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這篇文章是老布在群裡講座的錄音稿,會顯得非常口語化,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和親這個話題不太好講,這是個很有魔力的片語,很多人一看到和親這倆字,就會智商下降

今天咱們就是隨便聊聊,說得對不對都別當真,當個樂兒聽,就行挺好!

在說和親之前,咱先得聊聊怎麼看待歷史問題。

很多人看歷史有個很壞的習慣,就是把現代人的思維和生活習慣,硬按在古代人腦袋上。

舉個簡單的例子,伊斯蘭教法裡允許娶四個老婆,我相信很多老爺們,心裡都是很嚮往滴!

但就會有那麼一小撮人蹦出來了,頂著一張衛道士臉痛斥:“你看伊斯蘭教不尊重婦女!”

其實,默罕默德把這條寫進聖訓,恰恰是為了保護婦女。

要知道,沒有這條之前,娶媳婦是沒上限的,娶100個都沒人管,只要你有能力。

默罕默德是規定了上限,更何況他還規定,丈夫必須公平對待每一位妻子。

再有一點,當時阿拉伯半島戰火頻仍,有大量的戰爭寡婦,這些婦女要是沒人養,只能淪為奴隸和娼妓。

還原了歷史背景,你會發現默罕默德還算用心良苦。

同樣的,很多人提到和親就怒了,“一幫老爺們搞不定的事兒,讓個女人出來擺平”、“和親違背了婚姻自由!”

我看到這種言論就想笑,中國古代什麼時候有過婚姻自由?

中國人進入婚姻自由的狀態,還要感謝毛主席。

新中國建立後的平權運動,讓婦女真正獲得了平等的地位。甚至可以這麼說,中國是男女地位最平等的國家。

現在中國婦女已經不用冠夫姓了,這在很多國家還是傳統,婦女還擁有了平等受教育的權利,這在世界很多國家還做不到。

我們以前經常說,“婦女能頂半邊天”,現在的婦女都不是半邊的問題了,基本把天佔得差不多了,就給老爺們留了一條縫。

前幾天有個新聞,一個70多歲的老爺子,非要跟老伴兒離婚。

片警就問:“大爺,都過了一輩子了,您這是鬧啥呢?”

大爺很憋屈:“工作了一輩子,都沒見過工資卡啥樣?”

片警悠悠地道:“大爺,咱都一樣!”

當然啦,如果你硬要掰扯,我也得承認,春秋時期的漢族人,婚姻可能是挺自由的,至少有機會表露心中所愛。

《楚辭》裡面有一首《越人歌》,講的是某王子坐船渡江,搖船的姑娘,見王子長得巨帥,不由芳心萌動,淺吟低唱一曲:“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確實有點少數民族男女對歌,唱爽了就找小樹林的範兒。

當時還有春狩的傳統,按趙忠祥老師的解說詞:“春天來了,萬物萌發,空氣中瀰漫著荷爾蒙的味道!”

剩下的事兒,大家腦補吧!

可惜等到漢族人儒學盛行之後,尤其是儒學發展到了崇尚“孝”的階段,漢族就沒了婚姻自由。

(我當然不是說孝不好,而是儒學把“孝”做到了極致,和“忠”混在了一起。)

漢族人的婚姻,從來就不是兩個人的事兒,而是兩個家族的事兒。那些養在深閨的女兒們,生下來身上就承擔著聯姻的責任,哪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一般人家尚且如此,含著金勺子出生的公主們,又差啥了?

憑啥她們能有婚姻選擇權?

就因為是公主嗎?!

你覺得唐朝人聽說又嫁了公主,會呸一聲,說:“喪權辱國,丟TM老子的臉?”

這符合唐朝的社會形態嗎?!

