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諸葛亮最放不下他的國,還有他8歲的兒子諸葛瞻。

臨終前,諸葛亮給兒子寫了一封家書,此即知名度不亞於《出師表》的《誡子書》,全篇不到百字,滿是一位父親的殷切期望: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諸葛亮的家訓,從中可見一種志存高遠的人生觀與淡泊寧靜的價值觀。

同年,諸葛亮病逝於北伐途中。他逝世29年後,諸葛瞻率領長子諸葛尚與奇襲陰平的魏將鄧艾決戰,在成都陷落之前兵敗於綿竹(今四川德陽市),以身殉國。

以諸葛亮為代表的琅琊諸葛家族,在一出壯烈豪邁的悲劇中走向巔峰。

▲成都武侯祠。圖源/攝圖網

01.諸葛家族起源

琅琊諸葛氏興起於西漢時的諸葛豐。

關於諸葛豐的前後幾世,以及諸葛氏的起源,至今缺乏史書佐證,因此眾說紛紜。

諸葛這個姓氏的源流,一般有三種說法。

一是根據《世本》記載,諸葛氏出自上古的有熊氏,為詹葛氏演變而來。這一說因為年代太過久遠,難以考證。

二是東漢學者應劭說的,秦末漢初有個功臣葛嬰,子孫被封於諸縣,遂將姓氏改為複姓“諸葛”。但葛嬰被封縣侯已被證實為虛妄,後面的記載大概也不太靠譜。

三是《三國志》引吳人韋曜《吳書》的記載,也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其先葛氏,本琅邪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這是說,原來有一支葛氏住在琅琊諸縣(今山東諸城市),後來因故遷移至同郡的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可陽都原本就有一個葛氏家族,怎麼辦呢?

諸縣的葛氏為了與原來陽都的葛氏區別開來,就自己改稱為“諸葛”。諸葛的意思,就是從諸縣遷來的葛氏。

關於諸葛家族為何在西漢時搬家到陽都,有人從歷史地理的角度推測,大概是因為西漢宣帝時的諸城昌樂大地震。史書記載,漢宣帝在位時,山東琅琊一帶曾經發生大地震,震感跨數十郡縣,死了六千多人。諸縣葛姓經歷天災人禍,難免有些慌,便舉家遷往90多公里外的陽城。

正是在這一時期,琅琊諸葛家族誕生了第一位英傑——諸葛豐。

▲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為諸葛亮後裔最大的聚居地,其村民祖先為諸葛亮十五世孫諸葛青。圖源/攝圖網

02. 世代相傳的法家

諸葛豐算是大器晚成的典範,入仕時年紀已經不小了。從他在上書時自稱“年歲衰暮”,以及漢元帝憐其“耆老”等可推測,諸葛豐在京為官時已經年過花甲。

這位老人卻很猛,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司隸校尉大致相當於首都衛戍司令,有領兵之職,也是漢代的國家監察官,是漢武帝為加強京城治安與監察京畿百官所設,權力不小。

諸葛豐以剛直聞名,他當司隸校尉時嚴厲打擊權貴。因此,當時京城的豪強圈子流傳著一句話:“間何闊,逢諸葛。”意思是,由於司隸校尉諸葛豐維持京師秩序,京城的豪強們畏懼他,都斷絕了來往。諸葛豐工作出色,還被破格漲了工資。

