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644年京師的春節大年初一的早晨,京師的天空暗淡無光,漫天飄著沙塵暴,在春節的第一天就出現這種情況是大凶之兆。

清晨,原本是百官朝賀的日子,但是站在宮殿裡的崇禎皇帝卻久久不見文武百官的到來,這一天他們集體遲到了。

帝國最高統治者獨自一人站在空蕩蕩的朝議堂前,這種景象也預示著大明王朝大廈將傾,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早些天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把一份通牒送到了紫金城。

通牒以一種咄咄逼人的態勢,宣告自己即將揮師北上,奪取京師。早些日子李自成已經建立政權大順王朝,改元永昌年號,定都西安。

此時李自成的大軍已經在路上。

李自成對大明王朝的藐視,超乎崇禎的想象。

這個原先只為混口飯吃的農民起義軍,已經強大,擁有推翻大明王朝力量。

大明王朝政權低效無能的現狀在此時顯露無疑,崇禎正在焦急的為自己的帝國找一條活路。

對抗起義軍的隊伍主要有三支力量:

第一支是山海關的吳三桂,他手上擁有遼東精銳三萬,這也是崇禎目前為止唯一可以對抗起義軍的力量,如今卻在駐守山海關,不能離開。

第二支是湖北左良玉,這支驕橫跋扈的軍隊,卻被李自成重重挫敗,已經失去了戰鬥力。

第三支是陝西孫傳庭,他的主力部隊在河南陜縣已被李自成全部殲滅。

1642年,明清在松錦之戰中,明朝已經失去了山海關以東的所有土地,大明王朝經營十幾年的寧遠防線徹底崩潰。

此時山海關正是抵禦清朝在關外的最後一座城池。

面對李自成的揮師北上,只有讓吳三桂放棄山海關,棄敵北上。

崇禎找來吳三桂的父親吳鑲商量,讓吳三桂調寧遠兵回京師。在問到入關所需軍餉時,吳襄說要百萬軍餉。

開價一出,立刻讓談話談話陷入僵局。

曾經闊綽無比的大明王朝,面對現今的這筆鉅款,內庫卻只有7萬兩白銀,崇禎一時竟無以應對,在皇帝羞澀的表白前,吳襄此時此刻也沒了聲音。

歷史在此刻悄然轉彎,似乎給崇禎開了一個尷尬的玩笑。

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明王朝,此刻卻不得不接受腹背受敵的尷尬窘境。

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卻因為一百兩白銀,沒有抓住歷史丟擲的機會,這種奇聞竟然就這樣發生了。

大明王朝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末路,如此窘迫的境遇,讓崇禎徹底沒了辦法。

大明王朝表面亡於崇禎,實際亡於萬曆。

黃仁宇在他的著作《萬曆十五年》中,甚至精確算出明朝滅亡的時間。

萬曆主政時,對於政事消極怠工,以一種空前絕後的方式管理這個帝國。 他三十年來不上朝,對於大臣的奏章不理睬。

除去1588年,去定陵,在他的墳墓前走了一圈以外,從未離開過紫禁城一步。

終於在萬曆四十八年,萬曆結束了他無比尋常而又近乎荒唐的一生。

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江山凋敝,吏治腐敗。

接替萬曆的是崇禎的父親朱常洛,他只當了一個月皇帝。

接下來是崇禎的哥哥天啟皇帝,對於敗落的大明王朝,他是更大的不幸,從小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他,一心只想做他的木匠活。