要是就用這點證據來論述,那就顯得太單薄了,不符合老布大掰呼的品質。

咱還得再聊聊,當時東亞地區的國家結構。

現在科技發達了,地球成了一個村,村東頭有個大戶,名叫美利堅。

這胖子虎軀一震,全村人都腦袋嗡嗡滴。

但古代交通和資訊傳遞的成本太高,大戶人家的影響力傳不了那麼遠,村東頭和村西頭互相之間都不認識。

所以我們把視角縮小點,就看東亞這一塊。

在公元7世紀的東亞,也有一個胖子存在,地位堪比美利堅,這貨就是唐朝。

強大的軍事、強大的經濟、強大的文化輸出能力。

那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先來說軍事:

在唐朝混成名將是個挺困難的事兒,您要是沒滅過幾個政權,都不好意思跟鄰居打招呼。

另外唐朝的名將一直就沒斷過,這點和宋朝有明顯的區別,南北宋名將和名相恰好處於錯位狀態,而唐朝的名將和名相長期相伴。

古代戰爭是打體力,唐朝的人口基數,比周邊政權加起來還多。

所以唐軍的戰鬥力,並不像有些人想得那麼弱,如果單對單拿出來PK,基本沒有對手。

不過,戰爭不是單人PK,基本都是叫小弟一起上。

美國之所以強大,也是因為身邊有一票頂級小弟,中國現在的小弟,也就是東邊西邊各一個,還經常不太聽話,這就老大和老二的差別。

唐朝在對外戰爭中,身邊一直站著一幫小弟:

揍東突厥時,契丹和薛延陀幫忙;

揍薛延陀時,東突厥和契丹幫忙;

揍西突厥時,葛邏祿和吐蕃幫忙;

揍突騎施時,西突厥和昭武九國幫忙。

反正就是不管打誰,總能拽上一幫人助拳,金牌小弟的層次,反襯出了唐朝的霸主地位。

當然,作為東亞霸主的挑戰者,吐蕃也拉起了一幫小弟。

在劍南揍唐朝時,南詔和川西羌助拳;

在河隴揍唐朝時,党項和吐谷渾幫忙;

在西域揍回鶻時,葛邏祿是盟友;

揍阿拉伯人時,昭武九國是幫手。

吐蕃能和唐朝死磕一百多年,除了地形和兵種的優勢,也是因為身邊小弟不囊。

再來說經濟:

唐朝的經濟在東亞獨樹一幟,應該沒人有異議。

一方面因為唐朝佔著東亞最適合耕種的地區,另一方面穩定的農耕基礎,養活了最大的人口基數。

所以,唐朝在經濟上的碾壓性優勢,甚至比軍事更大。

吐蕃能和唐朝開百年國戰,主要是憑藉地理和兵種的優勢,但如果拿經濟指標對比,估計十個吐蕃也未必是唐朝的對手。

按照英國史學家麥迪森的估算,“工業革命前的人均產值基本是衡量”

這也就意味著人多生產總值就高,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達到了人口的峰值,在冊人口891萬戶,5200萬人。

不過史學家普遍認為,唐朝的戶籍統計相對比較寬鬆,有大量的隱藏戶口。

我們拿隋朝和唐朝的戶口來對比分析一下,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在冊戶口356萬戶,估算約1780萬人(每戶5人)。

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時,在冊人口已暴增至890萬戶,4600萬人。

這是什麼概念呢,隋朝用了28年,人口增加了2.58倍。

也就是說,開皇元年的每一個隋朝人,到大業五年都生了1.5個以上的娃,不管年紀大小。

這種明顯不符合人口增長規律的情況,只能有一個解釋,用涸澤而漁的方式拆戶。

因為拆戶就意味著增加了稅源,所以隋朝降低了成丁的年齡,頒佈了強制結婚的法律,官吏還拿著刀去查逃戶。

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效率最高的朝代,你看看它在短短37年裡幹了多少大事,便能知道效率之高,但百姓承受不了這種高效率,國家二世而斬。

中國也是個追求高效率國家,但現在已經開始有意思的降低效率了,就是因為老百姓的承受力快到了極限。

管理國家的政策,經常是左一下右一下,不是因為誰想這樣,而是調整的規律。

反觀唐朝,雖然沿襲了隋制,但在處理手段上相當柔和。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在冊戶籍304萬戶,1230萬人,略低於開皇元年。

但到了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在冊人口才增至4800萬人,也就是說隋朝28年走完的路,唐朝走了103年。

所以,唐朝存在隱戶是很正常的,估計朝廷心裡也清楚。

唐德宗時期有個歷史學家叫杜佑,這老兄寫了著名的《唐通典》,他當時就估計有上千萬級別的隱戶存在。

(《通典》:“所在隱漏之甚也……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

所以,唐朝人口基數的峰值估算一直在放大,從五千多萬,到七千多萬,日本學者估算的都上億了。

不管到底是多少,反正知道人多就行了,嗚嚷嗚嚷的都是人,就問打群架有沒有優勢吧?!

