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有悠久的軍事史。埃及歷史上歷次王朝更替大都是以大規模戰爭導致的。
在二十王朝以前,埃及帝國連續三千多年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在古王國時期就出現了管理武器、部隊補給和防禦工事的後勤部門——“軍械院”。
在軍事發達的新王國時期,軍隊則發展分化為步兵、海軍、戰車部隊。
全國步兵分幾個軍區(稱“梅沙”),以埃及神只的名字命名,之下設連隊、排、班等,層層組織。
新兵一般從埃及和埃及的殖民地徵集,進行統一的訓練,退伍的老兵則受到政府的厚待,例如發放土地、奴隸和牲畜等。
埃及還設有常備軍,主要負責法老和王宮的安全,相當於法老禁衛軍。
在兵制建設上,古埃及在中王國時期有一個從民兵到常備軍的發展過程。
最初,中王國的民兵隊伍的招募,由“軍隊錄事”負責。
據第12 王朝的一個紀念碑文記載,“皇太子”作為“軍隊錄事”在提尼斯州募兵,其比例是每1000 名男性居民中招募10 人。
被招募計程車兵,通常補充到州長管轄的地方部隊中。每個州常達800—1200 人,在軍事作戰時,州長率領這些地方軍,加入王家軍隊,聽其指揮。
中王國時期從努比亞招募僱傭兵,而且數量不少,在軍隊編制中另入僱傭兵系列。
在中王國時期,國王建立了常隨自己身邊,保護自己的近衛隊。
長期服役的常備軍就是從這種近衛隊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隨著常備軍的擴大,以前戰時臨時招募的民兵逐漸被定期在各州招募的由新兵組成的專職軍隊所代替。
新兵受州長和專門軍官的領導。
國內要地的防禦工事主要在首都底比斯和北方重鎮孟斐斯一帶。
北方防禦工事主要對付亞洲人的入侵,數量不多,而重要的防禦工事集中在南方,主要在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南北一帶。
南部第二瀑布地區的塞姆拉之間,沿尼羅河兩岸埃及人建有一系列堡壘,形成保衛埃及的三道防線,又是南侵努比亞的兵站基地。
新王國時期每一個軍團都由數千名士兵組成,典型的軍團構成是:每個軍團有800~2000名步兵和200~400輛戰車;一個軍團被分成10個營,每個營有100~300名戰士;一個營還可以細分成由50人組成的兩個連;連下面的單位是排,一個排有20人;而最小的單位為小隊,10個人為一個小隊。
許多特殊的部隊逐漸形成
使用厚盾、攻城槌的部隊
成魚鱗分佈排列的梯隊
地道的先鋒隊
當埃及再次征服了努比亞之後
庫什(Kushite)重擊部隊(shock troops)和努比亞弓箭手軍團也再次迴歸埃及武裝力量
埃及人開始將那些囚犯也編入了軍隊之中。比如在抗擊海上民族(Sea Peoples)戰爭中所捕獲的Sherden人,這些戰俘忠於埃及帝國。
《圖特摩斯三世年代紀》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在位執政期間對外擴張的重點是西亞敘利亞的諸城邦。
在首戰告捷之後,圖特摩斯三世又花了近20年的時間反覆多次征討,才最終確立了對敘利亞的統治,而他對敘利亞的征服嚴重刺痛了西亞大國米坦尼。
米坦尼王國的悲哀在於它的對手是如日中天的埃及第十八王朝傑出軍事家圖特摩斯三世。數次大戰埃及都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其中公元前1472年圖特摩斯三世還一度渡過幼發拉底河追擊對手。
最後米坦尼屈服,併成為埃及的盟友,這使整個西亞地區大為震動,亞述和巴比倫都同埃及修好,巴比倫還將一位公主送給圖特摩斯三世為妃。
兩個歷史最久遠的文明中心第一次以聯姻的形式相結合。
隨著圖特摩斯的威名漸行漸遠,越來越多的國家向他稱臣納貢。他的艦隊同樣所向無敵,東地中海成了他的勢力範圍,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都在他的海上帝國之中。
向北擴充套件是他的戰略重點,但圖特摩斯也沒有忘記埃及以南的熱土,南方的邊界在圖特摩斯時代被推進到尼羅河第四瀑布。
為了鞏固新徵服地區的統治,圖特摩斯三世在西亞駐紮精悍的軍隊,並派駐總督進行治理,同時也利用當地王公進行統治。
每征服一國,他便將其王公的子弟帶到埃及,一方面作為人質,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接受埃及的教育,培養對埃及的感情。
鄰國每年都要向埃及進貢,埃及在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努比亞一共組織了16場戰役,他對待戰俘的態度也是人道的,他在執政期間建立了帝國的和平,巴勒斯坦和敘利亞都心甘情願地臣服於他的統治。
重甲騎兵的出現最早是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統治時期,為了對付馬拉戰車,重甲騎兵被埃及軍隊普遍採納。
直到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Persians)才真正地將這些騎兵的力量全部發揮出來。
第二十二王朝的舍松挈一世(Sheshonq I)在很多年之後曾經這樣描繪過王室軍隊:
“Sesonchosis組建了一支由健壯的男人組成輜重部隊
他擁有600,000人的步兵
24,000人的武士
27,000輛可用於戰爭的戰車
他和近1700名勇敢的、富有戰鬥經驗的、年輕的戰士一起分享他的統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