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波爾塔瓦之戰的事件經過

沙皇俄國有一位著名的君主——彼得大帝,在彼得大帝時期(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俄羅斯帝國(即沙皇俄國)實力暴漲,一躍而成為了歐洲軍事強國!

而奠定彼得大帝威名的戰役,正是波爾塔瓦之戰。

波爾塔瓦之戰,即1709年發生在俄國重要商業小鎮波爾塔瓦的俄國與瑞典軍隊之戰。在這場戰爭中,俄國軍隊一舉戰勝歐洲一流軍事強國——瑞典的軍隊,為十二年後俄國透過簽署《尼斯塔德條約》取得愛沙尼亞和利沃尼亞控制權做下鋪墊。而取得愛沙尼亞和利沃尼亞控制權,將波羅的海變成“俄國的內湖”,正是俄國事實上走向歐洲軍事強國的象徵!

波爾塔瓦戰役

1709年6月27日凌晨4點,瑞典軍隊分為5路縱隊,1路正面從俄軍堡壘群中央推進,其餘4路則東西各2路快速向堡壘群后的俄軍大本營進發。波爾塔瓦之戰由此正式拉開帷幕!

但僅1個半小時之後,出乎瑞典指揮官雷恩斯基爾德預料的是,中路的瑞典縱隊竟已經損失過半!4000人的隊伍,在中路將軍卡爾•羅斯的命令下,頑強地向俄軍堡壘群中最堅固的“千人堡壘”發起了連續的3次衝鋒!

不知怎麼回事,卡爾•羅斯彷彿忘記了指揮官“迅速推進”的指令一般,一心只想將堡壘群中最難啃的這個堡壘拿下。這顯然是異想天開!俄軍的這個“千人堡壘”,不只有多達1000名士兵駐守,而且還配備有2門大炮。像這樣的堡壘在堡壘群中雖說只有一個,但是剩下的10座堡壘也同樣配備有300名士兵和2門大炮。火線密佈,不容小覷!

沙俄大炮

如果按照原先的計劃,卡爾•羅斯只需要突破中路6座相隔300米的主要堡壘封鎖線,也就是12門大炮、2500名士兵和6座堡壘組成的戰線即可。但偏偏,他將自己深陷在了堡壘群的正中央!

當時間來到凌晨6點時,俄軍堡壘紛紛獲知有一支瑞典軍隊深陷堡壘群中而且傷亡慘重的訊息,四面八方的炮火於是立馬向此處雲集!此時,卡爾•羅斯的對手再也不僅僅是最堅固的“千人堡壘”,而是包括4座輔助堡壘在內的整個俄軍堡壘群!

而且,為了順利將卡爾•羅斯這支瑞典縱隊吃掉,俄軍指揮官彼得一世(也就是後來的彼得大帝)還派出了步騎協同的混編部隊前往堡壘群中實施“包圍戰術”。在人數眾多,且經歷了“強軍計劃”的精銳俄國軍隊面前,瑞典指揮官雷恩斯基爾德派出的支援部隊甚至連包圍圈都沒能突破進去,只能眼睜睜看著卡爾•羅斯這支縱隊被俄軍吃掉。當卡爾•羅斯舉白旗投降的訊息從身後的堡壘群中傳來時,已經站在俄軍大本營面前的雷恩斯基爾德只能嘆息一聲,開始重新做起新的戰略部署。這就是戰場的殘酷性!