對於日理萬機的朝政,他極度不適應。

於是他找來一個信得過的人,幫他打理政事,這個人就是魏忠賢。

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在天啟皇帝的治理下,是非顛倒,朝政極其混亂。

天啟第七年,天啟皇帝英年駕崩。

歷史把朱由檢推到了前臺,不久之後崇禎繼位。

自從萬曆十五年後,江山接力棒給到崇禎時,大明王朝已經在下坡路上走了整整四十年。

崇禎開始了他的治國術,他畢生勵精圖治。但是大明王朝已經是積重難返。在運行了276年後,已經到了油枯燈滅的地步。

因為軍餉一百萬白銀的原因,寧遠調兵,被迫擱淺。

崇禎深知大明王朝藏富於官,在他的罪己詔中,明確表明官員私自徵收百姓賦稅,中飽私囊。

於是崇禎和百官開始一起演繹一場捐資助餉的荒唐鬧劇。

面對百官常常哭窮,崇禎給百官強制攤牌,最終以失敗告終,最後籌得軍餉貳拾萬輛,調兵計劃再次擱淺。

中央集權的大明王朝,此刻已經對大臣失去控制,大明王朝已經名存實亡。

大臣們早已不看好大明王朝的前途,暗暗在做自己的打算。

當前局勢在此刻已是瞬息萬變,勢如破竹的大順軍已經離京師不遠了。

一天天的恐懼和猶豫,讓崇禎失去了大好時機。

政治領袖崇禎的舉措,一切都太晚了,大順軍離京城只有數百里之遙。

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的決定,最終導致歷史的走向。

除去調兵之外,還有其他化解的辦法,如果時光倒流,大明王朝末日的厄運還有其他轉變的可能。

大臣李明睿,建議崇禎南遷。

大明王朝擁有遼闊的土地,縱深很長,有足夠的迴旋餘地。

唐朝時期,安史之亂唐玄宗就是逃亡蜀中。

宋朝時期,金兵南下佔領汴京,宋高宗南下,定都金陵,往後政權延續一百多年,經濟發展 、科技創造都很發達。

明朝先帝早已給政權的延續留了後路,舊都南京就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只差一個皇帝。

南京也可以成為大明帝國新的心臟,形勢十分有利。

李自成主力在陝西,長江中下游一帶沒有大順軍的勢力,而且大明王朝在此地也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可保南遷萬無一失。

崇禎就是擔心此計無人支援,如果大臣不從,又該怎麼辦才好?

崇禎陷入十分矛盾的境遇,如果自己沒有親征,就南遷,那樣自己的顏面哪裡還有。

早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取消丞相制度,所有大小政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

朱元璋精力實在過於旺盛,但是其他皇帝就沒有這樣的精力,於是內閣制度出現,這個類似參謀、秘書班子的決策機構就這樣執行到現在,最後演變成決策至關重要的一環。

沒有它的同意,政令沒有辦法實施,朝廷公義難關就在內閣制,崇禎早已對它恨之入骨。

最後在大臣的反駁和拒絕中,南遷不稱,崇禎顏面掃地。

一個人命運的悲劇,就是他性格的悲劇。

崇禎面對他人的評價極為敏感,擁有極度病態的自尊。

崇禎從小孤獨寂寞,缺乏母愛,從而養成他患得患失的性格,在皇家無數的陰謀鬥爭下,逐漸薄情寡義。

崇禎皇帝與大臣的關係,在十七年中已經惡化到了極度不可挽回的地步,在他的任上,內閣首付換了五十個人。

原本商量好的,由內閣首陳演出面提出南遷的計策化為泡影。

就在此刻,大臣李明睿站了出來,直言南遷的好處,並舉出唐宋南遷的歷史。

崇禎頓時大喜過望。

歷史總是充滿黑色偶然性,這時又有大臣提出新的方案,建議太子南遷。

這種留下自己,讓自己當太上皇,是崇禎最不願意接受的方案。

崇禎陷入有生以來最痛苦時刻,他不願意承擔放棄祖宗之地逃跑的歷史罵名。

命運分岔口,在此刻流露出它恐懼的氣息。

短暫的瞬間,歷史跑過來的機會,就這樣丟失了。

陷入無路可走的境地,就這樣失去的一秒鐘,影響了後面幾個世紀,崇禎就這樣錯過了機緣。

其實崇禎早就為南遷做好準備,早先他就安排大臣將三百首船停泊在直枯口。

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來的優柔寡斷,使整個帝國命運變得黯淡無光。

終於用於召喚歷代文武百官的景陽鍾,最後一次在京師敲響了。

面對歷史無數次閃現過的機會,崇禎和他的帝國末日厄運終於降臨了。

延綿276年的大明帝國,終於走到了油枯燈滅的時刻,大臣們對於遷都質疑,使崇禎陷入絕境,面對即將出現逆轉之勢的可能。歷史把機會給到了李自成。

就在悽風苦雨,死亡氣息逼近大明帝國時刻。遠在千里之外的古都西安,卻是另一番景象。

此刻李自成正西安歡天喜地、張燈結綵建立他的大順王朝,改元永昌,與大明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大順軍號稱百萬一路揮師北上,在經過平陽府、山西太原一帶, 大明的軍隊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各路守關將領無一不屈膝投降,簡直不堪一擊。

