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是窩闊臺五子合失之子,在帝國汗位從窩闊臺系移至拖雷系後,他以中亞(天山南北地區和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帶)為基地,展開了一場恢復窩闊臺汗國和爭奪帝國汗位的鬥爭。
縱觀海都的一生,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反忽必烈”
一、為什麼海都“不斷造反”?成吉思汗去世後,窩闊臺被指定為汗位繼承人。他不僅是帝國的統治者,其封地也掌握在長子貴由的手中。
窩闊臺去世後,長子貴由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內部鬥爭後,順利繼承汗位,並牢牢地控制著本來的封地。一言概之,此時的窩闊臺系勢力可謂如日中天。
貴由汗
貴由去世後,帝國因海迷失後的禍亂朝綱而岌岌可危。1251年,拖雷長子蒙哥在其素有人望的母親唆魯禾帖尼別吉和金帳汗拔都的支援下,成功繼承汗位。從此,窩闊臺家族被剝奪了大汗繼承者的資格。
蒙哥:我的機會來了
為了消除後患,蒙哥不僅處死了海迷失後、窩闊臺指定的繼承人失烈門,還將一些具有野心的窩闊臺宗王分散流放,如“火者(貴由子)被放逐於和林之西,腦忽(貴由子)受命從軍,海都(合失子)被安置於海押立”,只有一直主持治藏的闊端和隨同拔都西征的合丹(均為窩闊臺子)得以倖免,但實力也遭到了不小的削弱。
海迷失後的結局,可以說非常慘烈
一言概之,海都崛起之前,窩闊臺系的勢力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被流放於伊犁河流域的他,當然不甘心汗位的旁落。在經過一系列的韜光養晦之後,他最終奮起抗爭,掀起了恢復窩闊臺汗國和奪回帝國汗位的鬥爭。
二、海都的“偉大理想”據歷史記載,海都“是在合罕的帳殿(斡耳朵)中撫養大的”。蒙哥即位之初,“他在蒙哥合罕處效力”,但“因參與窩闊臺系后王反蒙哥陰謀而被放逐到海押立(今伊犁地區的庫巴勒附近)”。
蒙哥死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海都“站到了阿里不哥一邊,併力圖使他(阿里不哥)登上汗位。在阿里不哥歸順忽必烈合罕後,海都深知有受忽必烈合罕(威脅) 的危險”,“設法從各處徵集了二、三千人軍隊”。他以海押立、葉密立為基地,向東、西、南三面擴張,開始了他轟轟烈烈的“反元”鬥爭。
阿里不哥
1)海都勢力的擴張
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期間,阿里不哥曾委派察合臺后王阿魯忽,在察合臺封地上收集糧餉。可沒過多久,阿魯忽“審時度勢”地投靠了忽必烈。他不僅扣押了準備援助阿里不哥的各項物資,還殺掉阿里不哥派遣的“催單”使者,甚至主動向他的軍隊發動了攻擊。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內鬥,給了察合臺汗國“暗中發育”的機會
忽必烈取得汗位後,將東自金山(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的土地劃給阿魯忽,並承認他為察合臺汗。“這樣,合罕(忽必烈)的使臣可以毫無困難地往返於旭烈兀(伊爾汗國)大王(與大汗之間),海都對此十分不安….踏上了通向戰爭(之程)”。海都“與阿魯忽開戰,爭奪地盤,並聯合欽察(金帳)汗別兒哥,擊敗阿魯忽之軍,把阿力麻裡據為己有”。
