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陣法同古兵法一樣, 是中國軍事傳統文化的瑰寶,懂兵法必會陣法, 方能自如地用兵佈陣。然而, 因為古陣法的描述與記錄相當困難, 關於古陣法的書籍資料極為罕見,許多陣法已失傳, 倖存陣法的具體結構也已變得相當模糊, 還被附會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由此滋生出許多謬傳, 致使古陣法這一寶貴的財富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沒有陣法的戰爭就是一場雜亂無章的群毆,古中國,為了更有效地發揮軍隊多兵種與群體作戰的效果,產生了陣法——軍隊在投入戰鬥時,根據地形條件、敵我實力等具體情況而佈置的戰鬥隊形,從基礎的一兵、一伍、一列開始,一直到全軍,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縱橫”。為此,《孫臏兵法》將陣完整系統地分為十種陣形,即:“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
方陣是古代軍隊戰鬥的最基本隊形,陣形內外相維,四面如一,攻守結合,有正有奇,虛實並用,戰車、步兵、騎兵都能使用。方陣由前軍、中軍和後軍相互巢狀排列而成,方陣平面呈現“回”字形狀,大的方陣都由小的方陣組成,這就叫“陣中容陣”,孫臏認為方陣應該“薄中厚方”,就是說方陣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多,可更好地防禦敵人進攻,可謂是一種攻防比較平衡的陣形,鼓旗幟一般部署在方陣的後方。《六韜》載,不列陣的單個士兵,一名騎兵抵擋不了一名步兵,但是若排列成陣式,則騎兵可與八倍數量的步兵抗衡。
圓陣是古代軍隊野戰防禦戰時的戰鬥隊形,為了進行環形防禦的,金鼓旗幟部署在中央,沒有明顯的弱點。“圓陣者,所以槫也。”圓陣的作用是當軍隊在野戰中轉入防禦時,就要由方陣變為圓陣,採取環形防禦。《武備志》卷五十四有“裴緒演孫武圓陣圖”,可供參考。圓陣用於防守的情況,在古代戰爭中有不少例項。如《漢書項籍傳》載:項羽兵敗於垓下後,僅剩二十八騎。為了作最後的防禦,項羽乃“為圓陣”,即結成一個小的圓陣。又如《魏書楊播傳》載:北魏時的左將軍楊播在一次南征時,被敵軍圍困於淮河南岸,楊播“乃為圓陣以御之”。
疏陣是作戰時因己方兵力少而採取的一種疏散的戰鬥隊形。“疏陣者,所以虛張聲勢也。”孫臏認為,疏陣的列法,是由於兵力少,所以要顯示強大。可用旗幟顯示威武,可用較多的武器顯示人多。因此必須加大行列間的距離和間隔,還要多豎各式各樣的旗幟,把光亮鋒利的武器插在旗旁。佇列稀疏,不可讓敵人迫近;戰車不要馳騁,步兵不要急走。疏陣的一般用法在於把士卒分成若干戰鬥小群,或者前進、後撤,;或者出擊、固守,或者給敵人以威脅,或者截擊精疲力竭的敵人。
數陣是一種密集的戰鬥隊形。 “數陣者,為不可掇。”孫臏認為數陣的列法是行列間距離間隔要縮小,但必須行列靠近而不混亂,兵器密集而使用自如。前後要能相互支援。若敵人退走,不要出陣追擊;敵人進攻,不要出陣阻擊,或者截擊其迂迴部隊,或者挫其前鋒銳氣。陣勢要嚴密得無隙可乘,兩翼要穩如泰山,便不會被敵人攻破。
錐形陣又叫牡陣,前鋒如錐形的戰鬥隊形。錐形陣必須前鋒尖銳迅速,兩翼堅強有力,可以透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面攻擊敵人,突破、割裂敵人的陣形,兩翼擴大戰果,是一種強調進攻突破的陣形。