漢元帝時,有個外戚許章仗著自己出自皇帝的孃舅家,平時生活奢侈,不遵法令。

諸葛豐掌握證據後,決定以司隸校尉符節將他逮捕歸案,適逢許章乘車外出,諸葛豐派人將他攔了下來,舉起符節要求他下車,鐵了心要打這隻大老虎。

許章倒是有賽車手的天賦,不聽命令,反而駕車而逃。諸葛豐在後面緊追不捨,最後因為許章逃入宮中而作罷。

漢元帝聽著許章的哀求,多少有些偏心。昭宣中興之後,朝政日漸腐敗,豪強貴戚貪贓枉法亦是西漢衰落的原因之一。

有了漢元帝的袒護,許章沒被繩之以法,諸葛豐的司隸校尉符節卻被皇帝收回。司隸校尉正是從諸葛豐開始不再掌握符節。

因為這件事,諸葛豐失去漢元帝的信任,之後因為與朝臣的另一次衝突而獲罪,被免為庶人。當時,漢元帝本來要對諸葛豐加刑,因其年老才放他一馬,諸葛豐丟官後老死於家中。

在此之後,一直到東漢末年,琅琊諸葛氏歷經了一段平淡時期。

從這件事可知,諸葛豐執法嚴明,崇法習儒,他被柔仁好儒的漢元帝排斥完全在情理之中。但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世子孫的成長,諸葛亮治蜀,就以崇尚刑名、用法公允著稱。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琅琊諸葛家族是“世代相傳的法家”。

崇尚法治的實用主義者才能在亂世的大變局中應時而出,嶄露頭角。這是漢末諸葛家族的成功秘訣,也內含家族盛極而衰的隱患。

▲諸葛亮與諸葛瑾各為其主。圖源/影視劇照

03. 亂世流離

諸葛家族無疑應該歸入漢魏士族之列,尤其在漢末三國時期,這一家族出現了一個極為特殊的現象,“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

其中最著名者,為蜀漢的諸葛亮、孫吳的諸葛瑾與曹魏的諸葛誕,一家人分佈三國,皆為重臣,聲名顯赫。諸葛亮在永安託孤後掌握蜀漢大權,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在孫權死後為輔政大臣,諸葛誕反對司馬氏起兵於淮南,他們或權傾一國,或稱雄地方,甚至到了影響歷史程序的地步。

此為琅琊諸葛家族最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這一切,始於亂世中的一次別離。

諸葛豐傳七世至諸葛珪、諸葛玄,諸葛珪生子瑾、亮、均與二女。不幸的是,諸葛亮的父親英年早逝,孔明兄弟姐妹幾個都是叔叔諸葛玄一手帶大的。

在諸葛亮13歲之前,琅琊陽都一帶的社會環境較為安定,即便是黃巾起義也沒有給此地帶來較大的衝擊,作為當地名門望族的諸葛氏,依舊過著耕讀的安逸生活。

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的父親曹嵩遭遇飛來橫禍,在途徑徐州時為徐州牧陶謙的部下所殺(一說陶謙派兵殺害)。

曹嵩死得很窩囊,陶謙部下的兵馬到來時,他慌不擇路,想從後院的小門逃跑,可是他的妾太胖了卡在門中,曹嵩只好拉著她逃到廁所,最後和愛妾在廁所中一同被殺。

之後,曹操的報復十分殘暴,他興兵討伐徐州,在沿路十餘縣大肆殺戮,“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曹操的早期員工陳宮就是因為這事心生不滿,發動叛亂,與他老闆分道揚鑣。

曹操東征陶謙,使琅琊一帶生靈塗炭,備受戰爭之苦,諸葛家族失去了最後一片淨土。諸葛玄深感亂世已至,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帶著侄子侄女南下避難。

正好當時袁術要舉薦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時年14歲的諸葛亮就隨叔父先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不久後諸葛玄前往荊州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諸葛亮又隨他搬到了荊州。

諸葛玄死後,少年諸葛亮在南陽隆中開始了長吟梁甫的躬耕歲月。

▲諸葛亮高臥隆中,自比管樂。圖源/影視劇照

諸葛珪、諸葛玄一家的南遷分兩次完成。

諸葛玄南下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年已弱冠,留在家鄉陽都奉養繼母,看守田園、墓地,以盡孝道。次年,諸葛瑾見琅琊的戰爭形勢不容樂觀,才帶著其餘家人避亂南下,但他沒有追隨叔父的方向去荊州,而是去了江東。

