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這是《消失的寶藏》第五篇

1864年7月,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天京、太平天國覆滅。清廷中樞得知訊息後,欣喜之餘,在回覆中特別關切了一個問題:有沒有找到太平天國“聖庫”?如果找到了應上交朝廷。

聖庫,也就是太平天國的國庫,據說藏在南京城裡某個神秘的所在。清政府聽聞,太平天國存續10多年,積攢下了一個巨大的財富寶庫。如然而,不久後,曾國藩回覆稱,他們並沒有找到太平天國聖庫。

同治帝收到回覆後,很是失望,但也沒辦法, 聖庫一事就此作罷。那麼天國聖庫究竟去了哪裡呢?這個故事,要從天國聖庫的初建說起。

一、“科炭”

1848年的頭幾個月,對於廣西桂平縣紫荊山區的"拜上帝會"會眾來說,是一段至為艱難的日子:前一年的10月26日,會中二號人物、日常事務主持者馮雲山,被鄉紳王作新以"謀逆"告發到官府後抓走,最高領導人洪秀全聲稱"去廣州找門路"後滯留不返,留下一個外有團練緊逼,內部群龍無首的攤子,會眾惶惶不安、人心浮動。

3月3日,會中骨幹再次聚會商討,但還是毫無頭緒。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年輕的"燒炭佬"楊秀清忽然一陣亂抖,然後手作劍戟狀指著眾人厲聲自稱"天父",並說"該有百日磨難,這是對會眾誠心的考驗",要求各地會眾同心協力,共渡難關。然後又一陣亂抖,楊秀清"昏倒"在地,片刻後睜開眼,彷彿大夢初醒。

原本比較邊緣的楊秀清,因為能代"天父"傳言,一下子成了會眾們的主心骨,又因洪、馮缺席,他便成了"拜上帝會"的實際主事者,會眾們也因此暫時穩定了人心。不過,這只是暫時的,“拜上帝會”還是面臨著如何救人的迫切難題。最直接而有效的辦法,當然是花錢打通官府關節,把人贖回。可問題是,"拜上帝會"成立5年來,從來沒有公共活動資金。

於是,楊秀清帶頭砍柴燒炭賣錢,同時發動教眾四處籌款,終於積攢資金成功賄賂官府,換來了馮雲山的"查無謀逆實據",也讓"拜上帝會"擺脫了一場樹倒猢猻散的空前危機,而發動燒炭工們"科炭",從此成為營救被捕教眾的不二法門。

所謂"科炭",即是發動燒炭工們把賣炭的錢按固定比例積貯起來,集腋成裘,成為公共基金,以應對不時之需。然而,楊秀清等"燒炭佬"都是貧苦農民,自己都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能自願捐錢營救同會兄弟,已是拼盡力氣了,忠誠度毋庸置疑之外,但實在沒法指望他們對公共財政作出更多貢獻。

二、"上帝所願"

最初的"科炭",僅侷限於買通官府“撈人”,還不是"拜上帝會"的固定公共財政模式。

到1849年前後,隨著"拜上帝會"規模漸大,所需活動資金也越來越多:營救一些被抓的"拜上帝會"會眾要錢,吃喝要錢,刊印小冊子要錢,幫助生活貧困的教徒要錢,救助從紫荊山四周鄉村流落此地的受苦者也要錢,製造或購買自保的簡陋武器也要錢,建造急備穀倉以防災荒瘟疫也要錢……

楊秀清們將目光投向了會眾中的富裕者,先是鼓勵某些富裕會眾捐巨資救人,聲稱"這乃是上帝所願"。這時,會中富裕者已為數不少:金田村有百畝稻田、好幾家店鋪當鋪的小地主韋昌輝,金田幾十裡外平南縣田跨三縣、富甲一方的大地主胡以晃,以及貴縣以俠氣聞名的石達開。

"拜上帝會"勸說這些客家大小地主加盟、乃至捐獻家產,幾乎都不費什麼力氣。因為他們的實際社會地位,與其擁有的財富不成比例。以韋昌輝為例,雖然家有薄財,甚至"出入衙門,包攬詞訟",但還是一直被土著大族藍家、謝家壓制。

