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簡單解釋下遼東經略:主持遼東軍事的最高長官。
丟了城折了人,對大明來說簡直不能忍,不忍就要有動作,那就派個人過去收拾局面吧。
依據萬曆皇帝抓大放小的一貫作風,遼東肯定要打,這是大方針,列祖列宗以及列子列孫們都不能動搖;誰去打,愛誰誰吧,首輔大臣定就行。
此時的首輔是方從哲。
方從哲是個糊塗首輔,並不是說這個人糊塗,能當上首輔的沒一個糊塗人,即使糊塗也是裝。而是說他當上首輔的過程是由於黨爭糊里糊塗就上位了,並且在選遼東經略這件事上也糊塗了一把。正是這次糊塗,算是把大明搞成了漿糊。
說實話,這件事也有點兒難為方從哲,因為此時大明的高階將領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有威望能打的差不多都六十開外,四十左右的少壯派基本沒人。不論有沒有人,現在箭在弦上,就得上個人。
於是,從三個方面考慮:1、帶過兵;2、在遼東帶過兵;3、和自己關係好在遼東帶過兵。
三位一體後只有一個人:兵部右侍郎楊鎬。
從後面表現看,楊鎬的名字應該解釋為陽痿、亂搞,就是說沒能力,還喜歡胡來。不過此時從上面的三位一體看是沒毛病。
楊鎬,書生,但讀書不行,根據是沒啥作品;搞關係不錯,根據是參加了抗倭援朝戰爭,打輸了還有內閣那幫子人救他,可見關係很硬。這裡還隱藏一個問題,大明對自己的戰鬥力還是很自信的,讓楊鎬當大將純粹就是為了讓他立軍功,好提拔。不然關係再好,誰都不敢拿國運和幾萬人的性命來開玩笑。
作為努爾哈赤的對手,除了軍事能力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之外,兩人也有相似點:自信和膨脹。
努爾哈赤的自信和膨脹在於不斷的勝利,失敗是勝利他媽這句話不知道對不對,但是失敗是自信他媽用在楊鎬身上再貼切不過。楊鎬比努爾哈赤還要自信和膨脹,這份自膨卻來自失敗——清河丟失。
拿下撫順後,努爾哈赤設定了下個目標——清河。
對這件事,楊鎬也認識到了,不是因為有眼光,而是這個選擇題只有一個選項:清河是通往遼東首府遼陽的門,努爾哈赤只有這一個地方可以打。
公元1618年七月,努爾哈赤馬不停蹄,攻打清河。
兩天強攻,清河失陷,守將鄒儲賢陣亡。
然而作為遼東最高軍事將領的楊鎬並不在乎,居然還膨脹起來:
第一,他預料到了努爾哈赤一定會攻打清河這個事情,做對了必對題也是分。
第二,鄒儲賢沒有按他這個經略的方針作戰,他讓鄒儲賢在去清河的路兩旁山上設定伏兵,不要死守清河城,鄒儲賢卻死守清河城,最後城破,全軍覆沒。《三國演義》裡面鳳雛龐統就是中了山路里邊的埋伏死在落鳳坡,努爾哈赤讀《三國》,我楊鎬比他更精通,只是鄒儲賢不聽話。
其實大明很多文人去邊關溜達一圈後,都開始以“邊材自詡”,楊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讀得了書打得了仗,完美的不要不要的,這就是楊鎬這類大明文人對自己的認知。
可不論怎麼說,連續丟了撫順、清河,舉國震動。努爾哈赤更缺德的是把撫順、清河一帶的城牆全部拆完,變成了牧場。從發達的城鎮退化為遊牧之地,是歷史的倒退,所以歷史不一定都是前進的。不過屁股決定腦袋,努爾哈赤的處境讓他必須這麼做,他要拆除全部的城鎮、城牆,讓明軍在撫順和清河一線無城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