正是由於這次離別,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後來分別歸於吳、蜀,一人避禍江東為臣,一人為興復漢室而戰,最終都幹出了一番事業。

諸葛瑾在江東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諸葛家族亂世中九死一生的遭遇,以及得遇明主的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諸葛兄弟的不同選擇,其實也可以看作這一家人的“風投”戰略。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在亂世之中分家,這是大智慧啊!甚至近現代的一些大家族還深諳此道。

▲諸葛瑾經過孫權姐夫舉薦,投靠孫吳。圖源/影視劇照

04. 權傾蜀吳

叔父諸葛玄的這次遷徙給諸葛亮帶來了非同尋常的人脈。

很多人讀三顧茅廬的故事,總覺得諸葛亮是個農村知識分子,可人家根本就不是普通的農民,而是荊州豪強的姻親。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荊州娶妻黃氏(即民間故事中的黃月英),岳父是當地的名士黃承彥。

漢末,荊州最大的豪族是蔡氏,其中比較有名的人物是蔡瑁,後來歸降曹操。曹、蔡二人本就是故交,曹操入襄陽後曾親訪蔡瑁,直接到他私宅,跟他妻兒相談甚歡。歷史上也沒有曹操中反間計殺蔡瑁的記載,那是小說虛構的故事。

《襄陽耆舊記》載,蔡瑁有兩個姐姐,一個嫁給了劉表為繼室,一個嫁給黃承彥為妻。按黃家這邊的親戚關係,諸葛亮是劉表與蔡瑁的外甥女婿。

這還沒完。諸葛亮的兩個姐姐當時也跟著叔叔逃到荊州,這兩位諸葛小姐都嫁給了當地大族,諸葛亮的大姐嫁蒯祺為妻,蒯氏是蔡氏齊名的襄陽大族,二姐嫁給龐山民。

龐山民是什麼人?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隱士龐德公。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這兩個外號就是龐德公取的,而龐統也是龐德公的侄子,可說是荊州名士圈的一次成功炒作。

孔明後來跟朋友說:“中國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遊,又何必歸故鄉呢!”這句話其實也有幾分凡爾賽文學的意思。前文所述的這幾層親戚關係,已經將諸葛亮與荊襄當地名士密切地聯絡在一起,他在荊州本就不愁前程,哪怕躬耕到老都行。

然而,諸葛亮與一無所有的劉備相遇,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是個勵志哥,四處寄人籬下,直到中年也沒有自己的一塊地盤,卻仍有稱霸的野心。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初次見面。諸葛亮被劉備的理想所打動,願意出山輔佐,還為老闆制訂一套完整的建國方略,這就是《隆中對》。

劉備說,有了孔明後,如魚得水。

直到劉備病危時,他還將蜀漢大權交給諸葛亮,讓兒子劉禪待孔明如父。劉備對諸葛亮說:“我的兒子如果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感激涕零,發誓竭盡股肱之力,至死效忠,為蜀漢大業奉獻了畢生精力。

孔明掌權11年,重視屯田政策,主張“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在蜀地實行鹽鐵官營,大力發展蜀錦貿易,使蜀漢GDP蹭蹭上漲。正是在國家經濟的支援下,諸葛亮上前後《出師表》,五次北伐中原,直至積勞成疾,病逝于軍中。

有人發現,諸葛亮從琅琊南下到供耕南陽的前半生,過了27年,他出山後為劉備父子效忠,到公元234年病逝,也過了27年,正好是另一半人生,實現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

▲孔明出山,鞠躬盡瘁。圖源/影視劇照

諸葛亮晚年除了國事外,最掛念他的兒子。諸葛亮老來得子,直到去世時他的兒子諸葛瞻才8歲。

在行軍途中,諸葛亮不忘寫信給哥哥諸葛瑾,分享自己的育兒經,說:“瞻兒聰明可愛,但我怕他太過早熟,將來成不了大器。”