唐朝的人口基數和自然環境,是歷經安史之亂後,能重新站起來的根本原因。

別忘了當時東面有藩鎮,西邊有吐蕃,兩頭夾著唐朝揍,但就是靠著川蜀、江南兩個財政奶牛,三十多年就緩了過來,既按住了藩鎮,又頂住了吐蕃。

當然了,混到安史之亂這慘樣,天可汗就別惦記了,你自稱人家也不搭理你。

再來說文化輸出能力:

唐朝文化在漢族文化裡是個異類,甚至可以不完全歸入漢族文化類別裡,因為唐文化是個包羅永珍的集合體。

我們經常說,宋朝文化達到了漢族文化的巔峰。這評價一點都不誇張,宋朝的文化特徵一看就是典型的本民族文化。

當然了,趙麗蓉說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所以,宋文化也有對外影響力,例如西藏晚期的繪畫裡,配景的畫法一看就知道,深受中原文人畫的影響。

而儲存到現在的唐朝文物裡面,有著太多的異族元素,但唐朝人牛的地方就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傳進來,弄吧弄吧,就成了我自己的風格,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相容幷蓄的風格。

所以,唐朝文化裡充滿豪邁、包容、奔放的氣質。

這有點像,你跟一個真正牛X的人嘮嗑,什麼葷的素的隨便聊,罵他也不要緊,他就瞅著你樂。可跟不太牛X的人嘮,那就得加小心了,你罵他,他跟你急眼。

十幾年前的美國,就有點這種混不吝的勁兒,可現在都有點更年期了,絮絮叨叨得像個怨婦!

另外,唐朝還有一點和美國很相似,就是收割全世界的聰明腦袋。

唐朝在一板磚打趴下了東突厥後,成了東亞的新任霸主。

各周邊政權都往長安送人質,唐朝隨即實行了“質子宿衛制”、“內附蕃夷子弟入學(國子監)制度”

孩子都是好孩子,以前野慣了,來長安都送到國子監,念念聖賢書,統一一下思想。

這其實和美國的做法別無二致,說得更直白點,其實就是洗腦,等這些高層子弟回國後,自然願意跟著唐朝跑。

唐朝的做法效果如何呢?

現在看起來是非常顯著,且不說日本人冒著生命危險來唐朝學習,就是不太對付的吐蕃,都深受唐文化的薰陶。

在唐史的記載裡,來訪的蕃使不但與王子一起打馬球,一起喝得東倒西歪,還能在酒宴上玩兒聯句遊戲。

古代文人喝酒時,可不是五魁首,六六六的划拳,太粗俗,人家玩的是曲水流觴、詩詞聯句。

詩詞聯句這種文字遊戲,對韻腳和典故的掌握要求極高,漏了怯,喝死你!

我相信中國現在的詩人,99%玩不了這種高雅游戲,最近那位寫淺淺體的女詩人,肯定得喝成醉蟹。

最逗的是,在《冊府元龜》裡記載這麼一件事。

高宗景龍二年,金城公主即將啟程,先期來打前站的蕃使,實在不想回國,請人代言上奏:“跟我國內說,我已經死了。”(“伏望報之雲其使已死”)

這就是唐朝文化魅力,也是唐朝文化的輸出能力。

對於子弟留學唐朝,內外兩族的人有著截然相反的感受。

少數民族朋友認為這些記載是刻意矮化,心裡很不舒服,我曾就此問題與一位藏族朋友爆發過激烈的爭論。

其實,向別人學習並不丟人,真正丟人的是,洗腦洗成了公知。

向你學習,學好了本事,再能揍你,是件更牛的事情,就像吐蕃軍神論欽陵

有些漢族人則認為,唐朝對留學生的待遇,是養了一幫“白眼狼”。

有這種想法的,不僅僅是現代人,唐朝也有人這麼想。

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6年),左補闕薛謙光上書道:“四夷多遣子入侍,其論欽陵、阿史那·元珍、孫萬軒等,皆因充侍子,遂得遍觀中國兵威禮樂,其後竟為邊害。”

