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清兩朝後宮紛亂不止,後宮專權給朝局帶來哪些消極影響?

后妃爭寵,後宮不穩

在明朝,皇后是皇帝的唯一正妻,是後宮之主,統率後宮。皇后作為國母,母儀天下,地位尊貴,非有失德,不可輕易廢掉。

除了明世宗有三位皇后外,一位皇帝一般有一兩位皇后。

“內宮之位,本朝家法為正。孝陵、長陵不立繼後,獻陵至康陵,皆以一後終。”

明朝的廢后從宣宗朝開始出現,直到世宗朝後沒有再出現廢后。

明朝的四位廢后分別是宣宗胡廢后、景帝汪廢后、憲宗吳廢后、世宗張廢后。她們作皇后最短的僅三十二天,最長的也不超過六年,且無過被廢。

明宣宗廢掉胡皇后,開了明朝皇帝廢后之先,此後,又有幾位廢后相繼出現。

“皇后妃嬪爭寵爭位,後宮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亂,是明朝中葉朝政日趨腐敗的導因之一。”

廢后的頻繁出現,使得後宮秩序形成了不穩定的局面,影響了政局演變。

明宣宗的孫貴妃幼有美姿,很得宣宗寵。

由於仁宗張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經常出入後宮對張皇后說永城主簿孫忠有個賢女,孫氏在十幾歲時得以入宮教養。

宣宗大婚時,胡氏為妃,孫氏為嬪。

宣宗即位後,孫氏被冊封為貴妃。宣宗喜好出遊打獵,胡皇后經常規諫宣宗,“時海內宴安,車駕頗事遊幸,後常乘間規諷。”

規諫宣宗過失的胡皇后漸漸失寵,而事事順著宣宗的孫貴妃則更加得寵。“於是孫氏為貴妃,寵冠後宮。”

宣德元年(1426 年)五月,孫貴妃憑仗著宣宗寵愛使宣宗制金寶賜予她,打破了皇后金冊金寶,貴妃以下有冊無寶的舊制,“貴妃有寶自此始。”

孫貴妃在得到了皇后才有的金寶後,並不就此滿足,她的下一步目標是自己作皇后,得到皇后的鳳冠。

胡皇后多病無子,而孫貴妃身體好卻也無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皇嗣問題上壓倒胡皇后,孫貴妃“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

明宣宗要廢黜胡皇后時,先後幾次召見楊士奇等人詢問意見。

宣宗決意廢后,“諸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不能爭。”

宣德三年(1428 年)三月,“胡皇后知上意所向,上表遜位”,宣宗又改立孫貴妃為皇后。

宣宗在臨終前對廢黜原配胡皇后有所悔悟,但他自己解釋為那是他少年不懂事所為。

明憲宗獨寵比自己年長 19 歲的萬貴妃,萬貴妃專寵後宮。萬貴妃在正統朝本是孫太后的宮女,皇太子朱見深的侍女和保姆。

由於萬氏長期侍奉照料朱見深,與經歷艱難波折的皇太子朱見深結下了深厚感情,朱見深在心理上十分依賴萬氏。明英宗駕崩後,皇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萬貴妃在憲宗朝始終獨得憲宗寵眷不衰,在後宮的地位無人能及。

萬氏善迎合憲宗心意,討憲宗歡心,憑藉著和憲宗的特殊關係及憲宗對她的寵愛,不把年輕聰慧的吳皇后放在眼裡,繼續專寵如故,萬氏宮女的行為引起了吳皇后的氣憤和不滿。

吳皇后多次指責萬貴妃,萬貴妃根本不聽,吳皇后的權威受到了萬氏宮女的挑戰。

“然而,對於剛剛冊立的吳皇后來說,憲宗對萬氏的依戀和寵愛,卻不僅是無法理解,更是不能忍受的。”

後來萬氏敢以宮女身份先吳皇后沐浴,吳皇后親自舉杖痛打了萬氏一頓出氣。吳皇后打了萬氏,徹底激怒了憲宗。

天順八年(1464 年)八月,被冊封為皇后剛過一個月的吳皇后被廢,其被廢之快在明朝歷史上是第一次。

憲宗的廢后詔書中稱“冊立禮成之後,朕見舉動輕佻,禮度率略,德不稱位,因察其實,始知非預立者。用是不得已,請命太后,廢吳氏別宮。”

