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漢武帝“廢儒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學習儒家經史的知識分子,又稱文人,往往被中央政府、地方府縣徵用,然後進入仕途。以這種方式進入官方的人,稱為“士人” 。

到了東漢末年,隨著士族階層不斷髮展壯大,“世家大族”出現了。顧名思義,“世家大族”就是以經學傳家,累世公卿甚至累世兩千石(郡守級),集世代冠冕、地方豪族、文化領袖於一身的大士族,也稱為高門。比如: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

從士族的發展來看,有著鮮明的特點。

一是士族一般出自地方豪

在漢代,古典文學都是手抄的。整天學習經學的學者不會是農家孩子,而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因此,大多數士人都來自當地的權貴家族和地方豪強。

二是士族文化源於家傳

士人學習知識後在政府任職,同時將知識傳遞給子孫後代、學生。因此,在東漢時期,文化傳承實際上是在一個極其狹窄的圈子裡進行的。正是透過這種文化壟斷的方式,文人士大夫逐漸形成了士族階層。一些家族甚至幾代人都在學習同樣的儒家經典,知識代代相傳,號“經史傳家”。

三是士族入仕源於“沾親帶故”

兩漢時期沒有科舉指標,徵召士人主要採取徵辟制,該制度依據主要靠“名”,即名聲、品行、文化,因此士人特意“養名”。而這些士人或師出同門,或為郡中鄉親,先入仕的自然提攜後入仕的,給予好的品評。而後入仕的為了報答前輩,也會照顧前輩的家族晚輩。因此,在東漢,士族一般都是世代出仕做官的,這就是“沾親帶故”。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雜談:韓信被劉邦生擒後本有機會得善終,可他卻做了錯誤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