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7年,朱元璋出兵北伐,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攻下元大都,將元朝的政權趕出了中原腹地。此時,元朝並沒有徹底滅亡,在元順帝帶領下,一部分元朝宗室重臣以及蒙古軍民退往北方,成立了北元政權,繼續與明朝對抗,而另外一部分卻成為了明朝政權下的蒙古人。
正如《蒙古源流》一書中指出:(蒙古人)且戰且退而出,四十萬蒙古人中,得脫者惟六萬,其餘三十四萬被圍而陷矣。但到了後來,和元順帝一起北退的不少蒙古貴族和官僚卻一批一批地脫離了北元政權,南下歸附明朝。不過此時對於朱元璋威脅最大的,還是元順帝帶領北退的北元政權,因為當時元順帝是被明軍逼迫,主動撤出元大都的,這也就是說,元順帝的軍事力量並沒有被耗盡,再加上北方本來就是蒙古人生活的地方,這也就導致了北元有反攻明朝的可能,為了降低蒙古人的敵視,朱元璋承認了元朝在中原的正統地位。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是無法泯滅的,那麼,元朝北遷後幾十萬的蒙古大軍及其家屬究竟到什麼地方去呢?隱姓埋名是一種生活方式,被明朝皇庭屠殺也不能不說是一種解脫,而大部分漢化了的蒙古人很快適應了當地的風俗習慣,與當地人通婚,完全覆蓋了原有的蒙古族特徵,歲月的年輪取代了往日的磨難。今天小編將部分異姓蒙古人分兩期,每期以三十個姓氏登出,以助蒙古後裔尋根問祖,以下內容見於稱其為“漢化”的《漢源流史》。
吳 氏吳允誠,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兒,居甘肅塞外塔溝地,明成祖永樂三年,與倫都兒灰率妻子及部落5000個、馬駝1.6萬頭歸附明朝,成祖賜其姓名為吳允誠,使領部落居涼州耕牧,官左都督,主封忠順伯。允誠三子:答蘭(克忠)、管者、克勤。克忠,副總兵,太子太保。管者,都指揮同知、廣義伯;子玘,嗣為廣義伯。克勤,都督;子瑾,嗣侯;瑾弟瓊,嗣廣義伯;瑾傳子鑑;鑑傳子世興;世興傳子繼爵,南京守備;繼爵傳子汝胤,汝胤傳孫惟英;汝撤弟汝徵,勳衛。吳成,遼陽胡人,蒙古名買驢,父通伯,元遼陽行省右垂,明洪武時,隨觀童降明,以功封清平侯,左都督;子忠,忠子英嗣清平伯;英子璽、琮及琮子傑,傑子家彥,家彥子國乾嗣伯。明賜瑪嚕姓名吳成。賜諤勒哲特穆爾姓名吳良。賜布敦袞姓名吳守義。賜濟蘭姓名吳克誠。賜多羅于姓名吳存敬。又賜另一瑪嚕姓名吳管。 柴 氏柴秉誠,蒙古名倫都兒灰,明永樂三年,隨吳允誠歸附近明朝,賜姓名柴秉誠,授後軍都督僉事。賜鐵柱姓名柴克恭。賜們蘇爾噶姓名柴志誠。賜拜帖木兒姓名柴志敬。賜遵錐布哈姓名柴永謙。賜克木帖木兒姓名柴永正。 初為阿魯臺部下,居甘肅塞外。永樂三年(1405),受明將宋晟招撫,與另一蒙古將領把都帖木兒(吳允誠)率部眾5千餘人投明朝,賜姓名,授後軍都督僉事。奉命率屬眾居涼州(今甘肅武威)耕牧,分別賜與牛羊、鈔幣,以招降蒙古軍民歸降。永樂五年(1407)卒於任所。子別力哥出塞自效,立功。
楊 氏楊效誠,蒙古名保住,吳允誠部將,擒誅叛亂番人虎保有功,賜姓名楊效誠,官指揮金事。賜阿爾婁臺姓名楊汝誠。賜托克托姓名楊必敬。