阿魯忽死後,忽必烈派遣八剌到察合臺汗國。“當時木八刺沙(被汗國第二任可汗哈拉旭烈兀之妻的兀普忽乃哈屯,私立為察合臺汗)的一位叫必者赤的異密和其它異密一起站在八刺一邊,廢默了木八刺沙”。
阿力麻裡城遺址
八刺成為新的察合臺汗後,一開始是“比較聽話”的。他遵守忽必烈的旨意,牽制海都在中亞發展,“當他的軍隊一徵集起來,他就與海都作戰”。
八刺利用伏兵大敗海都軍隊,但海都在金帳汗國的幫助下勢力大增,雙方陷入僵持。最終,海都、八刺、金帳汗國三方商議,“河中三分之二歸八刺所有,三分之一歸海都和忙哥·帖木兒管轄”。
海都不僅將察合臺汗國壓縮至河中的三分之二地區,還“忽悠”八刺“渡過阿姆河帶領軍隊進攻伊朗,奪取阿八哈(伊爾汗)的某些領土,以擴大八刺軍隊的牧場、土地和畜群。”
察合臺汗國騎兵
要知道,“小弟”伊爾汗國一直與元朝保持友好關係。八剌興師討伐伊爾汗國的行為,無疑是在向元朝示威。“可惜”的是,八刺被阿八哈全面擊潰,只能狼狽逃回河中。此時,海都趁火打劫,率領軍隊前往八刺駐地,不久八刺便“離奇”暴死。
以木八刺沙、出拜、合班為首的察合臺系后王,自知難以與海都抗衡,於是率領全體萬夫長和千夫長“跪在海都面前說:“從今以後海都阿合是我們的君主,他的一切命令,我們都俯首聽從….如果海都阿合保護我們,我們只要活著就將自願地竭心盡力為他效勞”。
察合臺汗國主題壁畫
在平定了八刺幾個兒子的反撲後,海都將察合臺汗的汗位,授予給了八刺之子都哇。“毫無疑問,都哇從他的前任方面取得經驗教訓,他表現出是個忠實於海都的藩臣”。
可以說,此時察合臺汗國的實際控制權,已經歸屬於海都。正如格魯塞所說:“於是從1267年至1301年,在他所喜愛的駐地怛羅斯,(海都)成為中亞細亞事實上的合罕和真正的主人”。
2)海都的“反元”之路
海都取得中亞地區的實際霸權後,便向忽必烈發起了攻勢,以期恢復“本屬於窩闊臺系”的汗位。
忽必烈在平定阿里不哥之亂、建立元朝後,就希望海都、阿魯忽、別兒哥和旭烈兀參加在蒙古本土召開的忽裡勒臺大會,承認他為全蒙古大汗。
阿魯忽、別兒哥、旭烈兀三人,儘管沒有回到蒙古本土“報到”,但都遣使告訴忽必烈“贊成一切事宜之處理,並言將蒞大會”。唯有海都“當忽必烈合罕請他和他的家族成員出席忽裡勒臺大會時,他們連著三年援引各種藉口不去”。
今天的哈拉和林
海都更以大札撤為證據,宣稱自己才是帝國汗位真正繼承人。因為“成吉思汗在他的法律札撒中明確而毫不隱晦地命令到:
“只要窩闊臺還有一個吃奶的後代存在,他在繼承祖先的皇位、國家的旗幟和軍隊的統帥權方面,就要優先於其他(各枝)的兒子。由於這一原因,許多宗王和為數眾多的軍隊聚集在他(海都)的保護旗下”。
至元五年(1268),海都自阿力麻裡起兵入侵元朝邊境,但被忽必烈軍隊挫敗於北庭(別失八里),並被追至阿力麻裡。海都一路向西潰退,最終逃至河中地區。
“北平王”那木罕
為了防止海都再次東侵,忽必烈派皇子那木罕為北平王,鎮守於阿力麻裡;又命安童“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從皇子北平王出鎮北困”。然而沒過多久,那木罕和安童被部下昔裡吉、脫脫木兒(均為忽必烈侄)等分別劫往金帳汗國和窩闊臺汗國。
於是,海都利用昔裡吉和脫脫木兒,再一次掀起叛亂。除了佔據鄂爾渾等蒙古本土心臟地區外,還糾集都哇勢力,進攻元朝西部的畏兀兒亦都護管轄地區。
至元十二年(1275) ,篤哇領兵12萬,圍攻火州(又名哈剌火州,在新疆柳城西七十里,吐魯番東三十里)長達六個月之久。他在寫給畏吾兒亦都護的書信中,聲言“我亦太祖皇帝諸孫,何以不附我”,氣焰十分囂張。
海都的軍隊,是蒙古+哈喇契丹+突厥的“多兵種部隊”
至元十四年(1277) 以後,元朝對南宋的戰事基本結束。於是,忽必烈開啟了全面征討海都等“叛王”的軍事行動,並調出最得力的將軍伯顏擔任總指揮。