就在此時局面被打破,在山西寧武關,李自成遇到了揮師北上有史以來超乎想象的頑強抵抗。

此戰大順軍傷亡最為慘重,直接死亡一萬多人,四員戰將全部戰死,死傷不計其數。

令人震驚的是,守將周遇吉死,他的全家也在戰火中死去,這個大明王朝最堅強的捍衛者,還不是明朝最著名的將領。

面對北上的大同、宣和兩關,李自成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他的心裡在想,還有多少個寧武關,自己的軍隊到不了京師,就已經被打光了。

按照李自成歷來戰術風格,此刻他心中萌生了退守西安的念頭,北上之路如入無人之境的境遇在此刻徹底中斷。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早先在驛站做馬伕,因為明朝財政危機,他的工作丟掉了,這項他賴以生存的職業,就這樣沒了,最後他不得不加入農民起義軍。

崇禎時期,農民賦稅極其嚴重,原本一畝地產量就七八兩,政府徵稅卻要十兩,這使得農民不得不起來造反。

農民起義軍革命的覺悟,沒有長遠計劃,更沒有明確目標。他們能進則進,而此刻大順軍損失慘重。

寧武大戰結束的那天夜晚,李自成沉沉睡去,準備明天天亮退兵返回陝西,儲存有生力量,這樣並不是壞事。

如果這一晚就這樣平靜度過,歷史將要這樣書寫:天一亮 ,李自成率領大順軍返回西安,明朝的危險解除,崇禎還是大明帝國的主人。

歷史不容假設,就在當晚大同、宣化兩關守將送來投降的書信,李自成頓時欣喜不已。

大同和宣化是北上最難以攻克的關隘,本已萌生退回西安的李自成,面對已悉數解除的困難,繼續揮師東進。

終於不久抵達京師,在京師高大的牆垣外,李自成看到了有生以來見過的最高大角樓。

京師在李自成的頭腦中是個遙遠而又響亮的符號,曾經他在地圖上無數次指出京師,

面對即將唾手可得,被大順軍圍的水洩不通、連綿數百里的京師,此刻已是內無強兵、外無強援的境地。

此刻李自成陷入遲疑,京師並不是他的最終歸宿,遙遠的西安才是他深重眷戀的地方,他只想讓崇禎割讓西安,分國為王。

他猶如當年的項羽不想衣錦夜歸。

於是他派人傳信給崇禎,說自己只要他割讓西北,承認自己為西北王,再犒賞百萬軍銀,京師就可以自動解圍。

面對數十萬大順軍,只要在朝夕之間就可攻破京師。 李自成表現得十分自信,如此優厚的條件,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崇禎在議事大堂上,又開始了他的踢皮球,就這樣皮球踢給了新上任的內閣首付魏藻德,此時事態緊急。

君臣之間關係極度惡化,面對崇禎翻臉無情,不願意擔當的態度。魏藻德拒絕了請求,於是挽救大明王朝最後的機會就這樣在悄然間丟失。

歷史的機遇,被畏首畏尾的崇禎拒之門外,明朝也就此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歷史將機會重新交給李自成,李自成下令全線攻城,結局已經註定。

明朝太監先是打開了彰義門,隨後又開啟德勝門、平則門。

而此刻的崇禎卻去往不了任何地方,這天清晨,紫禁城內鐘聲響起,李自成第一次聽到召喚百官上朝的鐘聲,他明白這是最後的鐘聲留給它最後的主人。

李自成想不到他與崇禎的第一次見面,竟是以這樣一種方式。殺死崇禎不是他的目的,在他的潛意識裡,不想背上弒君的罵名,對於崇禎他是同情的。

李自成本意只想和崇禎共坐江山,沒想到他卻自尋短見,這也非常符合草莽英雄的性格。

大順軍對於所攻佔的城池沒有建立賦稅制度,不久之後軍隊就出現糧草危機,士兵們不得不上街搶京師百姓的東西。雖然有明例規定不能搶掠,但是法不責眾,就這樣大順軍成了十惡不赦的土匪。