彼得一世

當時俄軍的部署,在堡壘群之後就是大本營的所在地。為了應對瑞典軍隊即將做出的針對大本營的軍事總攻,俄軍也急需進行新的戰略部署。

1700年的納爾瓦之戰時,瑞典軍隊就是靠著奇襲俄軍大本營而大獲全勝的。因此,此時的彼得一世絲毫不敢怠慢。為了使得手上人數眾多的俄軍新兵在更加精銳且經驗豐富的瑞典老兵面前也能打一場漂亮的勝仗,彼得一世親自來到戰場前線指揮。

彼得一世到來之前,俄軍的部署已經分為了兩列,第一列主力部隊為1.4萬人,第二列後備部隊為1萬餘人。彼得來到前線之後,又在第一列部隊的24個步兵營中穿插部署了35門輕型野戰炮,以此作為對步兵的有力支撐。同時,按照當時戰場的慣例,俄軍步兵兩翼還有身穿鮮綠色制服的俄軍騎兵護衛。至於沙皇彼得一世本人,則騎著一匹沙黃色的阿拉伯良種馬,和步兵陣列中精銳的諾夫哥羅德團待在一起。

彼得一世——騎馬圖

上午10點,兩軍決戰一觸即發!瑞典步兵給燧發槍上好刺刀,邁著堅定的步伐向俄軍大本營衝鋒。瑞典騎兵則遊走在步兵兩翼,防範可能來自俄軍的突襲。

戰場局勢一開始就幾乎是一邊倒的!

俄軍不僅擁有多達2.4萬的兵力,還擁有35門輕型野戰炮作為策應。而當時,失去了中路縱隊後,瑞典軍隊能投入一線作戰的兵力只有5000餘人,而且極度缺乏先進火器及槍炮彈藥!(早在此前,萊文豪伯特的輜重隊被俄軍截獲時,瑞典的馬車也全部被毀)

在波爾塔瓦之戰中,瑞典軍隊將更多的希望放在了步兵手上的刺刀以及身經百戰的戰場經驗上。跟著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征戰俄國的瑞典軍隊,在此前就以“戰無不勝”的姿態橫掃歐洲戰場!單獨以兵源而論,比起俄軍的新兵蛋子,瑞典軍隊是佔據絕對優勢的!但是戰場廝殺,從來不以單兵作戰能力論英雄。

17世紀瑞典騎兵

最終,在俄軍大炮和壓倒性兵力的優勢下,瑞典軍隊的左翼陣線率先潰散。而瑞典軍隊右翼,因為有王牌部隊瑞典近衛軍的存在,愈戰愈勇,竟然突破了俄軍的第一道陣列,而開始與第二列的俄軍後備隊交戰!

但是,戰局最終沒有就此扭轉。左翼部隊潰散帶來的負面影響實在太大!彼得一世藉此良機,派出左右步兵徹底撕裂瑞典軍隊左右翼,而緬席科夫帶隊的龍騎兵則將來援的瑞典克羅伊茨少將騎兵佇列死死擋住!

最終,在5打1的情況下,瑞典軍隊徹底潰散。在最後的戰場收尾時刻,瑞典近衛騎還為歷史留下了悲情的一幕。50餘名瑞典近衛騎為掩護步兵撤退而自發組成衝鋒小隊,向敵軍衝鋒而去!結果卻在瞬息之間被步兵挑翻在地。這支身經百戰、勇猛無比的歐洲勁旅,就此失去了騎士的榮耀!最後,能隨著查理十二世離開戰場的衛隊士兵甚至只剩下了3人。可想而知,查理十二世離開戰場後不久,瑞典軍隊便全面瓦解,臨時統帥雷恩斯基爾德被生擒。

此役,2.5萬瑞典士兵傷亡7000餘人,另有3000餘人淪為俘虜。而獲勝的俄軍, 也有4500餘人傷亡。

戰爭場面——網路配圖

“波爾塔瓦之戰”前奏——“北方聯盟”的建成與“大北方戰爭”的爆發

波爾塔瓦之戰的發生,追究其原因,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查理十二世登基之初。查理十二世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少年君主,他15歲即位,登基之初即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指揮才幹!

