦法,蘇聯那些二把刀的專家,只算出來了一個衛星墜落的大致方向,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線索。東北那麼大,而且當時還處於冬季,總不能讓東北的士兵們頂風冒雪大冬天出門進行拉網式搜尋吧。
說來也巧,就在錢學森一籌莫展的時候,瀋陽那邊傳來了一個訊息,那就是有一名夜間值班的戰士,發現有一個火球墜落,他們懷疑這個火球就是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
錢學森接到訊息後立刻動身前往東北。一開始錢學森還奇怪,如果在瀋陽能看到“火球”墜落,那麼在北京也應該可以看到才對,為什麼其他地方都沒有發現呢?不過納悶歸納悶,但是好不容易有了一條線索,那可要好好抓緊了才行。
一小時後,錢學森剛到了瀋陽就趕緊詢問關於“火球”的問題。聽瀋陽軍方的描述,他們好像是已經確定了殘骸就落在了東北一樣。錢學森也很激動。如果是真的,那自然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好事兒。如果是誤判,再拉完搜尋也不遲
於是錢學森顧不得吃飯,直接就找上了那個看到了火球的戰士,讓他詳細描述火球的情況。包括火球的大小,速度,掉落的方向以及弧度等。
隨著那名戰士開始回憶,錢學森也掏出了隨身攜大的鋼筆,在手心畫了一個座標系,緊接著又花了幾根拋物線。然後就開始了緊張的運算工程。一直到筆記寫滿了他的掌心還不夠。他又在手背上寫了好記的數學符號和物理學公式。
在經過了三分多鐘的緊張計算之後,錢學森就把筆收了起來,告訴所有人,如果這個火球真的是衛星殘骸,那麼應該是落在瀋陽西北兩千公里之外的地方,也就是說根本不在東北,更不在中國境內,這個衛星很有可能就落在美國的阿拉斯加。說罷,當天下午他就返回了北京。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大早,蘇聯方面就傳來了訊息,說斯普特尼克1號的殘骸,在美國阿拉斯加的一處雪山中被找到了。
所有人對錢學森佩服得五體投地,根據別人的描述,在通過一番計算就能找到衛星殘骸,簡直比那些蘇聯專家厲害多了。
由此可見,錢學森之所以能在火箭科學和空氣動力學上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他紮實的數學功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錢學森在學習的時候刻苦努力,才能擁有今天的成就。
而能支援他刻苦學習的最大動力,來自於自身的愛好。只有真心愛著他們所學的科目,才能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就。
所以從民國開始,中國的教育家就非常推崇這種教育方式,其中貫徹得最徹底的,是中國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劉薰宇。
相對於傳統學習的死記硬背。他更傾向於開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這種教育方式啟發了無數理科大牛。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楊振寧,中科大校長,數學家谷超豪等數學大牛的都非常推崇他的教學方式,他們在授課的時候經常會改編一下劉薰宇在講課中提到的例子。
後來劉薰宇將自己一生的教育理念凝結成冊,寫了一本著名的啟蒙教育書籍流傳於世。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數學三書》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啟蒙類書籍。書中將枯燥無味的數學原理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讓孩子們讀的時候愛不釋手,看得津津有味,從而徹底喜歡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