不久,李自成便把矛頭指向了一個群體---大明官員,於是下發檄文,稱百姓都被官員孤立和矇蔽,民間財富都被官員奪走,現在拿掉官員財富就是替天行道。

面對大順軍的嚴刑拷打,當初為了從官員當中籌集百萬軍餉的崇禎,最後只籌得二十萬兩,但此刻李自成卻得到七千萬兩白銀。

酷刑之下把官員貪墨的錢財數量之巨一覽無遺,這也預示著明朝的滅亡。

此刻吳三桂正在山海雄關,他手下的三萬關東鐵騎駐守著這萬里長城第一關,此刻的他處於至關重要的位子。

李自成對吳三桂早有招安之意,並且賞了吳三桂四萬兩白銀,對於缺餉已久的吳三桂,這無疑是雪中送炭,最後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大順軍佔領山海關。

李自成對於吳三桂投降的結果充滿期待,但是意外就在此刻發生,大順軍二號人物劉宗敏, 拷打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並且霸佔了陳圓圓。作為李自成用來爭取吳三桂的重要籌碼,在此時已經沒了作用。

對於劉宗敏的不敬言辭,李自成極為不滿,但考慮到劉宗敏為自己打下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軍中與自己幾乎平起平坐,為了一個外人,最後鬧得兄弟之間不愉快,這樣對自己不利,於是選擇了就此罷休。

而且吳三桂已降,關鍵時刻關鍵人物的左右搖擺最終成了隱患的導火線,而這也直接影響了大順朝的命運。

訊息傳到吳三桂耳中,吳三桂被瞬間激怒,這位重要人物就在此刻作出了選擇,掉頭殺回山海關。

最後守關的大順軍被殺得片甲不留。

李自成派人放出吳襄,並派人勸降吳三桂。

此時的吳三桂給父親寫了訣別書,連同使者人頭一併交給李自成,此時大順軍的王者李自成正是風光得意的時候,面對收了銀子翻臉不認人的吳三桂,終於按捺不住了,決定討伐吳三桂。

李自成率領十萬雄兵進軍山海關,只留少部分人馬留守京師,此時這支浩浩蕩蕩的軍隊,已不復當初的雄風,軍隊中夾雜著被士兵搶來的金銀財寶,還有婦女。

吳襄也被挾持軍中,這也是李自成對吳三桂做的最後一次爭取。

此時的京師正在張燈結綵,等待李自成的凱旋登基。

豈料吳三桂和清軍聯手擊敗了大順軍,李自成正在逃亡北京的路上。

李自成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這對積怨多年機緣多年的對手,竟走到了一起。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清軍竟如此迅速神速的出現在山海關。

