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鐵夫
金朝天會天會三年(1125年),分兩路大軍攻宋。於天會四年(112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把汴京團團圍住,並於閏十一月二十五日破城。宋徽、欽二帝被俘,遂遷往金國,最後虜至五國頭城(金國鶻裡改路,今黑龍江省依蘭縣五國頭城),過著“坐井觀天”的囚禁生活。
關於徽、欽二帝被俘後先後押往金國上京、五國頭城是怎樣的路線?是否經過、驛住九百奚營(今梨樹縣城北八里處偏臉城)?何時經過?經過幾次?眾說紛紜。本文就此擬做考證。
一、從北遷行蹤①看徽、欽二帝路徑偏臉城的可能性
金人在靖康破城戰爭中共俘徽、欽二帝后妃等3000餘人,男女宗室4000餘人,貴戚5000餘人,各類工匠3000餘人,教坊3000餘人,民間美女3000餘人,以及大臣、宗室家屬數千人,金人擬全部虜往北國,但啟程前殺了一些,放了一些,實際人數14000餘人。金將一干人編為七組。金天會五年,徽宗所在的第四組從青城(汴京城西南5裡)啟程,北行經安陽、邯鄲、真定府、涿州至燕京。欽宗被分為第七組,北行路線與徽宗不同。四月一日啟程,經鄭州、河陽、高平、太原到西京(大同),住了三個月,北行經懷來過居庸關,於宋建炎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七月十日到燕京,比徽宗一行遲到52天。
天會五年“冬十月,宋二帝自燕徙居於中京”②。九月十三日,金人命令在燕京的徽、欽二帝一行向中京(今內蒙古寧城縣大寧城)出發。於十月十五日到達中京,行程950裡,歷時32天。二帝離開燕京時,宗室濮王仲理等1800餘人以及部分工匠和民女仍留在燕京。
(一)中京至上京——第一次途徑偏臉城
天會六年(1128年)三月二十六日,二帝一行又由中京出發,遷往更北的通塞州。金之通塞州,即遼之通州,即今四平市一面城古城。據偽滿時《梨樹縣誌》甲編地理卷4祠廟古蹟名稱:“一面城,在縣南四平街新市場,城為四面,各約一里餘,高有三尺,寬約丈餘……形跡已平,故地不復存矣。”
七月,“以宋二庶人赴上京。”③根據粘罕的建議,金太宗命令在通塞州的徽、欽二帝及1300餘人遷往金上京(今哈爾濱市阿城市白城)。於七月二十三日啟程,中途路徑信州(今公主嶺市秦家屯古城)、隆州(今農安縣北萬金塔古城)、嗢熱國(今農安縣紅石壘古城),過涑流水(拉林河)句古孛董寨(黑龍江省雙城市單城子金錢屯子城)、會寧二鋪(雙城市青嶺鄉萬解古城)。二帝一行於天會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到達上京(阿城市白城)。
天會六年“八月,丁丑,以宋二庶人素服見太祖廟,遂入見於乾元殿。封其父昏德公、子重昏侯。”十月“戊寅,徙昏德公、重昏侯於韓州。”即在八月二十四日,金人舉行獻俘儀式,徽、欽二帝在乾元殿叩見了金太宗,行牽羊禮,祭阿骨打陵。
此次遷移,史料雖然沒有經過奚營的記錄,但從通塞州(四平一面城)出發北行,必然經過九百奚營(偏臉城)。
(二)上京至韓州——第二次途徑偏臉城
徽欽二帝在金上京住了兩個多月,於天會“六年十月戊寅,徙昏德公、重昏侯於韓州。”④《呻吟語箋證》記載:“十二月二十六日,二帝抵韓州。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彙編》記載“韓州在遼金兩代三遷其治所。州治最初所在及第一次遷至白塔寨,均以無考。第二次遷至今八面城,附部柳河縣……。韓州第三次徙治於九百奚營……,奚營遺址在今吉林省梨樹縣城北八里許之偏臉城。”
徽欽二帝從上京遷至韓州,應為韓州二遷之地,即今遼寧省昌圖縣八面城。據考證韓州第三次遷徙至偏臉城當在1150年。
在徽欽二帝一行自上京遷往韓州的同時,金帝又命令住在燕京的晉康郡王趙孝騫等900餘人也遷往韓州。當時十二月雙方回合後,到達韓州的總人數約2200餘人,自此他們過起自耕自種生活。