在諸葛瞻出生前,諸葛亮已經有了禮法上的嫡長子,那是他從哥哥諸葛瑾過繼的兒子諸葛喬。

諸葛瑾與諸葛亮的關係,一向為人稱道。

他們在亂世之中多年未見,各為其主,卻依舊感情深厚。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前往江東面見孫權,促成了孫劉聯盟。孫權對諸葛亮頗有好感,每次諸葛亮來,就意欲將其留下,還想請諸葛瑾前去遊說,說:“你與孔明是同胞兄弟,且於情於理應該是弟隨兄,為何不勸孔明留下?”

諸葛瑾卻說:“亮以身失於人,委質家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諸葛瑾知道,孔明絕對不會背叛主公劉備,不會忘記恩主的知遇之恩,就像自己也一定不會從孫權這邊跳槽。

後來,諸葛瑾出使蜀地,與弟弟諸葛亮只談公事,沒有私下拜訪、論及私情。他們平時寧願書信來往,也不願以公謀私,可謂君子不欺暗室。

諸葛瑾在孫吳頗受重用,是孫權身邊重要的諫臣,一生致力於屯田用武、北伐曹魏,這也使他的兒子諸葛恪在年幼時就初露鋒芒,成了孫吳朝堂上的天才少年。

諸葛恪從小才思敏捷,又能言善辯。

一日,孫權大宴群臣,使人牽來一頭驢,以此拿諸葛瑾開玩笑,因為諸葛瑾臉長。孫權讓人在驢上貼上一張紙,上題:“諸葛子瑜(諸葛瑾字)。”諸葛恪當時年紀小,跪下跟孫權說,請讓我用筆添上兩個字。

孫權笑呵呵地同意,只見諸葛恪在紙上加了“之驢”二字。這樣就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眾人大笑,孫權只好將驢賜給諸葛恪。

還有一次,孫吳群臣聚在一堂。諸葛恪與老臣張昭起了爭執,這時,一隻白頭鳥飛落庭中。

孫權問眾臣:“這是什麼鳥?”

諸葛恪應聲答道:“這是白頭翁。”

滿朝文武中,張昭最為年老,他以為諸葛恪是以這隻鳥來戲弄自己,刁難諸葛恪說:“從來沒聽過有鳥名叫‘白頭翁’,諸葛恪是在欺瞞主公,不信您讓他再找來一隻‘白頭母’。”

諸葛恪不服氣,反唇相譏:“有鳥名為‘鸚母’(即鸚鵡),未必就是一對,請您也找一隻‘鸚父’來!”張昭一時語塞,再次滿堂大笑。

這些故事都是典型的神童故事,卻暴露了諸葛恪一個致命的缺點——輕浮急躁。

諸葛瑾對這個兒子的才華是既欣喜,又擔憂,說:“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他擔心,諸葛恪或許會給一家人帶來血光之災。

諸葛亮遠在蜀漢,聽說這個侄子性情疏狂,也寫信表達了自己的憂慮:“僕雖在遠,竊用不安。”

▲諸葛恪為人剛愎自用。圖源/影視劇照

公元252年,三國中最長壽的皇帝孫權去世,傳位給幼子孫亮,諸葛恪成為權勢最重的輔政大臣,掌握孫吳的實權。

諸葛恪成為繼叔父諸葛亮之後,三國中的第二位諸葛氏權臣。他與父親諸葛瑾一樣忠於孫吳,但做事剛愎自用,德行遠不及其父,也沒有像他叔叔在蜀漢那般受到愛戴,反而引起怨聲載道。

在掌權當年,好大喜功的諸葛恪就貿然發兵北伐曹魏,儘管取得了一些勝利,也白白耗費了國力。到次年春夏,出征的吳國士兵困苦不堪,病者大半,諸葛恪視而不見,竟然將規勸他的部下一一罷免,剝奪兵權。