正在精心部署戰局的李自成,此刻精疲力竭,突然部隊亂了,滿洲兵來了。

清軍從山海關兩側出擊,李自成潰逃回京,隨後殺了吳襄,並把他的人頭懸首示眾,吳家一家老小上上下下被滿門抄斬。

清軍勢力強大,李自成決定退回陝西。

面對大順軍軍心沒有,百姓又不支援,他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

李自成對於故鄉西安的掌握,遠比京師更大。長久的征戰已經消磨了李自成堅守京師的決心。

李自成在紫金城武英殿隨後登基,匆忙草率之後就逃回西安。

一再錯過時機,就在京師停留了一天的大順軍便放棄了京師。

就在大順軍逃回西安的時候,京師百姓家家戶戶出來驅趕、阻擊,此刻大順軍僅僅在京師停留41天,但是京師百姓對於大順軍已是期望喪失。

李自成留給京師的是一片火海,此刻他所有的憤怒都化作熊熊烈火淹沒在歷史中,最後以掠奪者形象潰逃陝西。

臨走時他把金銀熔化成塊一併帶走。

李自成放棄的遠遠不是一座都城,他直接放棄了歷史給到了一統一天下的機會。

對於一個建國的立業者,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坐天下容易治天下難。

歷史記住一個人,往往是他在關鍵時刻做出的關鍵決定,對歷史有著重要影響。起兵15年,機會幸運的眷顧這李自成,但是他卻讓機會一次次從手中失落。

失敗的陰影讓李自成猝不及防,最終給他畫上了生命的休止符。

吳三桂終於站到了歷史前臺,他挺拔的身影出現在了山海關城頭,但是此時此刻它正面臨這極大的精神重壓,這一年他三十三歲。

在松錦之戰後,大明王朝山海關外的防線已被全部攻破,明朝經營十幾年的寧遠防線徹底崩潰。

這一天,已經作為遼東提督的吳三桂,他拼盡全力爬上的位子,腳下卻是融化的冰山。

西面是暗淡家園,此時他正在享受片刻的安靜。

東面是屢次攻擊的清軍,大明王朝正在搖搖欲墜,死亡的氣息正在撲向昔日風光無比的大明帝國。

就在不久前崇禎向大明帝國的最後一張王牌,下達了詔令,放棄寧遠,馳援京師。並封吳三桂為平西候,這是有史以來吳三桂受封的最貴頭銜。

遼東是吳三桂從小長大的地方,他的所有家眷,還有經濟利益都在這裡。

行軍隊伍有廣東鐵騎三萬士兵,還有七八萬民眾。

從小吳三桂就對父親馳騁疆場的故事耳濡目染,在戰場上出生入死,讓他從小立志當一個忠臣孝子。

眼前身穿鎧甲的父親畫像,是他兒時的英雄,一直以來吳三桂都對父親充滿敬重。

向京師西進的隊伍緩慢前行著,行進的軍民綿延五十里,直到崇禎自殺的那一天才行進到河北豐潤,此時距離京師只有數百里之遙。

一天前京師被大順軍攻陷,李自成終結了大明王朝276年統治。出乎意料的訊息讓吳三桂大吃一驚,而此時他對京師城裡的慘烈一無所知。

如今崇禎已是亡國之君,而他成了亡國之臣。

大明王朝這座巨大冰山,在他攀登到最高處時,卻迎來了最後的結局,滅亡。

此刻山海關那座完整堅固的雄關,在無可逃避的殘酷現實面前成了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屏障。

繼續西進已經毫無意義,吳三桂下令撤兵,返回山海關。

風雲變幻的歷史程序,迎來了它的轉折關口,歷史選擇了吳三桂。 而他抓住了機會,駐守山海關,就此他成為天平上明清爭戰舉足輕重的砝碼。

山海關作為邊防要塞,是天下第一雄關。它東林大海,山海相依,一直以來把清軍拒之千里 。依山傍海的地理形勢,成為他繼續生存下午去的唯一砝碼。

此刻的吳三桂面臨前所未有迷茫,他正陷入無處收留的境地。

李自成派來的勸降使者,給許久沒有發軍餉的吳三桂送來了四萬兩白銀,這無疑是雪中送炭 ,還有父親吳襄的勸降信。

此刻吳三桂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盡然不能做忠臣,他還可以做孝子,他做出最後的選擇,就此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出逃。

山海關交給大順軍,歸降李自成。

這種脆弱的協議式投降,以山海關換取家族平安和心愛的女人陳圓圓。

一路上吳三桂幻想著自己到達京師,自己獲取的榮耀,還有親人的團圓,一時激動萬分,無比美好的想象讓他心猿意馬。

但是此刻他卻對北京城裡發生的慘烈情況,一無所知。

終於一個逃出來的家僕,告訴吳三桂,大順軍把父親吳襄抓起來嚴刑拷打,並且霸佔了陳圓圓。

李自成給出的這樣一份見面禮,命運總是捉弄人,給吳三桂開了個無比尷尬的玩笑。

吳三桂的幻想徹底崩塌,劈頭蓋臉的咒罵頓時湧上心頭,面對變故的突然發生,心愛的女人被隨意贈送。

血氣方剛的吳三桂,他的自尊底線陳圓圓也被侵犯。

李自成對於自己的投降,顯然毫無誠意,所謂的封賞,只不過是想引誘他上鉤,從而剪除異己。

吳三桂衝冠一怒,立刻調轉馬頭,率領關寧鐵騎撲向山海關毫無戒備的大順軍,在他猛烈進攻下,大順軍被斬殺殆盡, 山海關重新回到了吳三桂的手中。

此刻的山海關出奇的寂靜,吳三桂非常惱怒,面對著父親的畫像,他已經成了無家可歸的人,現實撕掉了他所有的面具,現在忠臣孝子他都做不成。

座標沉甸甸山海關,吳三桂肯定李自成再也沒有機會奪取山海關,於是派人斬殺勸降使者,並給父親寫了訣別書。

吳三桂已經無可回頭,一場生死決戰即將展開,無可挽回的結局也似乎就此註定。

李自成十萬人,而吳三桂只有三萬遼東鐵騎,再加上一些有生力量在一起也就五六萬人。

吳三桂連半分勝算也沒有,只有求援關外的清朝,高傲自負的吳三桂被外面的兩座牌樓深深刺痛,頓時感覺一股灼痛油然而生。牌樓上的字眼讓他刻骨銘心---忠貞膽誓 登壇俊烈。

這是朝廷給他的兩位舅舅祖大壽和祖大樂,當年駐守邊關的嘉獎。

而他們竟寫信勸降吳三桂,一方面是給予顯赫的地位,一方面是損失自己忠臣孝子的名聲,不忠不孝這些骯髒的字眼,自己又怎能面對?