金 氏金忠,蒙古名也先土於,元太保不花孫,蒙古人稱他為王子。明永樂廿一年冬,成祖北征,也先土幹率妻子和種落千人歸降,封為忠勇王,賜姓名金忠。金順,瓦刺人,原名阿魯哥失裡。永樂七年歸降明朝,官指揮金事,封順義伯。
和 氏和勇,蒙古人阿魯臺之孫,阿魯臺降於明太祖,封和寧王。阿魯臺子阿卜只奄,授左都督。和勇以祖父封號為姓,官左都督,封靖安伯。孟子忠,錦衣指揮使。阿魯臺被瓦剌脫歡所殺後,和勇隨父南歸,被明廷授官安置。阿卜只俺死後,襲封帶俸錦衣衛指揮使,積功至都督同知。天順五年(1461年),以遊擊將軍出討兩廣兵亂,進官右都督。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統兩京達官軍,隨徵夷將軍趙輔、左僉都御史韓雍討伐藤峽盜亂,並討平餘亂,以功進拜左都督。成化三年(1467年),入朝督十二團營之驍勇營訓練。成化五年(1469年),以功特封靖安伯。和勇為人廉謹,在兩廣時以一無所取,受時人稱讚。成化十年(1474年),和勇去世,獲諡“武敏”。後追封靖安侯。
蔣 氏蔣信,蒙古名把臺,忠勇王金忠之舅,隨金忠降明,官都督,封忠勇伯。 毛 氏毛忠,涼州人,曾祖哈喇歹於明太祖洪武初年歸降,祖拜都,父寶,官百戶。忠官都督,封羌伯。忠子海,海子愷;海弟銓,銓子銳,嗣父羌伯,太子太傅;朱子江、江嗣爵;侄桓及桓子登繼嗣爵。毛勝,字用欽。初名福壽,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孫。伯父南海,明洪武中歸附,官都指揮同知。那海弟安太為羽林指揮使,傳子濟、勝。勝,官左都督,子榮、孫文協守南京。 薛 氏薛斌,蒙古名脫歡,父薛臺,於明洪武中歸附,賜姓薛,累官燕山右護衛指揮僉事。斌,都督同知,封永順伯。斌子壽童嗣伯,賜名綬。綬子輔,輔子勳,勳子璽嗣伯。斌弟薛貴,蒙古名脫火赤,都督僉事、安順侯;侄山為指揮使。山子忠,忠子瑤,皆嗣安順侯。姚子昂,襲指揮使。 李 氏李賢,韃靼名醜驢,元工部尚節,明洪武廿一年歸降,賜姓名李賢,右都督、忠勤伯。 滕 氏滕氏。滕定,父琪住,元樞密院知院。明洪武中降附,賜姓滕,官燕山右衛指揮使。子定,都督金事,封奉化伯。丁子福,指揮使。
焦 詩焦尚節,蒙古人,父把思臺,明洪武中歸附,為通州衛指揮僉事。把思臺傳子勝,勝傳子義榮。勝弟謙,官都督指揮同知;謙子管失奴,指揮使。謙弟禮,左都督,封東寧伯。禮孫壽襲爵,壽弟俊,鎮守湖廣。俊子淇,鎮兩廣;淇弟洵又襲爵。洵再從侄棟,湖廣總兵。 蘇 氏元順帝至正廿八年閏七月,元世祖五世孫孛只只斤氏義親王和尚,奉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之命,為儲存實力,選精銳親信,攜家眷,帶重金,喬裝遁出大都北京,到今河南濮州清丘之原而隱居。自稱“蘇”姓,蘇乃死而復甦之義。元義親王自名為蘇克明,字進迪,意為“克明復國”,克明派次子蘇義率兵駐鄄城(今舊城鎮)。三世蘇亮,四世蘇昌、蘇恩,恩生子蘇天民、天爵、佑。天民孫蘇淞,世襲平山衛指揮。天爵裔孫蘇遂,平山衛指揮。佑官兵部尚書,因畏嚴篙之害,由鄄城縣梁屯鄉蘇老家一比遷今範縣濮城鎮。三子蘇潢。蘇氏五世蘇純,溈川縣令;蘇琦,潞州判官。六世蘇毅,易州知州;蘇河,順德府照磨;蘇湖,鴻臚署丞;蘇池,武剛州吏目。今蘇氏分佈於山東鄄城縣蘇老家、蘇灑莊、蘇桐樓、蘇樓、蘇屯、蘇莊、蘇田莊、蘇集;鄲城縣雙橋集蘇莊、蘇樓、教場蘇莊、城北蘇莊;滑縣大蘇寨;內黃縣蘇村;淮陽縣蘇樓、蘇莊;範縣北蘇莊、西蘇莊;定陶縣蘇樓;鉅野縣前蘇莊、後蘇莊;曹縣蘇道口、蘇樓。