雁形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鬥隊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是一種用來包抄迂迴的陣形。但是後方的防禦比較薄弱。而向後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則是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如果兩翼是機動性比較強的騎兵,則在靜止時,可獲得處於中央步兵的保護與支援,而又可發揮進攻騎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
鉤形陣正面是方陣,兩翼向後彎曲成鉤形,保護側翼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攻擊後方指揮金鼓之所在。“鉤形之陣者,所以變質易慮也。”孫臏認為:鉤形陣,正面的部隊要列成方陣,左右兩翼要向後彎曲成鉤形。金、鼓、號角要齊全,各色軍旗要齊備,並使士卒能辨別號令、識別旗號。如此才能應付戰場上各種情況的變化。
玄襄陣是古代作戰時所採取的一種疑陣。“玄襄之陣者,所以疑眾難敵也。”孫臏認為,玄襄之陣,必須多設旗羽,鼓聲錯雜而雄壯,士卒表面混亂而實際穩定,兵車看來雜亂實際卻在行進,讓整治有序的兵車和士卒故意發出嘈雜的聲音,好像從天而降,如同自地而出,步卒往來,終日不絕。若如此,就會迷惑敵人,打亂敵人原來的部署。
水陣是古代用於水上作戰的戰鬥隊形。 “水陣者,所以倀固也。”孫臏認為,水戰的方法,必須多用步兵,少用戰車,讓部隊把鉤子、木筏、小艇、叉子、快艇、槳、船等各種水戰用具都準備好。船隊前進時,必須前後相隨,後撤時不要相互擁擠。船隻亦可並列起來,順流而下,以敵軍人員為射擊目標。水上戰鬥的方法是,用輕便船隻作指揮船,用快艇進行聯絡,敵人退走就追擊,敵人前進就迎戰。進退都要根據情況慎重處理,使船隊嚴整有序。敵人移動時要阻礙它,敵人佈陣時要襲擊它,敵人調整部署時要分割它。敵軍武器的種類、車輛和步兵的數量,都必須查明。一面攻擊敵船,一面封鎖渡口。同時還要把敵兵到來的情況,告知兵民。
火陣是古代用於火攻的戰鬥隊形。“火陣者,所以拔也。”孫臏認為,火攻的方法,溝壘都築成了,還要再挖一些溝塹,每隔五步,堆放柴草,要疏密均勻,縱火的人不必多,令每人都準備一支縱火用的草把,動作必須敏捷利落。要注意方向,避開下風,以免火燒自己,否則不但不能戰勝敵人,反而會因此而失敗。若敵處下風,又在低而平坦、野草叢生的地方,火發時,敵全軍將士就無處可逃。在此情況下,就可以用火攻,尤其是大風天氣,雜草叢生,柴草齊備,敵人營寨,戒備不嚴,更可以用火攻。
古代陣法一般以方、圓、錐為主,錐形陣主攻,將最精銳的車兵放置前沿作衝擊用。圓陣主守,車兵置於陣中央。方陣攻守兼備,車兵置於後,保證陣形有足夠的厚度和反衝擊的力度。疏陣、數陣是以步兵打車兵的戰法,類似於以後的散兵陣,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獨自作戰,尤以吳、楚用得多。雁行陣是弩兵的特殊戰術,長處在於加大弩兵的正面遠端火力密度,玄襄、鉤行則較複雜,除非訓練有素,才能運用自如,威力也大,相當於大兵團的兵種配合。以玄襄為例,弩兵在前陣,射完後後撤,車兵在兩側,長戟在中陣,長矛在後陣,講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擊,戰國時期只有魏、秦兩國能列此陣迎敵。鉤行陣則是標準的車兵終極陣法,預先將車兵排在鉤的兩頭,中間放置弩、戟、矛諸兵種,由中間先出動攻擊,兩側縱列的車兵出擊,戟兵等叢集兵種再跟上。