油畫:洪秀全馮雲山密謀起義

愛名聲的韋昌輝花錢捐了個國子監生,並在家門前高懸"成均進士"(監生的雅稱)匾額,藉以炫耀鄉里。藍家卻買通縣裡差役,乘黑夜將韋家匾額上的"成均"二字鏟去,然後向縣衙告發韋家冒充進士。結果,韋家父子被抓到團防局,罰去300兩銀子。

遠比韋昌輝富有的屏南縣首富胡以晃,社會地位卻大體相似,同樣是當地土著大族的欺凌物件。他騎馬路經土豪卓家門口時,被強行拉下馬推到牛圈裡,卡住頸脖,用鐮刀剃了半邊頭髮,再加一頓毒打。

到1849年秋天,"拜上帝會"影響已經越出紫荊山、勾連周邊數州縣,並且與地方團練的武裝衝突日漸升級。這些後來為人所熟知的太平天國高層,領導組織會眾之外,又主動出錢出糧,在後勤支援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直到1851年金田起義之前,富裕會眾毫無保留的糧米資金支援,都一直是"拜上帝會"公共資金的最重要來源。1850年2月,胡以晃更提議變賣家中所有田產,將所得及其他財產悉數捐給"拜上帝會",以竟"天父天兄之偉業"。胡以晃的提議,除了契合"拜上帝會""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大家處處平均、人人飽暖"(《太平天國詔書》)的"人間天國"理想外,也是洪秀全、楊秀清等正在籌劃的現實考量。

桂平金田村韋昌輝故居

三、物物歸上主

1850年初,"拜上帝會"已經在桂平縣金田村集聚了各地或貧或富、但都有強烈改變現狀願望的會眾2萬多人,總團營大體完成,與官府的全面武裝對抗已經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團營時"多有父母妻子伯叔兄弟舉家齊來"(《天情道理書》),這樣一支包括婦孺老弱在內的龐雜隊伍,如果不能統籌解決衣食問題、沒有嚴格的組織紀律 ,必定是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

洪、楊的設想是,將所有會眾的個人財產集聚到一起,建立一個龐大的常設公共財政體系,他們將這個體系稱之為"聖庫",並規定"一切繳獲交歸聖庫"。

所謂"聖庫",也即是"天父上帝之庫"。按照"拜上帝教"教義,既然一切財物都是"上帝"所賜予,自然就應該"物物歸上主",也即歸入"聖庫",實現"共有共享"。換而言之,這也是所有會眾的"公庫"。

"處處飽暖、人人無私"的小天堂已經在招手,於是,此前當地修廟都只捐4錢銀子的韋昌輝家族,以及胡以晃、石達開等少數富有者,都變賣了田產、房屋,然後和其他所有會眾一樣,將財產盡數捐獻了出來。

然後,韋昌輝、石達開成了太平天國威名赫赫的北王、翼王,而他們都在楊秀清節制之下。此時的東王楊秀清,乃是太平天國除洪秀全之外的二號人物,並且事實上操控著太平天國的軍政事務。

太平天國分封諸王場景

至此,洪秀全的"人間天國"大業,終於有了一筆不菲的啟動資金,更重要的是,曾經的赤貧者如楊秀清、蕭朝貴和富裕者如韋昌輝、石達開,此時都沒有了私財,完全"平等"了。

因而,聖庫為太平天國招徠了許多投奔者,"有此均產製度,人數愈為增加,而人人亦準備隨時可棄家集合"。 (《太平天國起義記》)

尤為重要的是,"聖庫"確保了兩年後金田舉事時所需大量物資的及時到位。自總團營後,韋昌輝家便成了打造各種兵器的作坊,依靠"聖庫"資金,鐵器木炭等材料源源不斷購進,送入韋家,變成了會眾們手中的刀槍。

但僅靠少數富有者捐獻的資金,終歸有限,在1851年太平天國大旗高揚、殺出金田、殺出桂平、殺出廣西,直至席捲南中國而去時,洪秀全們需要獲得更多的資金、糧米及各種物質支援。在用有限的啟動資金造出刀槍後,接著便要靠它們向敵人強行索取了。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末群英志之何進發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