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大英帝國組成4000人遠征軍,用堅船利炮叩開了古老封閉的滿清帝國的大門,中英經過歷時兩年的較量,終於一決高下,失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從此拉開了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歷史。
中英南京條約
自從英國殖民者成功用槍炮在中國收穫利益後,其它西方列強各國也看穿了滿清帝國的腐敗和落後,龐大的帝國軀殼裡只不過是一隻紙老虎而已,他們爭先恐後地來到中國,欲圖在中國這塊碩大肥肉上割下屬於自己的利益,於是中國的民族危機一天比一天的加深起來,清朝統治階級面對這樣的三千年未有之強敵也不得不開啟了救亡圖存之路。
自滿洲八旗兵入主關內以來,滿人即被視為清朝的政權統治基礎,而防漢制漢為清朝一貫的基本國策,無論清朝中央權力中樞還是各地方督撫大員一律都是由滿族親貴把持,漢人只能充當副職或一些無關緊要的職位,而且在清朝中後期不斷髮動大規模的文字獄,打擊懷有異心計程車大夫群體,故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知識分子稍有不慎,就會大禍臨頭,清朝統治者就是靠著這樣的一種卑劣可恥得手段來維護自身的統治,漢人則始終處於一種被壓迫、被主導的政治地位。
而西方列強的入侵無疑加速了滿清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根基。
當洪秀全領導的天平天國起義席捲整個帝國南方時,咸豐皇帝發現滿族八旗部隊早已腐爛不堪,形同虛設,無奈之下只好急命湖南曾國藩募集當地鄉勇組織團練,準備與太平軍作戰收復失地,曾國藩在經過長達十幾年的浴血奮戰後,終於在1864年七月攻滅太平天國。隨著天平天國的覆滅,南方漢族官僚勢力卻藉此良機趁勢崛起,從此一改滿清親貴乾綱獨斷的局面。
清軍與太平軍作戰
崛起的南方漢族官僚勢力(如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為挽救江河日下的民族危機,打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工業化程序——洋務運動。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崛起的,而李鴻章最終創設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支具有近代化意義的海軍——北洋水師,成為當時權傾天下的合肥宰相。
洋務運動期間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也在暗中醞釀,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滿族權貴開始日益擔心一天天成長壯大的漢族官僚勢力,而剛好這時中日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衝突也在不斷加劇,李鴻章曾三番五次上書清政府加緊添造新的戰艦,壯大北洋水師的實力,以此應對日益咄咄逼人的日本政府。可惜這時的滿洲親貴卻十分固執地認為輸給日本人只不過是割地賠款,無關統治大局,而如果任憑漢人領導的北洋水師逐漸壯大,那麼很可能就意味著改朝換代,直接威脅滿清政府在中國的統治地位,所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滿洲親貴心甘情願地擺出一副寧與洋人不與家奴的架勢,連續七年毫不費惜得動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大行其喪權辱國、驕奢淫逸之道,最終使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一敗塗地,不能說沒有其中的緣由。
中日甲午鏖戰
甲午海戰使泱泱中華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徹底醒來,清朝的軍隊被中國士大夫階級一直視為撮爾小國的日本蠻夷在朝鮮半島胖揍,天朝上國最後僅存的一點顏面也喪失殆盡!甲午前,中國全體人民認為西方洋人阻礙了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甲午後,中國全體人民的態度則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滿清朝廷成為阻礙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罪魁禍首。
嗚呼!甲午之後慈禧太后領導下的滿清朝廷徹底變成了洋人的守土長官,從此中國百姓身上的痛苦更加深重,民族愈加衰亡,國家愈加貧困,曾經威風凜凜的慈禧老佛爺遂積怨恨於後世,而死後又在那個悲慘歲月裡勞民傷財,風光大葬,民怨則又更深一步矣,民國孫殿英盜掘其墓穴也就不足為怪了!
大清國聖母皇太后慈禧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