並以此為理由,要求武則天“一皆禁絕”。

大臣有了這種種想法,恰恰說明高宗武后的唐朝沒那麼牛了。

這就像剛才說的,真正的牛人混不吝,沒那麼牛的人唧唧歪歪。

唐太宗能說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聯獨愛之如一”,這才是真正的牛人範兒。

美國最近也開始搞中國留學生了,恰恰說明美國也走到了瓶頸。

必須得說,武則天這老孃們位元朗普強,即便同時面對吐蕃和後突厥的挑戰,還是否了大臣的建議。

唐朝的留學生一直延續到了安史之亂時期,此後唐朝從王座上掉了下來,沒人把你當老大,自然也就沒人來學習了。

“天可汗”這種東西,自稱是沒有意義的,小夥伴們公認才行。

我們從軍事、經濟、文化輸出三個角度對比了唐朝和美國,其實唐朝在對外關係上有一整套明確的制度設計,這就是“羈縻州府制”、“質子宿衛制”、“內附蕃夷子弟入學(國子監)制”、“公主和親制”。

這四條支柱撐起了整個唐朝的“天下秩序”模型,讓唐朝成了東亞地區的武林盟主。

前面漫長的鋪墊,全都是在還原歷史背景,現在才要開始真正聊聊“公主和親制”了。這部分內容,我們會把唐朝、吐蕃的和親制度進行對比,看看二者的相同與相異。

先來看選擇性:

我從《唐會要》裡整理出了,唐朝19位和親公主的名錄(許婚未能成行的不計算在內)。

東北方的悉、契丹共有6位公主(悉兩位,契丹4位);

西北方的回紇(回鶻)4位;

西南方的吐谷渾、突騎施、寧國各1位;

南方的吐蕃2位;

剩下4位則是賜婚降唐的異族大將(執失思力、阿史那忠、契苾何力、阿史那杜爾)。

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特點,威脅北方的東突厥後突厥(突厥第二汗國)沒有一次和親案例。續突厥之後崛起的薛延陀,也一樣沒有。

李世民悔婚薛延陀是個很有意思的案例。

擊垮東突厥的過程中,薛延陀是唐朝重要的幫手,也成了李世民欽點的金牌小弟,親口允諾將新興公主下嫁。

但隨著東突厥的垮臺,薛延陀漸漸做大,隱隱有第二個東突厥之勢。

貞觀十七年(643年)六月,契苾何力上書稱“不可與薛延陀通婚。”因為,有了唐朝公主作背書,會讓周邊族裔更加馴服。(“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國之婿,雜姓誰敢不服!”)

當時,薛延陀使臣已趕著十萬匹牲畜前來迎親,但途中遭遇暴風雪,牲畜凍斃過半。

李世民拿過禮單一看就不願意了,捏著嗓子說:“這不行呀,得按合同辦吶,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呀!”

於是,“聘禮不足”成了不能聯姻的理由。

第二年,唐軍數路並出,聯合突厥、契丹、奚等部落,一舉瓦解了薛延陀汗國。

與唐朝類似,吐蕃王朝的和親範圍也相當廣泛:

東面有南詔、唐朝、党項;

北面有吐谷渾;

西面有西突厥、突騎施、小勃律;

南面有泥婆羅。

按史料記載,吐谷渾及青海地區與吐蕃和親的次數最多,兩個王室在不同時期曾多次聯姻,其次是就唐朝。

這兩個國家在吐蕃對外關係中,也更重要。

吐谷渾是吐蕃的帝國拼版,擁有了吐谷渾,吐蕃便有了對外擴張的通道;沒有了吐谷渾,吐蕃便會被鎖死在崇山峻嶺之中。

而唐蕃之間,雖然死磕了150餘年,但兩國遣使互訪高達290餘次,這在吐蕃外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例。

