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總體上說,明朝是個比較保守的王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外,明朝不僅很少有主動出擊,還經常被外族欺負到頭上,北方的蒙古和東南的倭寇都困擾了明朝很多年。

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明英宗北伐蒙古的瓦剌部,結果在土木堡中了埋伏,幾十萬明軍覆沒,英宗本人也成了蒙古人的俘虜,這是中國古代史上最恥辱的一次戰敗。

▲戚繼光發明的鴛鴦陣,為剿滅倭寇立下大功

倭寇雖然在明朝初年便已存在,但真正為禍東南還是在1529年廢除寧波市舶司之後,並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戚繼光、俞大猷等的崛起,才基本滅息倭寇之害。

土木堡之變和倭寇之亂,兩者發生的時間相差近百年,但他們背後的原因其實是一樣的,就是朱元璋留下來的朝貢祖制。

一、祖制啊祖制

朱元璋農民出身,繼承了中原數千年的天朝大國心態,卻對貿易和海外的世界知之甚少。統一天下後,為了顯示恩加四方、懷柔遠人的大國氣度,朱元璋制訂了厚人薄己的朝貢制度,並經過朱棣的加強後,成為明朝的巨大財政負擔。

簡單地說,藩屬國嚮明朝進貢物品,都會得到數倍的回賜,使者在明朝的差旅費用也全部由朝廷負擔。朱元璋的本意是向藩屬國展示大明的慷慨與恩德,以換取他們的歸心,遠來的都是客。

▲朱元璋的天朝大國心態坑了子孫

一開始這套朝貢機制執行得還湊合,朱元璋是馬上打天下的開國皇帝,頗有威嚴,藩屬國不但數量少,進貢的物品也是規規矩矩,不敢亂來。可是隨著鄭和下西洋,明朝的藩屬國漸漸增加到148個,他們的使者只要隔幾年來一次,明朝便不勝其擾,招待費用節節高。

從朱元璋開始,便對藩屬國的進貢次數做出了規定,琉球是每兩年一次,朝鮮每三年一次,以減少他們的騷擾。朱元璋也看出來了,這些藩屬國想多撈點回賜才是真的。

▲七下西洋使藩屬國增至148個

根據明朝史書記載,每次琉球進貢的都是對大明無甚用處的本國土產,明朝不但高價買下這些貢品,還要回賜數十匹上好的絲綢紗絹及高檔瓷器。而琉球使者把回賜賣給其他國家,可得利數十倍,於是琉球幾乎每年都要來上貢兩、三次,遠遠超過了每兩年一次的限制。

朝廷明知他們違反規定,可礙於情面不好處置,琉球使者又表現得極為恭謹,朝廷只好照單全收,回賜照給,讓琉球大大佔了便宜。這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吧,天朝大國怎麼能斤斤計較這點小利呢。

▲鄭和下西洋彰顯大明國威

到了明成祖朱棣這邊,情況有所好轉,因為朱棣膽大心黑,要面子的同時也要實利。而且100來個南洋藩屬國都是他讓鄭和發掘出來的,如果回賜給得太多,他向朝廷也不好交待。於是,朱棣想出個好主意,回賜改為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是明朝發行的紙幣,由於朱家人沒有受到經濟學和貨幣學的洗禮,因此發行得很隨意,貶值自然也很快,民間基本不接收大明寶鈔,只肯用銅錢和銀子。

朱棣當然知道這一點,但這並不妨礙他把大明寶鈔賜給藩屬國。有趣的是,大明寶鈔印刷精美,不僅面值大,紙張的尺寸也很大,有的能達到一尺長,堪比一幅畫作。這種寶鈔最適合的用途是拿回去裱好掛牆上,想在大明買絲綢瓷器,那是一輩子都不可能的。