孫吳皇室見諸葛恪不得人心,乘機謀劃政變,設計殺死諸葛恪。

253年,諸葛恪班師建業(今江蘇南京)後,另一個輔政大臣孫峻和吳主孫亮請諸葛恪前去赴宴。史載,為人機敏的諸葛恪感覺到事情不對勁,前一晚通宵不寐,可還是帶著不安之心前去赴宴。

諸葛恪到了宮門外,孫峻為確保計劃萬無一失,還試探性地問:“假如您身體不適,可以之後再來朝見,我去稟告陛下。”

諸葛恪只好說:“我儘量前往。”

宴席上,諸葛恪終於察覺危機來臨,本想以腹痛為由離開,卻被大臣勸阻,就這樣失去了逃生的機會。孫峻藉機更換戎裝,帶兵上殿,厲聲喝道:“陛下有詔,捉拿諸葛恪!”

諸葛恪當時有劍履上殿的特權,可還未來得及拔劍,已被孫峻的將士砍死。這位驕縱的天才、孫吳的權臣,死後僅以葦蓆裹身,草草安葬。

之後,諸葛恪的弟弟諸葛融受牽連飲藥而死,諸葛恪被滅三族。琅琊諸葛氏在孫吳的諸葛瑾一支,因為諸葛恪的武斷專行,幾乎被屠殺殆盡,遭到滅門之災。

▲諸葛恪死於政變,牽連全家。圖源/影視劇照

05.龍、虎、狗

三國歸晉後,琅琊諸葛氏發展最好的不是諸葛亮的子孫,也不是諸葛瑾這一支,而是他們的族弟諸葛誕一脈。

琅琊諸葛氏並沒有全部南遷,諸葛瑾、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即留在北方的代表。他出仕曹魏,而且是鐵桿親曹派,在曹氏與司馬氏的鬥爭中成為曹爽培植的重要將領,鎮守于軍事重鎮壽春(今安徽壽縣),還是曹魏名臣夏侯玄的好友。

魏晉時期,時人對琅琊諸葛氏的盛名讚歎不已,稱之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其中的“龍”、“虎”分別指諸葛亮、諸葛瑾,“狗”就是諸葛誕。

餘嘉錫先生認為,此處的“狗”,是功狗之意,並非貶義。

諸葛誕是曹魏的忠臣良將,死得光榮。

正始之變,司馬懿鬥垮了曹爽一黨,之後,諸葛誕的好友夏侯玄也遭到司馬師殺害,諸葛誕在時代的夾縫之間難以脫身。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圖源/影視劇照

曹魏甘露二年(257年),掌權的司馬昭徵召諸葛誕入朝為司空,這是明升暗貶,奪取諸葛誕的兵權。諸葛誕不甘心坐以待斃,鋌而走險,舉兵十萬發動了叛亂。這也是曹魏淮南三叛的最後一次,前後三場叛亂,都是以推翻司馬氏統治為目的。

諸葛誕堅守壽春數月,並以兒子諸葛靚入吳為人質,向孫吳求援,可還是寡不敵眾,兵敗身死。

一個人是品質到底值不值得後世讚譽,不僅要看他生前,還要看他死後。

諸葛誕失敗後,他麾下數百人被俘,卻堅決不向司馬昭投降,說:“為諸葛公死,不恨。”

行刑時,這些人站成一排,每處死一人就招降下一人。直至最後,他們之中無一人投降,都願意為諸葛誕而死。

如此一來,諸葛誕這一支與司馬氏成為世仇,可他們恰恰與司馬氏關係最為密切,還有聯姻。

司馬懿早已知道諸葛誕的政治態度發生動搖,為了拉攏他,讓兒子琅琊王司馬伷[zhòu]娶諸葛誕的女兒為妻。這位王妃,史稱諸葛太妃,她是東晉開創者晉元帝司馬睿的祖母。

司馬與諸葛這對歷史上的死對頭就這樣成了親家,極富戲劇性。

晉滅吳後,在吳的諸葛靚北歸,寧死不降晉,終身不朝晉都洛陽的方向而坐,以表示不忘殺父之仇。

晉武帝司馬炎跟諸葛靚是老相識,就讓嬸嬸諸葛太妃請他到琅琊王家裡做客。等諸葛靚到了,司馬炎從房中出來,給他一個“驚喜”。諸葛靚見當朝皇帝親自前來,也不好推辭,只好陪他一同赴宴飲酒。

