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在古代,老百姓之間的交易以用銀兩為主。甚至有學生寫作文:在宋代,大俠去飯店,花掉二十兩紋銀。
當然了,學生畢竟是孩子,不懂歷史,也情有可原。但是很多成年人寫的小說,說什麼一隻大肥雞,二斤牛肉,一罈好酒,五十兩白銀!
其實白銀作為貨幣普遍流通,是在明朝的中期。之前民間交易,主要的貨幣是銅錢。
中國自漢代開始製造銀器,但作為流通貨幣是由唐朝開始,唐朝認可並推行了銀兩交易,但是由於當時白銀產量低,很多普通百姓手中並沒有銀子,也缺乏辨別銀子的能力。
宋朝的時候,白銀的支付主要用於對外經濟交往,因為同中國有經濟關係的國家大多用銀。北宋與遼政權與西夏政權對峙,為了求得北方邊境的苟安,不斷向遼國和西夏進貢絹與白銀。白銀在民間用的也是不多。水滸裡面寫的武松在景陽岡吃牛肉,付款用銀子。其可能性基本為零。這是施耐庵對當時的朝廷和時局不滿,透過小說的人物,來體現他反抗朝廷的意願而已。
宋代,在《宋史•食貨志卷》中記載,1021年北宋米價為28文1鬥,1鬥約等於10升。所以,1升米(1.28斤)不到3文錢。這個價位是相當低的。照此推算,一個成年人單純吃飯,一天也只要5文錢。而一兩銀子當時是2000文錢,就是800多斤米。某個大俠吃一隻雞,二斤牛肉,一壺酒,就花了幾十兩白銀,這也太誇張了。只能說明那些小說家,為了賣書,天馬行空的創作,根本不顧及實際的情況。
在元朝時流行元寶,銀子依然是奢侈品。如果明代之前,拿十兩銀錠或者銀元寶去買東西,或者去酒館吃飯。小一點的酒館根本找不開。
明朝時白銀才大規模流通。這是因為和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貿易,致使銀子大量流通,亦使中國成為使用銀本位的國家。
在我國貨幣史上,白銀自唐朝已逐漸成為貨幣金屬,唐朝白銀已貨幣化中國真正成為用銀之國,雖然主要流通銅錢。明朝完成銀本位。
明朝政府確立了銀兩制度,各地官府將稅收、徭役等都摺合成銀兩收取,官員的俸祿和國家的開支也用銀兩支付,銀與錢並行流通。與此同時,黃金在流通領域逐漸減少,更多地作為裝飾品和地位的象徵。
清初康、雍、乾三朝的貨幣體制基本沿用了明代的銀、錢並行制度,沒有大的調整,只是由於銀幣的形態有所改變而引起了諸如鑑定、兌換等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