命運把吳三桂逼上了絕境,他決定竭力奮爭,給予命運反戈一擊,請清朝出兵援手,消滅李自成。

在信中,吳三桂態度分明,只是請兵,不是投降。

清軍對於吳三桂的回覆,願意出兵相助,但是對於何時出兵卻避而不答,反而勸降吳三桂。

大順軍已經到達永平,逼近山海關,形勢岌岌可危。面對清軍模稜兩可的態度,吳三桂請求清兵火速直入山海關。

李自成下令全面攻擊的號令,因為雙方人數懸殊,戰爭似乎早有定局。

此時吳三桂向關外投向期待的目光,卻絲毫沒有看見清軍的影子,就連馬蹄揚起黃灰也沒有, 關外如同往日一般的平靜。

就在吳三桂危在旦夕時,黃昏時分,焦急萬分的吳三桂,收到了救兵,停止前進原地待命的訊息。

清軍屯兵不進,駐守關外,因為他們知道,和吳三桂之間還有一場重要談判。此刻只有清兵相助,吳三桂才有勝算可能。

心急如焚的吳三桂,見清軍抵達山海關外,卻不見入關。天亮之前,如果清軍還不相助,就會有不可挽回的失敗。

為了達成共識,距離死亡越來越近的吳三桂,先後八次派人去清營,請求清軍火速出兵,進入山海關。

吳三桂對於多爾袞表示的冷漠,感到徹底絕望,多爾袞握著對於吳三桂生死大權,沒有借兵的意思。

只有吳三桂投降,才能出兵。信上火辣辣的字眼,讓吳三桂徹底失望。

就在大軍逼近危急時刻,吳三桂終於動搖了,投降清軍。

天亮後,戰鬥軍隊的洪流淹沒了吳三桂的人格理想,他的忠君報國的外衣被現實血粼粼剝離。

一向自命不凡的吳三桂失去了他的道德理想。

忠君報國的他還有相依為命的關寧鐵軍迎來了曙光,山海關東大門洞開清軍直接入關。

多爾袞下令清軍按兵不動,一聲令下,命令吳三桂與李自成激戰。

中午時分,在李自成重重包圍下,吳三桂幾乎絕望時。突然清軍從右翼殺出來,出其不意,打得大順軍潰敗不堪,狼狽逃離。

這場大逆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已被消耗殆盡。

傍晚,山海關屍橫遍野,夕陽下的雄關,吳三桂回頭望去,滿天悽豔的晚霞,似乎在為吳三桂哭泣。

此戰,吳三桂被清軍封為平西王,而他的關寧鐵騎幾乎全軍覆沒,清兵劃撥精兵一萬歸他指揮。

此時的吳三桂只能接收命令,接受剃髮。他已經孑然一身,沒有退路。

吳三桂只能接受宿命給他的安排,殘酷的現實摧毀他的人生理想, 不能再做忠臣孝子。

他失去了軍隊,失去了家族,如今已是一無所有。

只能接受清朝給予他的封號,他非常清楚,他只能毫無選擇的成為清朝的一顆棋子。

吳三桂這可決定性的砝碼,在清軍入關已成定局下,只能屈服於現實,效力清朝,這就是他的宿命。

此時的大清已經發生銳變,此刻它的皇帝皇太極,英年暴死。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即位,成為第二位皇帝,年幼的皇帝,無法實施政權, 實權掌握在他野心勃勃的叔叔多爾袞手上。

