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 盤 山
若站在五丈原諸葛廟向東南方向望去,不遠處有一座尖瘦的高峰,人們叫它“棋盤山”。
“棋盤山”名字的來歷,和三國時的一段歷史和後來的民間傳說有關。
據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史書《三國志》記載,在“(建興)十二年(234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出北谷口,延(即魏延)為前鋒。”
這次的蜀、魏兩軍對壘,雙方將帥都是名人:諸葛亮和司馬懿。諸葛亮率十萬大軍沿褒斜古道出斜谷屯兵五丈原,隔渭河與司馬的十萬大軍對陣。
當地民間相傳,當年諸葛的中軍大帳就設在五丈原 “細項腰”處的“豁落成”。現此處尚殘留有古城址遺蹟。
諸葛亮的中軍大帳設在“豁落成”,距離南去山中的那座尖瘦的高峰不遠。傳說諸葛亮常進山登高觀察渭河對岸曹魏軍隊的動向,多次登臨比較他發現那座尖瘦的山峰雖不是很高,山頂略平,若在晴日登山頂向北而望,不僅五丈原上、中軍大帳等盡收眼底,即使河對岸魏軍的舉動也一目瞭然。於是諸葛亮便常常到此,觀察對岸軍情,思考對策。
諸葛此次率大軍出斜谷軍駐五丈原,目標直指長安。鑑於此次出軍, 後勤補給主要依靠褒斜古道,然而500裡古道要翻越秦嶺,路多險阻,給後勤補給特別困難,所以宜於欲速戰速決。然而司馬懿也非等閒之輩,蜀軍雖多次挑釁叫陣,以至於諸葛公送他巾幗之衣相羞辱,司馬懿都淡然對之,就是免戰牌高掛。司馬想的是:遠道出師的蜀軍隨著糧草的大量消耗、補給的艱難與不足,自會不戰而退。兩個棋逢對手的軍事家各自對於對方的意圖自然是明瞭於心。對此狀態,諸葛亮一直悶悶不樂,苦於沒有良策以對。
這一日,諸葛亮再次來到他常去的那座山頂,瞭望一陣,見此地橡林環抱,峭峰孤立,清風微起,景色宜人,心中略有歡欣之意。看過一陣景色,不覺有了睏乏之意。於是便靠著大樹,盤腿而坐。不覺間竟入了夢鄉。
忽然,只見一位白髮銀鬚的老者執杖徐行,飄然而至,其面慈和藹。老者走上前,對諸葛說道:“山川秀美,登高凌雲,實福美之地。此處相逢,何不對弈幾局。”
於是老者出杖就石,杖觸石有痕,劃出了一個別異的棋盤。老人稍囑,兩人即各以枝、石為子,你來我往,竟也得趣。只見老人進而有度,退而不亂;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有方,自如酣暢。諸葛心中很是讚佩。在最後一局對弈中,一開始老人便設局故意顯漏,誘諸葛上當。看著諸葛亮不知不覺進入了設好的圈套,老人看著敗局已定的諸葛哈哈大笑,飄然而去……
一陣微風吹來,樹葉沙沙作響,一下驚醒了夢中的諸葛亮。他急忙往石上一看,只見石上棋盤清晰可見,棋盤之上石、枝殘局依然在目。諸葛驚訝之下環顧四周,並不見夢中白髮銀鬚的老者,只有風拂樹葉沙沙作響。
細想夢中情景,諸葛猛然悟到了誘敵深入,打破僵持局面的策略,大喜過望。他認為這是太白山神的開示,於是對著遠山三拜感謝。隨後急忙下山,確定了誘使曹魏來攻的辦法。
於是“亮……,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三國志﹒蜀書》)一副打“持久戰”的做派。同時,按照三國演義及民間傳說,諸葛又佈下幾處疑惑對方的大土堆,上面撒些許糧食,引誘鳥兒們在這些“曬糧冢”上歡歌跳舞。鳥兒們的傾情表演,讓渭河對岸的司馬懿坐不住了。想要偷襲,以斷諸葛的“糧草”。
於是,不淡定後的司馬懿就急不可耐、不知不覺地鑽進了諸葛先生的圈套。這才有了《三國演義》中“火燒葫蘆峪”的精彩。
如今,附近的“三國古戰場葫蘆峪”、諸葛“嗮糧冢”、 糧樓山、豁落城等地名似乎也印證著那段精彩的歷史。
民間流傳說,是那座尖瘦的山峰成就了諸葛的智慧,也成就了一段精彩的歷史或是傳說。於是就將那座山頂畫著棋盤、諸葛在夢中與白鬚老人下過棋的尖瘦的山峰稱為“棋盤山”,世代流傳,直到今天,這便是棋盤山的來歷。
從棋盤山下的龍泉塬村向南不遠,就可以到達棋盤山。若登到棋盤山頂,還可以見到石頭上刻畫的棋盤。不過那棋盤有些奇異,和我們常見的棋盤相差甚遠。有人不解,問說這棋怎麼下?住在山下龍泉塬村的張老先生會笑著說:“那棋盤凡人看不懂,那是神仙與孔明才懂的。”
站在棋盤山頂,周圍橡樹叢叢,山風吹來,沙沙作響,風輕時,隱隱約約,如銜枚夜行;風急處,如大軍過境,有草伏木折之感,讓人心生慌悸。
遙想當年諸葛在此處,遙望渭河對岸10萬曹魏大軍,手中的棋子是何等的難以落下!
一個時代智慧凝聚的諸葛先生到最後雖還是未能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一代將星,也落隕落在五丈塬瑟瑟的秋風之中,但歷史的嚴謹和民間傳說的精彩相得益彰,讓史志中的這一段遺憾不再枯澀,也讓那副伴著日出月落、花開草謝的奇異棋盤在那高峰之上不再孤獨!(楊燁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