李 氏河南孟津縣麻屯鄉軍帳村李保仁《李氏族譜)載:“始祖諱孔溫窟哇,扎刺爾氏,蒙古部人,佐元太祖有功,溢忠宣並追封魯國王,世居斡難河之東。”“八世祖諱可用(行四)世居洛陽南關,是為河南祖,易姓李,嗣後遷洛陽西北鄉距洛陽二十五里李家營村……”。九世祖李文秀,諱英,“明洪武初年,兵荒馬亂,年景不佳,民不聊生。文秀公不畏艱難,毅然一挑兩擔,於洪武八年遷居唐縣北四十里半坡村,創家立業,是為唐縣一帶李姓蒙族之祖。”社旗縣饒良鄉小楊莊村李葆信同治辛未四月修族譜載:“溯自洪武初年,始祖諱文秀由洛陽西陡溝徙居南陽府唐縣城北四十里許半坡村,人新安籍,數百年矣。”社旗縣陌陂鄉萬莊村農民李清芳光緒乙酉孟春修族譜載:“我祖自洪武肇遷以來,居唐邑北四十里莊名半坡,迄今數百餘歲。’社旗縣李店鄉姚衝村有(李允中墓碑》雲:“溯我李氏,系明洪武初年,始祖文秀由洛陽西徒溝徙唐之北半坡村,經歷六七世,繁衍數十家。明末流寇猖獗,族眾逃散者不可勝數。迄我國朝定鼎,獨七世祖諱增光一人還籍,仍居半坡,重闢基地。家道小康矣。至八世祖諱含芳兄弟四人遷居唐河東洛店村(今社旗縣太和鄉),先瑩猶在半坡湖東大河西……。”孔溫窟哇長子木華黎,次子袋孫,三子無傳。二世祖木華黎,謐忠武,賜東平縣,賜魯國王,享年五十四歲,賜廟祀於東平,敕題其碑“元勳世之碑。”子孛魯及四、五世均襲王爵,六世祖遷松江為萬戶,八世祖可用。洪武初因款附意緩,滴戍洛陽,易李姓,子二:英、茂。九世祖英諱文秀,扎刺爾氏易姓李,洪武初年,遷來唐河縣④。柯韻態《新元史)卷廿八《氏族表上):札刺兒氏,亦作哲來耳氏,又作扎刺亦兒。白塔塔兒部族也。(元)太祖第七世祖都答昆,與札刺允大戰,大敗,部眾盡死,唯幼子海都獲免。其後海都滅扎刺兒,俘其人為奴。故孛而只斤氏不與札刺兒通婚姻。札刺兒分十族:察特,又作札益忒;塔克拉烏溫;空喀掃溫;庫姆薩烏忒;烏壓芯;必而喀敦;苦培兒;土朗起忒;布里;申苦芯。(元)太祖佐命功臣木華黎為札益忒、札刺兒氏。 王 氏河南鎮平縣王氏族譜戴:祖先鐵木花兒,在晃陂單傳4世,至五世王東溪生4子:格、柯、軾,第四子夭瘍,三個兒子的後代分散在鎮平、內鄉、南召、南陽諸縣。一世二老,二世祖大老,三世祖名貴,四世祖名宗祥。大老墓碑雲:“昔元紀,自文宗殂,順帝御極,明主由和陽渡江,取太平路(安徽當塗市),逼燕京,元帝奔應昌,遂移祚。公睹元運迭嬗,克自保重,遊冀北,走覃懷,率江左,渡河南,偕先大人經歷殆盡,卜居晁陂”(此碑立於明嘉靖十一年,清咸豐六年重刻),明載為元代後裔。王氏家族中廣為流傳祖先牌位對聯是:“宗祖蒙古,元遷燕京,明卜鎮邑;初由二老,創業晁陂,統垂趙營。"1942年,19世孫王元繼曾續修族譜。另一支王氏先祖,相傳為司(四)陀王,亦稱鎮殿王。在河南淅川縣九重始祖墓碑“鎮殿始祖考王公諱成、妣孫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諱成者,本元宦也”的記載。1985年8月在淅川縣九重王氏祖瑩出土明萬曆六年(明唐府典儀正王詔墓誌銘)一方,銘文一雲:“王詔字惟行,號荷塘,其先諱成,家鄧州城西九重院。曾祖鐸、.