阻止皇位繼承,支援復辟政變

正統十四年(1449 年)七月,明英宗不顧大臣苦諫,聽信宦官王振慫恿下詔親征瓦剌,八月兵敗土木堡,被瓦剌俘虜。

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的訊息傳來後,舉朝震驚,群臣大哭無策。

明英宗被俘後,瓦剌欲借英宗對明朝進行要挾,而孫太后又不肯讓郕王朱祁鈺繼位,只命郕王監國,代理國政。

孫太后又立英宗年僅兩歲的庶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以牽制郕王。郕王沒有皇帝的最高權威,使得明朝不能形成一個指導全國軍民團結抗戰的領導核心,明朝在與瓦剌的作戰中處於被動地位。

明朝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隨時可能有亡國危險。

“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

兵部侍郎于謙等大臣及時察覺到了孫太后這些做法的危害性,以國有長君是社稷之福力勸孫

太后請郕王繼位。

孫太后經不住朝臣不斷的聯合請求,無奈只好同意朱祁鈺繼位,八月二十九日命太監金英傳旨:“‘皇太子幼衝,郕王宜早正大位,以安國家。’”

“時議者以時方多故,人心危疑,思得長君以弭禍亂。於是文武群臣交章勸進,王再辭讓。眾請遵太后命,允之,遂擇日行禮。”

九月初六日,朱祁鈺即皇帝位,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改明年為景泰元年,朱祁鈺是為景泰帝。

景帝信任重用於謙,堅持抗戰,在於謙和石亨的指揮下,明王朝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景泰元年(1450 年)八月,明英宗被瓦剌放還,入居南宮。景帝將英宗幽禁在南宮,並派靖遠伯王驥守備南宮,不許朝臣在朔望、節日之時入南宮朝賀和探視太上皇,以防英宗重奪帝位。

英宗雖已為太上皇,但皇太子仍是英宗庶長子朱見深。

景帝在皇位穩固後,便費盡心思地想要易儲。景帝先以東宮生日試探太監金英對易儲的看法,金英暗示可以易儲。

景帝決定易儲,又“恐文武大臣不從,乃分賜內閣諸學士金五十兩,銀倍之,陳循、王文等遂以太子為可易。”

景泰三年(1452 年)五月,景帝下詔將之前孫太后所立的皇太子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己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然而,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剛被立為皇太子一年多的朱見濟突然去世,景帝此後未再有子。

景泰五年(1454 年)四月後,一些大臣不斷奏請復立沂王為皇太子,但都為景帝拒絕。

景泰六年(1455 年)八月,景帝命杖上疏請復立沂王的御史鍾同、禮部郎中章綸、南京大理少卿廖莊,鍾同立斃杖下。

此後無人再敢上疏言及立儲的事,立儲之事被暫擱。

奪門之變的發生與孫太后有密切關係,孫太后支援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政變,她的兄弟孫繼宗、孫顯宗也參與了奪門之變,政變對景泰新政產生了消極影響。

英宗北狩及被幽禁在南宮時,孫太后都密切地關注英宗的生活。“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及還,幽南宮,太后數入省視。”

景泰八年(1457 年)正月,景帝病重,但皇太子仍未確立,“上疾日甚而儲位未定,中外憂懼。”

群臣在朝廷召集會議,商議奏請復立沂王為皇太子,但大學士王文、陳循等人不同意,便擬定以早擇元良的奏疏為請。

景帝看到這份奏疏後,仍不同意復立舊太子,傳諭:“‘朕偶有寒疾,十七日當早朝,所請不允。’”

武清侯石亨知道景帝病重不起後,與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密謀迎太上皇復位,以獲取擁立之功,“先密白太后。許之。”

石亨勢力弱小,很難順利攻入大內,“必須有內援,才能成事。而充作內援者,上有孫太后,下有曹吉祥。

景帝廢除英宗一脈的皇位統系,自然引起了英宗之母孫太后的不滿,願意迎接英宗復位。

因此石亨借曹吉祥表達復辟之意時,孫太后便發下敕旨,賦予奪門群體進入宮廷的憑證。”

十六日,于謙等人再次召叢集臣會議,當晚擬定由大學士商輅主筆的奏請復立沂王的奏疏,準備第二天上朝時就上疏景帝。

“先是,景帝不豫,以儲位未定,中外憂懼。兵部尚書于謙日與廷臣疏請立東宮,蓋謂復憲宗也。”