叛將昔裡吉被迅速擊敗,不得不退至也兒的石河的上游(窩闊臺汗國境內);忽必烈的軍隊一路推進至斡難河和土拉河源頭,即帝國“勃興之地”。海都在漠北、畏兀兒地區的軍事進攻,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穩定西北局勢,忽必烈志在必得
碰了一鼻子灰的海都自然不甘心於失敗。在經過一系列的整頓和籌備後,他於至元二十四(1287)年,再次組織了一個新的反忽必烈聯盟。聯盟除海都、都哇之外,還有乃顏、失都兒、合丹等東部諸王,以東西夾擊之勢,向忽必烈發起進攻。
忽必烈不顧年事已高,親征東北,平定了乃顏等東道諸王的叛亂。與此同時,他於至元二十六(1289)年7月討伐海都,“海都以遊牧人的行動遠遁以避之”,有生力量幾乎消耗殆盡。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1265—1307)
忽必烈去世後,皇孫鐵穆爾即位。他“立北庭都元帥府,以平章政事合伯為都元帥,江浙行省右承撒裡蠻為副元帥,皆佩虎符,立曲先塔林都元帥府,以釁都察為都元帥,佩虎符”,天山南北的大部分地區,被重新劃入到了元朝的版圖。
不過,鐵穆爾無意在西部邊疆花費太多精力。正如其母闊闊真所言:“漢地、南家思國(南宋)和我們都很廣大,而海都和都哇的地方則較遠。如果你出征,那就需要一兩年才能把事順利解決。老天保佑,但願在此期間,(國內)不會遭到長期不能彌補的損害”。
不過,海都和都哇似乎並不領情。大德二年(1298),他們入侵畏兀兒地區,“皇帝女婿汪古親王闊裡吉思….單獨地駐守陣地。於隆冬時候被海都和都哇的大軍襲擊,他三次擊退敵人,但於第四次交戰時被俘”,元軍大敗。
蒙古騎兵
鐵穆爾聞訊勃然大怒,他命皇侄海山出鎮漠北軍統帥,討伐海都。海山“訓練六軍,總裁法令,胥地所宜,可屯田者必分耕之,以佐軍實” ,在“闊闊別之地”、“迭怯裡古之地”、“哈剌合塔之地”等重大戰役中,重創了海都勢力。
大德五年(1301),元軍與海都聯軍“在和林和鄂爾渾河的左邊支流塔米爾河中間展開一場大戰。這一次,海都戰敗,並死於他退避的地方。”到此為止,雙方的大規模戰事宣告結束。
海都死後,其後裔的威望遠不及察合臺后王都哇。不久,都哇聯合元朝軍隊,大敗察八兒(海都后王)後,與元朝“分割”了窩闊臺汗國。一言概之,海都“抗元”鬥爭的失敗,釀成了窩闊臺汗國覆沒的“惡果”。
帝國的疆域中,沒有了窩闊臺汗國的身影
三、海都的功與過縱觀海都的一生,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反元”。無論成功與失敗,均對窩闊臺汗國和蒙古帝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得不承認,海都是一位意志堅定、具有遠大理想的蒙古傳統貴族。如果他是一位平庸無為的王子,完全可以以海押立為基地,利用“黃金家族”的餘望,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王子”。
窩闊臺汗國疆域
值得注意的是,海都在保持蒙古遊牧傳統的同時,嚴禁軍隊屠殺、搶掠等野蠻做法。當阿魯忽代表阿里不哥在中亞聚集糧草時,“他命令阿魯忽保護烏河外地的農業人口和城市居民,這種賢智的措施足以證明他的眼光要比習慣於掠奪的遊牧人遠大”。
他與八剌和金帳汗國召開三方會議時也約定,“以後將遷到山地和草原上,不再在城市周圍遊蕩,不再將牲畜趕到莊稼地裡,也不再對刺亦牙惕(農民)提出不合理的徵索”。