對比以後的趨同點是,唐蕃的和親政策,都有明顯的選擇性

即便公主產量高、存量足,也不是來個人就聯姻。

南詔是吐蕃在劍南與唐交戰的盟友;

吐谷渾、党項是吐蕃在河隴與唐交戰的兄弟;

西突厥、突騎施、小勃律是與唐爭安西的助手。

對比以後的相異點是,唐朝只嫁閨女,不娶媳婦;吐蕃既嫁閨女,又娶媳婦。

再來看看和親政策裡變化:

網上有個很古怪的言論,和親就是被人揍得受不了了,獻上女兒求和。

那我們看看上面唐朝和親公主的統計表:

李世民時期和親6位公主,佔比31.6%;

中宗李顯時期1位公主出嫁,就是金城公主;

玄宗李隆基時期達到了8位,佔比42.1%;

肅宗、代宗、德宗、穆宗時期各1位。

換句話說,初唐、盛唐時期和親公主15位,佔比高達79%,而到了內憂外患的中唐、晚唐,只有4位公主和親,佔比21%。

那初唐、盛唐是捱揍的階段,還是揍人的階段呢?

和親這種政治手段,要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實現?

就是誰都沒把握直接弄死對手,乾脆坐下來談個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這就像,我一板磚把你拍在地上,下一步就是直接掏你兜。

我會等你醒過來,跟你談談怎麼分你的錢嗎?

那得傻成啥樣?!

金軍圍著汴梁的時候,宋徽宗、宋欽宗會傻到,想不起和親政策麼?

關鍵是金軍不答應,刀都架脖子上了,直接搶,多痛快,跟你和個毛線親!

初唐盛唐實力強,用和親拉住小夥伴,等到中晚唐躺地上被人錘,和親又有什麼用?要是派個公主去就能把邊患鏟了,那還養軍隊幹嘛,使勁生公主好不好!

所以,和親恰恰在國力強時管用,真到了積貧積弱,反倒是軍隊裡的老爺們管用,正所謂“弱國無外交”。

再來看看吐蕃的情況:

下面表格更值得玩味,前幾代贊普時期多有公主外嫁,但到了赤松德贊之後,外嫁公主戛然而止。

不但公主不外嫁了,贊普媳婦的多樣性也沒了,一門心思研究自己家妹子。

如果一個兩個贊普如此,可以歸於換了口味,五個贊普齊刷刷的轉向,那就必然有點規律了!

為什麼贊普娶媳婦,不再考慮“全球化”的問題了?

這就要說到吐蕃當時的國際環境了,赤松德贊是個運氣非常好的贊普,繼位當年就趕上了安史之亂。

他在位期間,唐朝基本上是躺地上挨捶,吐蕃的疆域拓展到了極大值。

這時候的吐蕃,已經不存在韜光養晦的問題了,妥妥的亞洲三強之一,跟現在中國的狀態有點像。

老爺們拿刀都砍不動的硬骨頭,和親也沒啥鳥用,剩下的都是赤裸裸的結構性矛盾。於是,吐蕃開始走向了內卷。

所以,之後的贊普媳婦都是國內大豪門家的女兒,基本集中在那囊氏、蔡邦氏、沒廬氏、琛氏,四大“尚”族之內。

娶媳婦“全球化浪潮”的戛然而止,代表著平衡內部豪門勢力,成了王室最重要的工作。

換言之,吐蕃從做大蛋糕,走向了分配蛋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內卷”。

任何政策都要根據環境的不斷變化而調整,只有最傻的人,才會死抱著“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教條。

兩千年前,呂不韋就寫過,“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國家娶媳婦、嫁閨女一樣要根據環境變化來調整,因為取捨之間,都代表著國家政策走向,而不是喜歡哪個妞,就娶那個妞。

最後總結一下,和親是在能妥協環境下的,一種低成本解決方案。

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工具,不要加入個人的感情因素。

這東西能出現,意味著國家關係尚有緩和的餘地,不用老爺們拿刀互砍。

現在中美之間正在走向修昔底德陷阱,要是娶了川總的大閨女,就能緩和局面,中國肯定願意。

可惜川總翻篇了,不知道拜登閨女的品質咋樣,要是差不了多少,俺們也忍了!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背景及發展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