祖紀。父仕周,仕四川墊江主簿,生子二人,長子王詔,輸金授唐府典儀正。生於嘉靖十一年辛卯正月二十日。卒於萬曆六年戊寅四月十八日,享年四十有八。配李氏,男三:長懋志,州庫生,娶朱氏;次懋忠,州癢生,娶王氏;三懋恕,聘李氏;小女尚幼。受其撫育的孤侄懋恩。孫男三;懋志子保寧,懋忠子保陽、保元,二女尚幼。公葬在九重院街北百步,枕趾癸丁。鄉進士,署鄧州儒學學正事,晉江貢生宋國有撰文。”其後裔有王恩佛、監生王本子王志,邑庫;王忠,拔貢;王聰,監工;王智,七品爵。王立剛,南召縣白土岡人,民國南召縣召西遊擊司令。王正,中央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王超,瀋陽軍區裝甲兵司令員。南陽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王明哀、王世屏、王德慶。王言,字恩佛,鎮平縣葉灣村人,現為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王伯珍,內鄉縣大橋鄉人,南陽地委副書記。王立火,南召縣白土岡人,南陽市中醫研究所主治醫師。王聆音(原秋),鎮平縣老莊鄉河東村人,吉林市委書記。王文華,內鄉縣灌漲鄉魏莊村人,駐馬店地區交通局局長。王兆彥,鎮平縣晃破鄉人,社旗縣常務書記。王廣獻,南召縣板山坪人,板山坪中學校長。王國珍,內鄉縣王溝村人,河南省民族事務委員。王明遠,新野人,南陽地區紀委副書記。王文獻,鎮平縣老莊鄉人,南陽教育學院副院長。王善甫,鎮平縣人,南陽行署民族事務委員。王永蘭,鎮平縣晃破鄉人,南陽師範高階講師。王寶岑,鎮平人,河南省第五、六屆人大代表。明又賜元人默色帖木兒姓名王麟。賜阿達納姓名王義。賜音濟布哈姓名王懋忠。賜奈曼岱姓名王存禮。賜呼遜姓名王彪。 卜 馬 氏卜馬姓,其先乃蒙古人,明初遷華容。拓 拔 氏原為鮮卑人而蒙古化,又作禿別氏。偰 詩先世墩欲谷,本突厥部,突厥亡,遂臣回紇,世為國相,居楔輦河,因以偰為氏。數世至克直普爾,襲本國相答刺罕,賜號阿大都督,遼主授以太師大垂相,總管內外藏事,國人稱為藏赤立,其子曰嶽弼。後裔入元代已蒙古化。
裡 氏里氏。偰嶽弼玄孫約著,以伯父及伯皆有裡字為名,便以裡為氏。陸 氏有蒙古人遷居湖北洪湖、監利,後以陸為氏。明又賜元人五十六姓名陸忠。元順帝第六子世厚,因元滅,避難遷人沔陽縣陸家臺(今屬洪湖市)。以第六子之陸而改為陸氏。一支遷人沔城,後人陸建攘,清兩江總督,後有陸國見,由沔城遷郭河公社林坊。
竹 氏竹氏,元末擴廓帖木兒部將竹貞,隨元順帝北奔沙漠,後又自沙漠降明。見於《元史·順帝紀》及《也速傳》、《列女·王士明妻李氏》。 馬 氏元世祖部將馬禿塔兒,蒙古人,官僉書樞密院事,康熙(南陽府志)卷五(人物》下:馬禿塔兒“僑居於(葉縣)縣北荊山下”,死即葬於荊山,子孫世代定居於此。元亡後,“馬氏子孫俱以勝國名臣之後獲罪”,便以始祖之名為馬氏。馬禿塔兒傳至七世孫馬騰。附馬氏世系:明又賜元人多爾濟姓名馬惟良,巫勒瑪帕瑪姓名馬克順。
宣 氏馬禿塔兒之弟西漢傑兒和宣帖木兒,西漢傑兒之後裔有數戶散居於河南寶豐縣胡樓村。宣帖木兒之後以其祖·名字首字為宣氏,居葉縣廉村鄉宣莊、馬莊、墳臺鄉西北拐村。老程莊,其後有宣賢。
黃 氏福建南安縣豐州黃氏,祖先答拉真,乃蒙古人,元時到南安任職而定居於此。
