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幾年前,一位“黃面白心”的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成為中美兩國乃至全球熱議的焦點。

豈不知早在152年前,一位剛剛離任的美國駐華大使,被委任為“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率領清廷首個外交使團,遠涉重洋,出使歐美。

這個美國人,成為中國出使西方的第一個外交使節。

他就是美國人——蒲安臣。

陰差陽錯來中國

1820年11月14日,蒲安臣出生在美國紐約州的新柏林一個拓荒者家庭,他的英文名字叫安森·伯靈格姆(Anson Burlingame)。後隨父母遷到密執安州,在那裡他接受了良好的初等和高等教育。1846年,他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在波士頓找到一份律師工作。

蒲安臣深受早期美國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極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是一位真誠的理想主義者”。

1848年,蒲安臣進入政界,很快就嶄露頭角。1852年,他就成為馬薩諸塞州立法議會代表。1855年,當選美國國會議員,一干就是三屆。

蒲安臣同情黑人在美國的悲慘境遇,是一位堅定的廢奴主義者。1860年,他不遺餘力支援林肯,遭到南方反對派的忌恨,導致落選國會議員。林肯心裡不安,於是任命蒲安臣為美國駐奧匈帝國公使。

林肯

林肯這一任命,卻遭到奧匈帝國強烈反對。原來此前蒲安臣曾發表同情匈牙利革命的演說,因此,奧匈帝國政府拒絕他入境。無奈之下,林肯把蒲安臣派到中國擔任公使。

蒲安臣就這樣陰差陽錯地來到中國。

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後,國際地位低下,美國對中國也不重視,駐華公使常常由在華商人臨時擔任,薪水也很少。當時的駐華公使並不是一個美差,很少有人願意擔任。

而蒲安臣擔任駐華公使,一干就是五年,成為美國第一位常駐北京的公使。

蒲安臣來中國之前,對中國的瞭解也不多。來到中國後,他認識到西方人對中國的許多看法是錯誤的。他認為西方人用武力政策強迫中國人接受西方文明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才能解決問題。因此,他在華積極推行“合作政策”。

當時的清政府,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早已是衰弱不堪,難抵外侮了,只能成為西方列強刀俎下的魚肉,任人宰割。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侵略,勢必會導致中國更加混亂和動盪,這並不符合美國這個後進的注重商業的資本主義國家利益。在美國人看來,保全中國,延遲對中國的侵略,就是把機會留給了美國。

蒲安臣聯合其他在華公使,成功推行對華的“合作政策”: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反對列強在華瓜分土地和索取特權;反對列強使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脅來作為解決和清政府爭端的手段;列強在華相互合作,共同維持清政府的統治;主張中國境內貿易開放,並融入西方框架下的國際社會。

儘管蒲安臣推行的“合作政策”本質上是為了維護美國利益,但客觀上他的種種“善舉”的確也給中國帶來了很多好處。

在他的支援下,《萬國公法》譯成中文,讓清政府學會如何在條約體系下同西方國家打交道;他還多次向美國政府建議,用清政府在英法戰爭中的賠款,在中國建立幾所學校。

當然最出彩的是他調停“阿思本艦隊事件”。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透過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李泰國在英國訂購了7艘兵船。李泰國揹著清政府,以中國政府全權代表的身份,與英國海軍上校阿思本簽訂了所謂"合同十三條"。規定由阿思本完全控制這支艦隊的指揮權,並且不顧清廷原議,擅自決定艦上人員全部由英國人出任。

清政府對此妄自簽訂的荒謬合同拒不承認,並且將阿思本降為副管帶,受兩江總督的節制,要把艦隊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李泰國和英國公使卜魯斯卻想以艦隊要挾清政府,加強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雙方各不相讓,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就在這緊要關頭,蒲安臣居中調停,解決了危機。最後阿思本艦隊被遣散,船隻出售,李泰國也被免去海關總稅務司的職務。

正是蒲安臣的不懈努力,中英雙方擺脫了尷尬的處境,避免了一場武裝衝突。

事後,恭親王奕訢和英國公使卜魯斯都向蒲安臣表示感謝。

蒲安臣贏得了清政府的好感和信任,才有了他出任大清外交使節這段歷史。

首任外交使節

1867年11月12日,總理衙門為即將離任的蒲安臣舉辦了盛大的歡送晚宴。交杯換盞之際,蒲安臣表示自己雖離開中國,但仍會關注中國並做好隨時為中國服務的準備。恭親王趁機建議蒲安臣代表中國出使西方各國,雙方一拍即合。

清政府為什麼要選一個外國人擔任外交使節,難道大清竟找不出一個合適的外交人才。

事實的確如此。當時大清缺乏富有外交經驗、瞭解外交體制的官員。同時,由於民族仇恨和社會偏見,大多數的清朝官員也不願出任外交使節。

在獲得蒲安臣的同意之後,恭親王奕訢正式向朝廷上奏:“請派蒲安臣權充辦理中外交涉事務使臣。其人處事和平,能知中外大體,遇有中國為難不便之事,極肯排難解紛。”

不久,朝廷批准,蒲安臣使團成立了。

為了防止意外,清政府還對蒲安臣的權力加以限制。讓總理衙門章京志剛和禮部郎中孫家谷制掣蒲安臣,兩人同蒲安臣地位相等。蒲安臣在外行為,須同兩人協商,報經總理衙門批准,方可執行。這樣就使使團在外只有談判的許可權,而不能締約。

第一個平等條約

1868年2月25日,蒲安臣使團一行30人從上海出發,開始出訪歐美各國。

一個多月後,他們抵達美國舊金山,受到了美國人民和政府的熱情款待。在從舊金山到華盛頓的途中,蒲安臣多次發表演講,表述清政府及其子民對美國的善意和友好,希望中美之間能加深往來和友誼。

到達華盛頓後,蒲安臣擅自越權,代表中國和美國國務卿西華德簽訂了《天津條約續增條約》。

《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也稱《蒲安臣條約》(the Burlingame Treaty),中美天津條約的修訂,兩國之間建立正式的友好關係,與美國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它是中國近代史上首個對等條約。

《蒲安臣條約》雖然是蒲安臣越權簽訂的條約,但它確是自鴉片戰爭來中國第一次在沒有戰敗的情況下,以一個平等國家的身份同西方國家簽訂的條約。

《蒲安臣條約》其對等性反映在締約雙方均有設領護僑、移民、辦學、宗教信仰自由等權利和義務。梁啟超稱讚“彼條約實為最自由最平等之條約也”。

由於有了《蒲安臣條約》,美國而不是當時世界最強國英國成為中國政府派遣留學生的首選。1872年,第一批中國幼童乘船前往美國,從此掀開了中國公派留美學習歷史的第一頁。

《蒲安臣條約》是蒲安臣使團出訪歐美取得的最大成就,此後他們又出訪英國、法國、瑞典、丹麥、德國、俄國,都沒取得什麼成果。

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因患肺炎在彼得堡病逝。

志剛認為蒲安臣“為人明白豪爽,辦事公平。而心志未免過高,不肯俯而就人,一遇阻礙,即抑鬱愁悶而不可解。兼之水陸賓士,不無勞瘁,受病已深,遂致捐軀於異國”。

蒲安臣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一個美國人就這樣為大清捐軀了。

為了表彰蒲安臣的功績,清政府追授予一品官銜,以及撫卹金一萬兩銀子。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就蒲安臣的逝世寫下如下悼詞:"他對各國人民的無私幫助和仁慈胸懷,已經越過國界,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世界公民。"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徽、欽二帝在金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