此刻多爾袞正在整頓軍馬,就在前幾天大順軍打下京師,他想趁此良機進軍中原,進而佔據京師,機會的到來讓他欣喜不已。

所有清軍幾乎傾巢而出,當時清軍總兵力總共有二十萬,此次出兵在十四萬以上,只留了少量隊伍駐防盛京。

這是清朝不曾有過的機會,問鼎中原這個家族為此奮鬥三十多年,原本無懈可擊的中原,此刻正動湯不安,這個遠大理想正劃出一道曙光。

努爾哈赤靠著十三副鎧甲起兵,到如今已經走過了六十一年光陰。

三大派 分而治之 歷史程序呢過 互相兼併 努爾哈赤統一 。

清兵分三級管理,三百兵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紮欄,五紮欄為一旗,總共八旗,旗由汗來統轄。

分級管理,嚴密、靈活,統一領導。

平時打仗時清兵聚在一起,不打仗時搞生產。這樣既是生產組織又是軍隊組織。

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不再向明朝朝奉,而是和明朝處在平等地位。

努爾哈赤有生之年靠著原始原始積累,難以釋懷對明朝的仇恨,多次攻打明朝,留下很大遺憾,明朝那高大堅實的關隘,讓清軍始終無法逾越,阻礙了他向西擴充套件的腳步。

皇太極一改父親努爾哈赤仇視漢族知識分子的習慣,他對漢族知識分子,禮遇有加。

他很清楚只有得到他們的援助, 城牆的另一邊,那個虛幻的想象才能成為現實。

於是他積極爭取了範文臣、洪承疇等這些漢族知識分子,並給與重用。

在征服朝鮮、蒙古,還有關外大部分土地後,後金改稱滿洲,建立清朝。

他的野心是取代明朝,成立一個新政權。而這一切都在1643年,突然畫上了句號。

面對進軍中原的機會,多爾袞是幸運的。歷史的舞臺把他推向了最前沿,這是他有生之年最為重要的一次征程。

對於京師陷落的如此之快,多爾袞始料未及。

多次入關的他,非常清楚京師城牆易守難攻,但竟在短短數日之內,土崩瓦解,這種變化遠遠超出他的估計。

兩天後,讓他更為意外的事情不期而至。

令他驚訝不已的是,吳三桂派人送信過來主動請兵,消滅李自成。

突如其來的信件,也讓洪承疇疑慮。就在兩年前,洪承疇投降清朝,那時正是吳三桂的上司,對於吳三桂的反常之舉,洪承疇反覆琢磨,重重疑慮。

過去自己勸降,吳三桂都不為所動,而今卻主動請兵。

懷疑必定有詐,最好的契機卻疑點重重。

戰機轉瞬即逝,此刻多爾袞運用他非凡的膽識,改變了清朝的命運。

1644年曆史走向了多爾袞,危機之下吳三桂提出求援。

歷史天平開始倒向清朝,面對轉瞬即逝的機會,多爾袞果斷決定抓住機會,出兵山海關。

在所有人都看清楚的時候,機會已經錯過。

清朝問鼎中原在此一刻,多爾袞決定放手一搏。

派人回覆吳三桂,自己將派仁義之師,消滅李自成。

吳三桂為君父報仇,清軍卻遲遲沒有借兵之意。而是承若給吳三桂裂土封王,以報國仇家恨,一起暢享富貴。

對於進關路線,多爾袞也有自己的主張。吳三桂建議多爾袞從中協和西協入關,這樣會耽誤事日。

而多爾袞決定直入山海關,雖然中協和西協防禦薄弱。

這個意外決策讓多爾袞放棄原先決策,改走山海關。因為他非常明白戰場變化莫測,應接不暇,時間對於戰局有著重要意義。

如果走遠路,耽誤時日,只要相差一日,戰場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戰場形勢就將發生倒轉,為了把勝利握在手中。多爾袞大膽決定,直奔山海關。