趙 氏元太祖時,永古特·阿勒楚爾之先居雲中塞上,父達袞,為金群牧使,驅所牧馬歸元,阿勒楚爾幼時育於外祖父兆齋家,人言訛為趙家,因姓趙氏。
蘭 氏蒙古人溫都爾喀喇氏,祖阿爾斯蘭曾從大將阿術伐宋,仕至冀寧路達魯噶齊,子孫遂以蘭為氏。
魯 氏元朝皇室脫歡,以河西降於明太祖,被安置於法甘肅莊浪縣西山之連城。傳至孫什伽魯,以軍功升連城世襲土指揮使,賜姓名魯賢,清雍正元年,割藏民八族為魯土司管轄(上下馬爾族、爾加攘族、爾加藏族、單豹族、錢多爾族、思爾木族、爾卜族),分為十旗。乾隆時為3698戶,24051人,佔莊浪縣人口27 %a。轄區為今永登、天祝,蘭州市紅古區、民和、樂都部分地區。古城土總旗魯鏞,字魯瑜,百戶。瑜六世孫魯大浩,清順治二年降清,有功升指揮使。後裔魯肇封、魯瞻泰。轄藏民7莊。大營灣土副指揮魯之鼎,世襲副指揮使。轄藏民9莊。於清順治二年隨魯典降清,其裔有魯冀參、魯維禮。古城(今滿城)土司魯國英,元朝後裔,明千戶,轄紅砂川一帶,傳至魯大誠,於清順治二年降清,再傳魯景成、魯天嗣、魯祖山。魯三奇,世居馬軍堡,元之裔,明襲副千戶,傳魯烈、魯政。
平 氏明賜元人班第姓名平以正。 部 氏湖北鶴峰縣雲蒙山部氏,為蒙古人,住中營鄉三家臺村,共有1500餘人。部斗山、部吉三撰(部氏族譜》載:其祖乃元代蒙古波爾濟吉特氏,波轉為部氏,一世祖部官蔭,從江西遷湖北,11世祖部錫侯,於清乾隆廿一年,又從澄州遷鶴峰縣清水氽,再遷神仙茶園。今三家臺村党支書部先和,辦公室主任部玉階。部氏還分佈於上升、高升村.及下坪鄉石堡、雲蒙村等地。
薩 氏薩都刺,著《雁門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祖日薩拉布哈(原作思蘭不花),父日傲拉齊(原作阿魯赤),以世鎮鎮雲、代,居於雁門,故世稱雁門薩都拉,實蒙古人也。”(雁門薩氏家譜》清末李溶(文林郎伊陽縣知事薩府明君希亭行狀》雲:“君諱維翰,字希亭,先世蒙古色目人,答失蠻氏。伯祖諱口,十五世都拉,賜姓薩,卜居於閩,元亡,遂為閩縣人。”吳曾棋(清浩授通議大夫山東武城縣知縣又恆薩公墓表)雲:“公諱承任,號又恆,本蒙古答失蠻氏。遠祖阿魯赤,留鎮雁門,遂為雁門人。生.二子,曰薩都刺,元泰定丁卯進士,官南臺侍御史,賜姓薩氏,以詩名於時。”福州(雁門薩氏家譜》雲:本“答失蠻氏,始祖蘭不花為元世祖萬戶。子阿魯赤,元英宗鎮守雲、代(大同),孫薩都刺,名天賜,官南臺御史,著(雁門集)。弟野芝,名天與,江西建昌路總管,傳子守仁,元末進士,官閩居之。傳至薩琦,明宣德禮部侍郎,才盡棄舊俗,不信伊斯蘭教。民國海軍司令薩鎮冰,即野芝之裔”。都拉之侄薩仲禮因官遷居閩侯。都拉後裔居宛平,喇忽丁官龍興路(南昌),居於此。都拉18代孫薩本茂,海軍高階工程師;兄薩本棟,物理學家。按薩氏,乃西域回回,融入蒙古族,明以後,又融人漢族,有的又由漢族複稱蒙古族。 波 氏元太祖第二十九代孫孛·日少布,生子三:郭都圭、吉特日圭、道布欽。郭都圭生波·少布。始改孛(即孛兒只斤氏的簡姓)氏為波氏,波、學音轉。波·少布今任黑龍江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長,生子波·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