與丹麥、波蘭和俄國組成的“北方聯盟”作戰,就是他登基後的成名之戰。在歐洲歷史上,這被稱為“大北方戰爭”。但若細究起來,“大北方戰爭”其實可以分為兩段時期,第一段時期是1700年及以前(正規的劃分是從1700年2月份開始,但是我認為從1697年查理十二世登基開始就能算做“大北方戰爭”的前奏與醞釀),此時瑞典佔據戰場絕對優勢;第二段時期即瑞典入侵俄國時期,此時戰局逆轉,波爾塔瓦之戰後瑞典實力一落千丈,徹底退出歐洲強國行列。

“少年天子”——查理十二世

而說起來,“大北方戰爭”之所以會發生,也是因為“北方聯盟”的三國君主欺查理十二世年幼,希望在他登基之初、立足未穩之際一報前仇!(“前仇”在此不加贅述)

但是,他們明顯低估了當時瑞典的軍事實力以及“少年天子”查理十二世的軍事才幹、魄力以及膽識。彼時,透過30年戰爭,瑞典將波美拉尼亞、利沃尼亞和愛沙尼亞都納入了自身版圖,波羅的海就此成為了“瑞典的內湖”。而得知丹麥、波蘭和俄國組成了“北方聯盟”意圖聯軍進攻瑞典後,查理十二世也當機立斷,挨個兒給“北方聯盟”的三個國家下了戰書。

波羅的海

當時,瑞典的軍事實力雖強,但人口較少。一直到18世紀初時,瑞典的人口也只有150萬人。相比之下,僅僅俄國的人口就達到了800萬人!

人口相對較少,使得瑞典軍隊的數量也難以攀升。為此,在綜合考慮國力的情況下,查理十二世做出了集中兵力,先攻打丹麥、再攻打波蘭、最後再進攻俄國的決定。

1700年2月,“大北方戰爭”正式開始,瑞典軍隊先攻波蘭,並於當年夏天輕鬆解決了戰鬥。但之後,形勢卻出乎查理十二世的預料。波蘭和俄國並沒有坐以待斃,或者說並沒有一邊瑟瑟發抖,一邊等待強大的瑞典軍隊前來入侵。相反,波蘭的撒克遜軍隊和俄國軍隊主動出擊,前者包圍了利沃尼亞的里加,後者則包圍了愛沙尼亞的納爾瓦。

里加圓頂大教堂

得知波羅的海地區受到“北方聯盟”入侵的訊息後,查理十二世雖有些許意外,但也迅速做出了反應。

1700年10月1日,查理率領瑞典軍隊在利沃尼亞的佩爾瑙登陸,兵鋒直指里加。波蘭的撒克遜軍隊不敢直攖其鋒,匆匆便從利沃尼亞撤離,逃跑的姿勢很猥瑣。

里加就此輕鬆地重歸了瑞典的版圖。

次月,也就是1700年11月21日,查理十二世率領瑞典軍隊橫掃納爾瓦,以暴風雪中夜間突襲的方式對俄軍營地發起了進攻。被襲擊的俄軍傷亡慘重,最後只有少數殘兵敗將留存。大部分俄國老毛子戰死沙場,被瑞典步騎踩在腳底下摩擦。

自此,利沃尼亞和愛沙尼亞的所有領土就又都重回了瑞典的懷抱。

戰爭場面——網路配圖

在此之後的5年時間內,瑞典將全部軍力都投入到了與波蘭的戰爭之中。因為“北方聯盟”三國,只有波蘭還沒有為挑釁強大的瑞典而付出實際代價。

“嗷嗷叫”的瑞典精銳全部前往波蘭,那段時間內的瑞典自然無暇再顧及俄國。

悲催的是,俄國軍隊還真就利用這一段時間,變得強大了起來!“五年模擬”、“三年高考”之後,1708年的俄軍再也不可同日而語!這也多虧了俄國此時的英主——彼得一世(即日後的彼得大帝)。

早在1700年納爾瓦之戰爆發時,身在莫斯科的彼得一世就開始按照西歐軍隊的樣式組建新軍。他先是“照貓畫虎”地組建了一支精英衛隊,然後再以此衛隊為藍本進行常備部隊的招募。這個過程倒是和北洋政府組建新軍十分相似!不過,彼得一世最後成了,段祺瑞只是花錢訓練了一個清一色美式裝備的“儀仗隊”。

飲酒作樂的歐洲士兵——網路配圖

此後的數年時間內,俄國新軍的數量擴充到了14萬人,戰鬥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正因為這段時間的“強軍計劃”,當1708年瑞典軍隊入侵俄國時,彼得一世才能在危難之中救亡圖存,挽救俄國萬民於水火!這個過程,又和二戰時德軍入侵蘇聯極其相似!雖然,德軍入侵蘇聯是靠坦克,瑞典入侵俄國是靠刺刀!