▲只有朱棣用大明寶鈔回賜藩屬國

每次藩屬國使者來朝貢,朱棣便把寶鈔和實物一起回賜給他們,朝廷的記錄也很漂亮,賜錢多少多少文,數字看著挺大,其實是買不到什麼東西的寶鈔。越往後,回賜中寶鈔所佔比例就越大,藩屬國頻繁朝貢的慾望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可是,朱棣這一招只能他自己用,後來的朱家皇帝不夠厚黑,而且特別講究祖制,跟著祖宗走不會錯,很快把朝貢制度恢復到朱元璋的實物回賜上。藩屬國一看好日子又來了,於是組著團來朝貢,其中最黑……不,最積極的是瓦剌和日本。

二、土木堡之變

瓦剌本是漠西蒙古,太師也先統一漠西蒙古各部,控制大半個草原後,已經變成了中原最大的勁敵。瓦剌又自認為是蒙古帝國的後人,當然不會真心承認是明朝的藩屬國。但明朝對待瓦剌等同於藩屬國,回賜和接待一樣都不少。

瓦剌使者名義上是來進貢,其實就是來做生意的,用劣馬換取中原的茶葉和布匹。既然明朝這麼慷慨大方,願意包銷使團的全部食宿費用,瓦剌的使團隊伍便越來越大。

▲瓦剌曾經佔據幾乎整個蒙古草原

到明英宗時期,瓦剌的朝貢隊伍從原先的50人發展到數千人,簡直是一支軍隊。他們不但吃明朝的、喝明朝的,還強買強賣,走私草原上急需的鐵器和銅器。

由於也先給了太監王振足夠的賄賂,朝廷對瓦剌使團的非法行為放任不管。侍講學士劉球看出其中的危害,向英宗進言,與瓦剌通商,不僅空耗國力、滋養敵國,西北和華北百姓不勝瓦剌使團的騷擾,這是誤國之舉,應該立刻斷絕。

▲土本堡之戰示意圖

王振不但沒有聽,反而把劉球下獄並迫害致死。王振還把殺死劉球的訊息通知也先,示意瓦剌儘管放心。也先知恩圖報,一邊更多賄賂王振,一邊把朝貢次數從每年兩次增加到每年四次。為了供應這些使團,京城居民每年無償奉獻上萬只牛羊、上萬壇酒等等。

正統十三年,瓦剌又一次派出使團,差不多有3600人,不過,也先似乎忘了一件事——賄賂王振。王振為此大怒,下令嚴查使團成員的資格和貢品質量,一下子削去3000使者,馬匹的收購價減少九成,回賜也降到以前的五分之一。

也先大怒,於次年7月發兵大同府,要為朝貢之事討個說法。王振也硬氣了一回,居然敢不把我放在眼裡,讓你看看我大軍的軍威。在王振的攛掇下,英宗御駕親征,率領大軍準備好好教訓一下不懂禮數的也先。

▲明英宗的高光時刻恰恰是被俘之後

有很多傳言認為英宗的這支大軍有45萬人,但據專家考證,應該在20—25萬人之間,是明朝集結在京城周圍最精銳的戰略機動部隊,包括朱棣留下的神機營,世界上最早的專業火器部隊。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比較熟悉,王振的一系列胡亂指揮,不僅葬送了20多萬大軍,英國公張輔、兵部戶部尚書等數百名文武官員戰死,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朱元璋若地下有知,朝貢貿易被子孫玩得這麼爛,怕是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三、爭貢之役

日本也是朝貢最積極的國家之一,但日本跟琉球和瓦剌都有本質的區別,日本政府壓根不承認自己是明朝的藩屬,也不肯朝貢。那麼來朝貢的日本使團又是什麼人?是日本的大名,即諸侯。

從唐朝中期以後,日本便基本斷絕了與中國的官方往來。日本與宋朝主要是經貿關係,不存在所謂的朝貢。明朝建立時,日本處於內亂之中,顧不上與明朝的關係。有些大名眼見向大明朝貢有莫大的好處,便冒充日本官方向明朝稱臣納貢,私下裡大做生意。

▲來明朝上貢(做生意)的日本朝貢船

明朝不是完全沒有察覺到日本使團的異樣,他們總是攜帶超出規定的貨品,並喜歡私下與中國商人交易,再加上東海沿海已經出現少數倭寇。因此明朝對日本使團大加限制,令其每十年才能來朝貢一次,實質上是對日本人說,沒事不要來。

嘉靖二年六月,即1523年,日本使團來到寧波港,請求向朝廷納貢。奇怪的是,沒過多久又一個日本使團出現了,也請求朝貢。寧波市舶司的官員納悶了,怎麼會有兩個使團呢?