但當天晚上就發生了奪門之變,第二天,英宗復位。幾日後,于謙、王文等有功大臣被處死,景帝被降為郕王,景泰新政遭到廢斥。

危害國本,縱容外戚宦官

明朝實行的是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製,皇太子作為國本事關社稷安定。明太祖初即位,即冊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

在皇位繼承的方式和原則上,朱元璋規定“國家建儲,禮從長嫡,天下之本在焉”。

洪武三年(1370 年),明太祖封建諸王詔書又強調“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從而確立了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製。

同時,太祖考慮到了皇帝無子時的皇位繼承問題,又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如朝廷無皇子,必須兄

終弟及,且須立嫡母所生。

皇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病死後,朱元璋又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在明朝得到確立。

但“由於最高統治集團內部各種人物的好惡情感、利益追求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價值選擇各自不同,因而導致在儲位之爭中人們行為取向的差異,導致行動中的各種衝突,影響到不同人物的歷史命運,進而影響到歷史的發展。”

明朝的一些后妃出於個人私利而危害了國本的穩定,又縱容外戚宦官,對政局產生了消極影響。

萬貴妃在成化朝獨得憲宗寵幸,後宮嬪妃很少能得到憲宗的寵幸,連皇后也不得不對她退讓。

成化二年(1466 年)正月,萬氏宮女為憲宗生育皇第一子,憲宗大喜,派宦官祭祀諸山川,為皇子祈禱,並將萬氏宮女封為貴妃。

但不到一年,萬貴妃所生皇子病死,此後萬貴妃不能再生育。

萬貴妃妒忌別的嬪妃生育皇子,為了保持獨得憲宗寵幸的地位,她開始採用對懷孕嬪妃墮胎的方法謀害皇嗣,並千方百計地阻止憲宗寵幸其她嬪妃。“

當是時,帝未有子,中外以為憂,言者每請溥恩澤以廣繼嗣。”

給事中李森、魏元,御史康永韶等先後上疏憲宗請求廣幸后妃,多生子嗣,言辭尤為懇切。成化四年(1468 年)秋天,大學士彭時、禮部尚書姚夔也借星變上疏憲宗,勸諫憲宗均愛後宮,廣生子嗣,憲宗回覆這是他的內事,他自有主張,然而不能採納他們的意見。

萬貴妃看見憲宗不聽大臣的勸諫,更加驕橫。她變本加厲地迫害皇嗣,加緊對懷孕的妃嬪進行墮胎,皇嗣紛紛夭折,“掖廷御幸有身,飲藥傷墜者無數。”

萬貴妃迫害皇嗣,憲宗長期無子。柏賢妃生皇次子朱祐極,成化七年(1471 年)十一月,朱祐極被立為皇太子,

兩個月後突然去世,諡號悼恭太子,相傳他也是被萬貴妃害死的。

宮女紀氏受到憲宗寵幸,“既有娠,萬氏知之,百方苦楚,胎竟不墮。

上命出居安樂堂,託言病痞。”

紀氏不久在西內生下了皇子朱祐樘,朱祐極去世後,“禁中漸傳西宮有一皇子,上心甚念之,然慮為萬氏所忌”,憲宗也不敢召見這位皇子。

成化十一年(1475 年)五月,獲得萬貴妃同意後,憲宗在西內召見了朱祐樘。當年六月,紀淑妃突然死去,實際上她是被萬貴妃所設的毒酒毒死的。

十一月,朱祐樘被立為皇太子。

周太后擔心萬貴妃會對朱祐樘下毒手,將朱祐樘接到她居住的仁壽宮撫養。

萬貴妃此後停止了迫害皇嗣的行為,後宮生育皇子的嬪妃多了起來。

萬貴妃無法再謀害朱祐樘,又決定廢掉朱祐樘的皇太子之位,與太監梁芳等人勸說憲宗易儲,憲宗被他們說動,有意易儲。

正好泰山屢次發生地震,占卜者說應是因為東宮,迷信的憲宗內心大懼,不敢易儲,朱祐樘的太子之位因而保住了,而萬貴妃也“因恚而成疾”,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去世。

明神宗十六歲大婚,但與王皇后一直未生育皇子,李太后和神宗都非常著急。萬曆九年(1581 年)八月,神宗奉母命下詔選淑女,鄭氏也在這年入宮,次年二月封為淑嬪。

一日宴席中,李太后問起神宗臨幸慈寧宮王氏宮女的事,但神宗忌諱此事,不願承認,回覆說沒有。

李太后命內侍取內起居注給神宗看,神宗臉紅,不能再有隱瞞,李太后安慰他說:“吾年老矣,猶未及弄孫。倘生男,宗社福也,何必相諱?”