機會轉瞬即逝,撥開歷史重重迷霧。

多爾袞堅定迅速的行軍路線,他以超人的膽識,贏得寶貴的先機。

歷史總是迎著果斷勇敢的人物走去,更何況多爾袞已經為機會準備了足夠力量。

第二封告急求援信送到清軍時,清軍已過永平,逼近山海關。

此時吳三桂請求清兵直入山海關,於是多爾袞晝夜行軍。

當他趕到山海關看到李自成的十萬熊兵已和吳三桂激戰整整一天,血腥的場面,徹底打消了多爾袞此前的疑慮,他也為自己最後的決定深感慶幸。

我們可以設想下,如果李自成拿下山海關,那麼清軍就撲空,歷史就將改寫。

多爾袞父兄兩代人一直久久不能攻克的雄關,此時近在咫尺。

但是多爾袞卻決定駐紮關外,屯兵不進。

因為他明白,他和吳三桂之間還有一場不可迴避的談判。

在這樣危險的境地,他要吳三桂主動提出投降清朝。

這天夜裡吳三桂八次派人出入清營,請求火速出兵進入山海關。

面對使者的請求,何時入關,多爾袞隻字未提,吳三桂明白清軍再不相助,自己就將全軍覆沒。

清軍態度明確不投降,絕不發兵。

經歷了一段最重要等待,天亮之前,吳三桂拋棄了所有的幻想,成為一個徹底的投降者,主動權在多爾袞手上。

這日早上清軍分兩路,浩浩蕩蕩的第一次進入山海關。

多爾袞以主帥的姿態,列陣完畢,直接命領吳三桂出關迎敵。

多爾袞做了一個高明的決定,如果清軍首先出兵,就是在提醒李自成,清軍過來援助了,那麼李自成就會謹慎起來。

反之,如果自己隱藏起來,發動突然襲擊,這樣就會加大成功的把握。

清軍曾經三圍京師,都未能攻下它。

李自成卻一舉攻下,他明白大順軍不是一般的軍隊,必有他的過人之處。

為了儲存實力,只有在適當機會出擊,這樣才能加大勝利的把握。

中午時分,正當吳三桂孤軍奮戰之時,清軍自右翼殺出重圍。此時大順軍已成強弩之末。

最終李自成以慘敗告終,狼狽而逃。

此時吳三桂的軍隊已經消耗殆盡,多爾袞坐收漁翁之利,成為最大贏家。

十天後清軍進入京師。

就在李自成撤出京師的第二天,多爾袞進入北京城,

此刻的多爾袞就在都城遠處遙望,這座高大雄偉,曾經遙不可及的都城,此刻在自己的眼底一覽無遺。

他把自己入駐京師激動的心情,壓抑了下來。

曾經的奢望成為現實,定鼎北京的夙願得以實現,愛新覺羅家族幾代人的奮鬥最終得以回報。

大清順治進京,隨後舉行登基大典。

1644年紫禁城裡的金鑾殿,經歷了紛紛雨雨後,終於迎來了它的第三位主人。

當機會給到多爾袞手中時,他用超凡膽識,抓住機會。

最終用雙臂高高舉起勝利的旗幟。

歷史在合力作用下,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起到了關鍵作用。

風雲突變的1644, 大明王朝走到了它的盡頭。

大順王朝李自成在京師41天后,最終倉皇逃走。

順治皇帝就此開啟清朝對中原大地往後268年的統治。

歷史的最終走向結果,總是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推動著歷史。

充滿變數1644年,機會不止一次出現。

三位主要人物,再加上一位舉足輕重的大將,在這一年演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在此重新結構,再次推動歷史前進的腳步。

李自成撤回西安,八個月後,清軍追擊大順軍。在撤離到湖北時,被一位農民擊中腦補,當即死亡。

當時撥開李自成的衣服,這位昔日的王者裡面穿著一件龍袍。

一個農民起義軍領袖就這樣被一個農民稀裡糊塗的打死,最終結束了他近乎荒唐的人生命運。

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在病痛中度過,最終病體不堪負重,再一次墜馬後受重傷,一年寒冬,結束了他的生命,年僅39歲。

一百天後,順治開始清算,不但以謀逆罪行收回多爾袞所有財產,而且挖掘他的墳墓,刨出屍體焚骨揚灰,從宗室中把他除名。

最終多爾袞落得個身敗名裂,萬劫不復的人生最終歸宿。

吳三桂投降清朝後,一如既往的戰鬥,他攻打明朝殘餘勢力,追擊農民起義軍, 平定陝西, 奪取四川,收復雲貴。

成為清朝統一中國戰爭中,最為善戰的將軍。

光陰流轉,年過花甲的吳三桂躲不開命運的糾葛,康熙皇帝不肯放過,矛頭指向吳三桂。

垂暮之年的吳三桂再次叛變,只是此時的吳三桂已經年邁,再也沒有當年怒髮衝冠的氣魄, 起兵五年,最終在絕境中死去。

三年後子孫全部殺死,包括在襁褓中的嬰兒。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名相范雎——忍得了棍棒,看得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