酒過三巡,司馬炎感人肺腑地說:“請卿再追憶當年的竹馬之情,好不好?”

諸葛靚卻淚流滿面,說:“臣不能吞炭漆身復仇,今日見到陛下,實在是愧恨!”司馬炎自知難以挽回這段友誼,只好無奈離去。

儘管諸葛靚終身不仕晉朝,但他的兒孫憑藉與琅琊王的關係,在晉朝仍有一席之地。

永嘉南渡之後,王與司馬共天下,但琅琊諸葛是敢與琅琊王氏掰手腕的,渡江之初,王、葛並稱,都是當時的世家大族,

諸葛靚的兒子諸葛恢不服王導,與他爭論過姓族先後。

王導問諸葛恢:“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

諸葛恢官職比不上人家,也不忘揶揄地說:“譬言驢馬,不言馬驢,驢寧勝馬邪?”

▲成都武侯祠。圖源/攝圖網

06.諸葛家風

東晉之後,琅琊諸葛氏日漸式微,到了晉末已經淪為“次等士族”,與北府兵將領混在一起,靠軍功走上人生巔峰。這在其他世家大族看來,顯然不入流。

日後,劉裕起兵討伐桓楚,他的盟友諸葛長民就是琅琊諸葛氏的一員。但在劉裕掌權後,這一支也被斬草除根。

前文提到,諸葛家族是一個法家傳世的望族,恪守的是經世致用的家族傳統。

但在兩晉時期,玄學風氣正盛,奉行實用主義的諸葛家族不尚玄學,不為士族所容,才逐漸從渡江之初葛王並稱的大族,下降為與劉裕等人並列的次等士族。

然而,一篇《誡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些諄諄教誨早已融入到琅琊諸葛的家風中。

或許,諸葛家族的子孫也繼承了諸葛亮的處世態度,雖沉默,卻從不沉淪,也如諸葛亮一樣自強不息,而諸葛亮的精神遠遠不止在家族之中傳承。

蜀漢滅亡後,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與曾孫諸葛顯在晉朝為官,移居河東。諸葛顯與王羲之還有過交集,王羲之的傳世書法作品中有一帖《成都城池帖》,其中提到,“往在都,見諸葛顯,曾具問蜀中事”。

諸葛顯對王羲之說,成都的城池、門樓等,都是秦時司馬錯所修建。王羲之聽後為之神往。王羲之對治蜀的諸葛亮也敬佩不已,他臨摹過諸葛亮的《遠涉帖》,從他與諸葛亮後裔的交遊來看,其原本很可能是從諸葛顯處得到。

▲[晉]王羲之:《成都城池帖》

唐代,諸葛亮是唐詩創作題材中的一大頂流,現存吟詠諸葛的唐詩就超過百首,如杜甫在成都探訪諸葛武候祠後所作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兩宋之際,為國盡忠的宗澤、岳飛都以諸葛亮為偶像。宗澤臨終之時,反覆含恨吟誦著“出師未捷身先死”,至死都想發兵渡河收復汴京。南宋文天祥堅持抗元,被俘後常以孔明激勵自己,作詩曰:“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

諸葛亮是一位失敗的英雄,卻自古為人崇拜。

錢穆先生對諸葛亮推崇備至,認為:“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 實際上,作為琅琊諸葛的代言人,有一孔明,也足以使琅琊諸葛家族名垂千古。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清王朝亡於文字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