▲真正的倭寇是失去主人的武士

原來,先出現的使團是大內氏,後一個是細川氏,他們是日本最大的兩個大名,都想跟明朝貿易。大內氏手裡有明朝頒發的勘合,即合法朝貢的執照。細川氏因為沒有這玩意兒,便用黃金千兩賄賂了管事太監賴恩。

賴恩拿了好處,就沒再管勘合,讓他們一起進貢。哪料想,這個賴恩不懂事,不但同時請他們兩家赴宴,還把細川氏代表的座位排到了大內氏前面,拿人的手短,這也好理解,可大內氏不幹了。

▲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士

大內氏自認為有勘合,沒有取得獨家經營權也就算了,怎麼這個冒牌的細川氏地位比自己還高。日本人跟中國人一樣也有排名文化,更何況大內氏與細川氏在國內本就是對手和仇敵,經常打打殺殺,這口氣實在沒法嚥下去。

大內氏代表宗設謙道再也坐不住,與細川氏代表吵了起來。酒席上礙於賴恩等明朝官員的面子,矛盾沒有徹底激化,可一回到館驛,宗設謙道越想越氣,最後終於忍耐不住爆發了。

▲泉州市舶司遺址

別看名字叫謙道,可他一點也不懂謙恭和道義,先率人從倉庫奪回自己的武器,然後殺了細川氏代表,又衝到海邊把細川氏的船和貨物全給燒了。

在大明境內殺人放火這還了得,賴恩命令明軍出動彈壓。沒想到,明軍的戰鬥力著實堪憂,數百明軍不但對付不了數十倭人,反而被殺死千戶、百戶等數名軍官。

▲最強的滅倭英雄當屬戚繼光

大內氏使團搶回自己的船逃出寧波港,路上遇到風暴,漂至朝鮮海岸。朝鮮官軍發現後,全力圍捕,殺死三十人,活捉二十人,全部交給了明廷。大明朝廷對此事極其憤怒,下令關閉寧波市舶司,禁止日本人再來朝貢,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爭貢之役”。

從此,明朝和日本的官方貿易渠道斷絕,走私之風大盛。更重要的是,日本人透過宗設謙道等人的經歷發現,明軍的戰鬥力非常孱弱,根本不是日本武士的對手。於是,大批倭寇湧到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隆慶開關令明朝海貿空前發達

這些倭寇都是在日本戰敗或失去主人的武士,也被稱做浪人。但他們主要是給真正的海盜充當先鋒,而這些海盜都是中國人,壟斷著東南沿海的走私生意。

正是由於朱元璋的祖制,使明朝歷代皇帝將外貿僅限於朝貢一種方式,既代價甚大,又不允許民間經營,最終卻引發了土木堡之變和倭寇之亂,深刻改變了明朝的走向。

▲3億兩白銀流入使張居正確立銀本位

可事實上,整個明朝期間的對外海貿從來沒有停止過,朝廷禁海時,便由海盜串通國內的官商私下進行。直到隆慶開關後,海禁才被廢除,中國海貿得到大發展。據統計,不到百年的時間裡,流入中國的白銀至少在3億兩以上,使明朝完成銀本位的貨幣改革。

而且海禁的放開,使海盜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客觀條件,再加上明朝重整軍備,在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的努力下,這才掃滅為禍百年的倭寇,使東南百姓得以安生。

參考書目:

《明史》

《中國是部金融史》

《中國對外貿易史》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富平洪水鄉光緒皇帝的替身王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