到海都去世前14世紀初,廣大河中地區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裡有著永不枯竭的源泉,潺潺流水的江河,廣闊而茂盛的草原,肥沃和富饒的土地”。
阿力麻裡故城遺址出土的金箔
不過,海都的“反元”大業,對帝國的分裂負有一定的責任。“居住在天山南北兩麓的畏吾兒居民,吃盡了蒙古封建主內亂之爭的苦頭”,元朝邊境地區的居民,因帝國的內鬥,而遭受了無妄之災。
另外,由於海都東侵南掠,阻塞了自窩闊臺時代就建立的東達蒙古本土和漢地,西至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的驛站,帝國內部經濟文化交流阻塞,政令資訊無法傳達。元朝與伊爾汗國的聯絡只好改由海道進行,與金帳汗國的聯絡因海都的阻撓而一度無法進行。
伊爾汗國的蒙古貴族
不過,倘若把帝國分裂的“鍋”全扣在海都頭上,是不公平的。
首先,拖雷的意外之死,與新登汗位的窩闊臺有著很大的關聯。而蒙哥即位後,大肆屠殺和流放窩闊臺系宗王的做法,也印證了這一點。
蒙哥殘酷鎮壓窩闊臺系宗王的做法,使海都倍感屈辱。他立志報仇,奪取汗位。內鬥的代價是非常殘酷的——畏兀兒地區和蒙古本土再次燃起戰火,連伊爾汗國也深受其害。坦誠說,海都的“反元”鬥爭,是老一輩人“內鬥”的“最終結果”。
老一代人的恩怨,傳遞給了下一代
其次,帝國分裂與其他汗國同樣有密切的關係。坦誠說,如果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希望與元朝保持實質上的密切聯絡,海都是沒有能力阻撓的。
因為伊爾汗國可經由海路與元朝來往,金帳汗國也可以透過哈薩克草原與蒙古本土聯絡。如果聯絡得當,元朝、伊爾汗國、金帳汗國互為東、南、北三足鼎立之勢,海都根本就沒有反抗的餘地。
作戰的蒙古軍隊
但事實情況是,元朝與伊爾汗國、金帳汗國兩國,僅僅維持著表面上的臣服和禮節性的往來。各自繁忙的內部事務、遙遠的地理距離以及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上的差異,都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的交往。
更何況,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因為亞塞拜然等地的豐美牧場,早已“水火不容”,數次刀兵相見。
第三,海都本人並不希望帝國分裂。他在中亞立足後,其“反元”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將帝國的控制權,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當然,歷史證明,他還難以承擔統一蒙古帝國的重任。
總的來說,海都的“反元”鬥爭猶如以卵擊石,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如果我們把他單純地看成一個“喜歡造反”的反派,也是不合理的。就其個人而言,他不失為一個有作為的君主。
成吉思汗的後代們,早已將“五子訓箭”的典故忘得一乾二淨
正如西方史籍所評價的那樣,“(海都)似乎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王子,意志堅定的人物,沒有成功的貴由(汗)。….他的不幸是在於來得太晚了,因為在那裡忽必烈已經有一半是被漢化、突厥化(指金帳汗國)或伊朗化(指伊爾汗國)。從各方面說,亞洲高原上這個最末汗王也是蒙古人的最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