在李太后的要求下,王氏宮女隨後被封為恭妃。

萬曆十年(1582 年)八月,明神宗的皇長子朱常洛誕生,神宗頒詔大赦天下,卻不冊封其母王恭妃為皇貴妃。

萬曆十二年(1584 年)八月,鄭氏被封為貴妃,萬曆十四年(1586 年)正月生皇三子朱常洵,三月再進封為皇貴妃。

鄭貴妃晉升之快,背後是皇帝對她的寵愛。鄭貴妃不斷譏諷王恭妃和皇長子,“時鄭貴妃有寵,每與神廟戲,輒呼為老嬤嬤,暗行譏刺。聖衷默然,不自得也。光廟誕生,一應恩禮俱從薄,蓋由非神廟心喜也。”

神宗寵愛鄭貴妃,而不喜歡宮女出身的王恭妃,因此在太子問題上,神宗欲立朱常洵,相傳為此他還密誓立愛,向鄭貴妃作出保證。

“北上門之西,有大高元殿,供真武香火,頗著靈異。神廟偕貴妃請殿行香,要設盟誓,因御書一紙封玉閤中以為信。”

神宗的做法違背了立嫡立長的立儲原則,朝臣不斷請求立朱常洛為皇太子。萬曆十四年(1586 年)二月,內閣首輔申時行等大臣連續兩次上疏神宗請求冊立朱常洛為東宮,神宗回覆“元子嬰弱,稍俟二三年舉行”。

幾天後,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驗封司員外郎沈璟先後上疏神宗,要求一併冊封王恭妃為皇貴妃,並請求冊立朱常洛為東宮。

神宗覽疏大怒,指責姜應麟窺探上意,將姜應麟貶至極邊遠之地為廣昌典史,沈璟降三級為行人司司正。“科道楊廷相等救之,俱不聽。

嗣後廷臣請建儲者,俱得罪,降削有差。緣鄭貴妃恃寵乞憐,欲立福王為太子也。”

神宗對閣臣說他並無廢長立幼之意,他也不敢破壞祖宗成法。

刑部主事孫如法上言神宗,指出王恭妃誕育皇長子五年未得進封,且未得皇貴妃之封,而鄭貴妃生育皇三子,馬上就得封為皇貴妃,被貶為潮陽典史。

萬曆十五年(1587 年)正月以後,禮科都給事王三餘、

御史何倬等人不斷奏請建儲,“時群臣請建儲者眾,帝皆不聽。”

萬曆十八年(1590 年)元旦,神宗在毓德宮召見了申時行等閣臣,申時行等人再次請求冊立東宮,神宗讓他們候聽旨意。

十月,吏部尚書朱纁、禮部尚書于慎行率群臣再次合疏請求冊立東宮,神宗大怒,于慎行等人被罰俸。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神宗當月傳諭內閣,如果明年春夏科道等廷臣不再打擾他,就在明年冬傳旨冊立東宮,否則等到

十五歲再冊立。萬曆十九年(1591 年)八月,因工部主事張有德疏請準備冊立東宮儀仗,神宗責其違約,命將冊立之期延長一年。

此後,群臣鑑於張有德之事,都沉默不言。萬曆二十一年(1593 年)正月,內閣首輔王錫爵在傢俱密揭呈遞神宗,請求冊立東宮。

神宗則傳手詔向王錫爵提出欲待皇后生育嫡子,令三王並封,“錫爵懼失上指,立奉詔擬諭旨。”

朝臣們聽聞王錫爵和神宗的這一做法,紛紛找王錫爵力爭,並不斷上疏神宗,反對三王並封。二月,神宗迫於壓力,收回三王並封的諭旨,但冊立東宮之事又再延期。

李太后堅持立長,是朱常洛終被立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李太后聽說姜應麟被謫,覺得不好。

一日,神宗入侍,李太后故意問他外廷都說該早立東宮,如何打發他。神宗以都說他是都人的兒子為對,李太后聽了大怒,對神宗說:“母以子貴,寧分差等?你也是都人的兒子!蓋慈聖亦由宮人進御也。神廟惶恐,伏地無以自容。自是立長之議始定,實凜慈聖諭耳。”

萬曆二十九年(1601 年)十月,朱常洛被冊立為皇太子。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雜談:茅焦當面細數嬴政過錯,嬴政不怒反喜,還將他封爵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