如此看來,形式主義的“新”未必能使人逃出困境,但“勇敢和謀略”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創造奇蹟!正因此,在我個人看來,彼得一世的歷史地位應該是和斯大林平起平坐的。

精氣神十足的彼得一世

波爾塔瓦之戰後續——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逃向奧斯曼帝國,“後勤部長”萊文豪伯特率全軍投降

波爾塔瓦之戰結束後,瑞典軍隊徹底被打成鳥獸散。但事後,躺在擔架上的查理十二世又陸續從各處哨所、外圍警戒線和攻城部隊中拼湊了1.5萬名瑞典士兵和6000名哥薩克戰士。

此處的哥薩克戰士,就是之前被俄國人打得不敢給瑞典軍隊送彈藥物資的扎波羅日哥薩克人。戰前慫成狗,戰後“好隊友”,說的也就是這路貨色了!不過,大國戰爭,小國退避也情有可原,事後再出來看看有沒有便宜佔,也是貧窮養成的壞習慣!(此處僅為個人調侃戲謔,非教科書標準答案,大家可以大膽質疑)

再說回來,查理十二世躺在擔架上的原由還出現在波爾塔瓦之戰前。彼時,在波爾塔瓦南邊視察時,他被流彈擊穿左腳掌,受傷倒地,就此失去指揮能力。自那以後,侍從們就將他放在了兩匹馬中間的擔架上,權且當作“戰場吉祥物”鼓舞士氣。

聖彼得堡米哈伊羅夫斯基城堡彼得大帝紀念碑“波爾塔瓦戰役浮雕”

這重新聚集的烏合之眾自然戰鬥力低下,再加上查理十二世受傷、臨時指派的軍隊主帥雷恩斯基爾德被俄軍活捉等事件,瑞典軍中也缺乏優秀的指揮官。於是,這支瑞典軍隊在查理十二世逃亡奧斯曼帝國避難後不久,就在“後勤部長”萊文豪伯特的帶領下向俄軍投降,深刻地詮釋了什麼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該死的哥薩克人!

話再說回來,戰場上無戰鬥能力計程車兵投降自然情有可原,但這又不免為歷史增添些悲涼。想起查理十二世被放在擔架上沿著綿綿雪山“跑路”的場面,倒是和隋煬帝徵高句麗的事蹟有幾分相似!

再回過頭想想“遺臭萬年”的隋煬帝,想想在中國史學界“英明神武”的查理十二世。兩個人的遭遇那麼相似,都是天才級別的人物,都在重要戰事的最後關頭失敗,最後受到的待遇卻相差那麼多!

大型歌劇《運之河》中的隋煬帝

是因為隋煬帝沒有長著金髮碧眼?

崇洋媚外當然不是理由,一定是因為身在其中

身為中國皇帝,隋煬帝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會讓人有代入感,因為說不定哪個中國人的祖先就遭過這場罪;而作為一個外國皇帝,即使瑞典人傷亡再慘重,在中國也很少有人會因此而大發雷霆,痛陳其“急功近利,不知進退”。

是人性的自私,還是道德的泯滅?

我也不知道。我看歷史也只是有趣而已。

瑞典的通寧堡壘

彼得大帝統治期的奢靡景象

參考文獻

[1] 鴻漸. 彼得大帝的波爾塔瓦[J]. 軍事文摘, 2020(3):67-71.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商王朝覆滅之帝乙南征北戰,奈何怎選擇了商紂王帝辛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