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當陽之戰追擊劉備之後,在最具備優勢的時候選擇了撤退,因為曹操南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荊州,次要才是劉備。在確定劉備憑藉一個江夏翻不起風浪的時候,曹操則是瀟灑地回頭去主持南郡和南陽的工作。之所以曹操要在短暫的同一年內連續放棄戰爭,其目的是趕在劉表去世時的混亂局勢當中拿下荊州,防止徐州的問題再一次出現。
曹操
當時在徐州內部發生了很多內鬥,以至於劉備能夠從一個平原相成為一方州牧,而現在荊州的情況何其相似。雖然荊州內部的豪強蔡氏以及蒯氏都是支援劉表本家的,但也有一些小家族是力挺劉備的,比如諸葛亮的岳父黃家,所以劉表會不會讓荊州這件事有待商榷,但能夠確定的是劉備在荊州就是一個威脅,光是憑劉表的兒子劉琮這樣的酒囊飯袋根本就擋不住劉備。因此曹操的策略很明顯,那就是力主搶佔荊州,隨後徐徐圖進。
魯肅
然而問題就出現在這一階段,就在劉備逃難江夏與劉琦匯合的時候,江東派來了魯肅,並且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洽談。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劉備剛剛經歷了當陽挫敗,實力也是大打折扣,那麼為什麼孫權還要和劉備聯盟,而不是其他的軍閥呢?
聯盟的誕生關於聯盟形成的正面因素並無記載,但能從雙方的謀士來探尋答案,首先是孫權方面的魯肅對孫權獻策,聯盟劉備。但在魯肅的話裡很明確,並不是只能聯盟劉備,只是劉備是最優選擇:“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這其中提到了幾個關鍵點,第一是劉備和曹操的敵對關係,曹劉之間是生死大敵,必然是要決一勝負的。第二劉備參與了劉表去世後的二子爭奪,並且明確表達了站邊劉琮。所以這使得劉備站在了曹操的對立面,而相比劉備其他軍閥與曹操之間不見得有深仇大恨,很可能會坐視不管,劉備則是要全力死戰。
魯肅
但魯肅同時也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也就是說和劉備的聯盟不是唯一的選擇,如果劉備不能同心合力,那麼選擇其他軍閥也無所謂。
張昭和孫權
而就孫權的內部來說,也需要一個盟友來幫助自己解決內部紛爭。在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荊州之後,孫權方面內部已經自亂陣腳。大部分人支援投降曹操,如果只是當地士族提出的投降孫權倒也能接受,但作為孫吳集團的擁護者張昭也提出了投降。可見江東局勢岌岌可危,當沒人再擁戴孫氏之後,江東之主也不過是空口白話。所幸的是軍事代表周瑜和魯肅一樣,堅定地維護孫氏統治,主張力圖曹操。
孫權和張昭
但光是兩個人並不足以壓制內部的反對聲音,這時候就需要拉攏一個外部勢力來反制內部矛盾。利用軍事出徵來轉化內部矛盾,這種做法也不只是孫權一個人做了,之後的諸葛亮不斷北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屬於這一種。總而言之雙方能達成聯盟,孫權是需要盟友但不一定是劉備,劉備則是需要盟友,無論是誰。
聯盟現實但是聯盟不是兒戲,孫權還是要面對現實問題的,我們從小了解的諸葛亮過江東舌戰群儒,這不過是美化。在諸葛亮的通篇大論之中,有一段話是值得關注的。那就是“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這裡提到的豫州軍是指劉備,劉備在投靠曹操時期被表奏為豫州牧,所以也被稱之為劉豫州。回到正題,孫權對劉備的實力有些拿不準,所以一直是和諸葛亮周旋,直到諸葛亮說劉備合兵江夏,依然是有著幾萬人馬的實力。孫權知道了這一則資訊,才確定了和劉備聯盟的事實。
諸葛亮舌戰群儒
所以說聯盟不是開玩笑,雙方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利益基礎上來合作的。而一貫的錯覺都認為是劉備毫無實力,赤壁主要是孫權方面的功勞,實則主力雖然在孫權,但劉備才是主要的核心矛盾點,沒有劉備孫權打曹操那叫侵略戰,有了劉備則能借助劉備為劉琦奪回故土的名義征討曹操。(劉備有衣帶詔,又是曹操的死敵,但孫權是絕對的割據軍閥,缺少正義性。)
可見聯盟的開始雙方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戰,並非劉備佔盡了便宜,也不是孫權收留了劉備,天下沒有白給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