戰陣是士兵士氣的源泉,尤其是對於單兵作戰能力弱於對手的一方來說,更需要重視保持陣形,才可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因此,古代戰爭最大的傷亡和戰果不是在有組織的對抗中,而是在破壞了敵軍陣形之後才是屠殺的開始。所以說,在實力相差不大、雙方互相對峙的情形下,戰鬥雙方往往想方設法破壞敵方陣形的穩定性。比如派遣少量騎兵,不斷反覆地衝擊,防止敵人佈陣,而佈陣過程中,往往派遣弓箭手佔領控制一定地幅,使用遠端攻擊武器控制大片地域,防止敵人衝陣。在破陣時,或派遣強悍勇士為先導,破入陣中而大軍隨後進行強行突破,或引誘敵軍進入複雜地形,或迂迴攻擊薄弱部位。在如此殘酷的戰爭中,將士們不得不精研陣法,使得陣形在歷次戰爭中經受磨鍊,鶴翼、魚鱗、衝軛、長蛇、車懸等。
鶴翼是古代戰爭常用陣形,是專供包圍用的陣形。此種陣形,主將位於中央(多半是弓步兵),兩側是副將,兩側最好使用騎兵,當敵人後方有我方部隊出現時,兩翼立刻可以拉長,跟我方部隊會合,立刻形成包圍。這被認為是唯一可以積極攻擊的陣形。其實嚴格說來,也就是要形成包圍圈。這種陣形的弓箭攻擊力較不集中,所以效果不是很強,一般會跟雁形進行比較。
魚鱗是把兵團分成五到六段,一層壓一層的陣形。主將的位置是位於中後方,魚鱗跟錐形的不同點,就在於三角形的寬度,而且魚鱗在前方的部隊,通常跟保護主將的是一樣密集的。這樣的排列造成魚鱗跟錐形迥異的結果。由於錐形的部隊比較散,所以互相推擠效果小,移動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魚鱗卻可以突擊。魚鱗跟鶴翼都是“文官陣形”,也就是主將不用在前面親自帶頭攻擊,而是躲在後面。但是魚鱗防守力很弱,被人揹後一衝,立刻全軍潰散,因為背後露出太多了。
“鋒矢”就是在全軍形成箭狀的樣子。主將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適合戰鬥力高的勇將。由於最前面的部隊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擊陣形。此外,此種陣形的後方是一平行隊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動效果相當好,當然此陣防守也是很弱的,因為背後露出太多。
“衝軛”是車前方的橫木,作為陣形就是英文字母X形陣。把隊形排成X形最大的效果就是從前、左、右三方來的敵人都如同前方一樣。這是個相當好的山地防守陣形。
長蛇陣全陣分陣頭、陣尾、陣膽三部分。陣形變幻之時,真假虛實並用。長蛇陣是根據蛇的習性推演而來的,共有三種變化:“擊蛇首,尾動,卷;擊蛇尾,首動,咬;蛇身橫撞,首尾至,絞。”此三種變化,長蛇陣運轉猶如巨蟒出擊,攻擊凌厲。兩翼騎兵的機動能力最為重要,所以要破除長蛇陣,最好的方法就是限制兩翼機動能力,以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揪其首,夾其尾,斬其腰。詳細方法就是在我方步兵陣群中設定陷阱,以兩個步兵方陣協作阻止對手兩翼騎兵運動,使其無法發揮其機動靈活的能力,再以強悍重騎兵為主對其蛇腹步兵發動強悍衝擊,使其陣形散亂無序。一舉擊潰步兵方陣,將長蛇陣切割成為三塊,如此一來,長蛇陣各自為戰,無法再以三方配合作戰,陣勢不攻自破。
車懸是一種騎兵陣。騎兵的戰術大部分時間裡就是正面突擊、長途奔襲、戰略合圍、斷敵後路等等,但這時的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種新戰術——車懸,也就是突擊戰術的加強版,不像突擊那樣一窩蜂似的蜂擁而上,更注重各騎之間的間隔,因為車懸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是陣,所以後世兵家大都對此陣抱不置可否的態度,隨著騎兵的衰弱,後人無法親身感受其威力罷了。
沒有陣法的戰爭就是一場雜亂無章的群毆,冷兵器時代的古中國,對方陣作戰研究可謂是登峰造極,給後人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