此次從上京南遷,當與北遷上京路線相同,由信州經奚營至韓州。
(三)韓州至五國城——第三次途徑偏臉城
天會八年(l130年)七月,“徙昏德公、重昏侯於鶻裡改路。”⑤宋代文獻也有同樣記載:“建炎四年秋七月乙卯,是日,二帝自韓州移居五國城。五國城者,在金國所都西樓之東北千里。”一行於七月十五日自韓州出發,經信州先到烏惹泰(即嗢熱國,遼濱州),九百奚營處於韓州、信州中間,位於韓州去信州必經之路。烏惹泰位於伊通河注入混同江(第二松花江)處,是重要的水路交通樞紐。二帝在此改乘船沿混同江西北行,過嫩江進入松花江主航道,向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航行。
史料載,二帝一行2000餘人沿松花江而下五國城。船行至半路,東路都統習古乃傳達金帝之令,命二帝一行去五國城人員減員。徽宗再三哀求,方允許宗室晉康郡王趙孝騫、義和郡王有奕等6人,及二帝的嬪妃約140人去五國城,其餘千人人移居臨橫(今內蒙巴林左旗),而以內侍黎安國等千人移居鹹州。徽、欽二帝一行人於庚戌中元(七月十五日)出發,行程46天,於九月二日到達五國城,開始了囚居生活。
二、從當時南北往來路途看徽欽二帝路徑偏臉城的必然性
偏臉城始建於遼代,為九百奚營。九百奚營是遼朝統治下的軍事機構。九百奚營存續的確切時間雖無考,但可推測。奚營之地為遼聖宗耶律隆緒時(982-1031)設立,遼滅亡時間為1125年,那麼,九百奚營存續的年代在982-1125年之內。金滅遼後,九百奚營並沒有廢棄,稱“合叔孛董”。從古城附近出土的一面刻有“鹹平府黑千戶”邊款的雙龍銅鏡來看,這裡設定有“猛安謀克”。所謂“猛安謀克”,最初是女真戰時的軍事組織單位,平時稱“勃董”。“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百夫長也”,亦稱“猛安”為“千戶”,“謀克”為“百戶”,隨著國家政權的建立,阿骨打“命三百戶為謀克,十謀克為猛安,一如郡縣吏之法”,“居止處,皆不在州縣,築寨村落間,千戶、百戶雖設官府亦在其內”。可見,“猛安謀克”這時已發展成為軍事與行政相結合的地方統治機構,且獨立於州縣之外,並有自己的城寨。
九百奚營故地,不論是遼代,還是金代都是扼宋金(遼)來往之要道,是金鹹平府(今開原縣城)經信州(今懷德縣秦家屯古城)、濟州(黃龍府,今農安縣城),到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縣)的必經之路。
宋人許亢宗的《奉使行程錄》、洪皓的《松漠紀聞》、張棣的《金虜圖經》中,都曾提到路過九百奚營。
金人王寂就遼東路刑獄任時曾路過此地,在他的《遼東行部志》中,記述了韓州遷徙的始末:“韓州,遼聖宗時並三河、榆河二州為韓州。……故城在遼水之側,常若風沙,移遷白塔寨,後為遼水所侵,移遷今柳河縣。又以州非衝塗(途),即徙於舊九百奚營,即今所治也”。也佐證,九百奚營為“衝途”,即正設在要路上。
由於九百奚營地理位置的重要,金朝於天會年間三次來往徙居宋徽、欽二帝,必然經過此地。
三、從後世發掘遺物看徽欽二帝路徑偏臉城的確定性
徽欽二帝三次往來徙居於中京至上京、上京至韓州、韓州至五國城,人員有1300人——2000餘人之多,一行人員車、輜重糧草逶迤而行,一路難免遺留人員、物品。
2003年,在偏臉城古城南側昭蘇太河老河床處,兩位當地農民在挖砂子時發現一件"大晟"編鐘。此編鐘為橢圓形,正面中間鑄有陰刻篆體"大晟"二字。經專家鑑定,此編鐘由青銅鑄造,銅質精純,形式古雅,銅鐘通體鑄蟠虺紋。口徑最寬處19釐米,扁處13釐米。具有明顯的春秋時期紋飾特點。背面正中鑄有陰刻篆體"太簇中聲"四字。據專家分析認定此件編鐘是宋徽宗所制新樂"大晟樂"裡的編鐘之一。
宣和七年(1125年)12月,金兵分兩路南侵,汴京吃緊,“大晟府”也在這時被裁撤。幾天之後,宋徽宗把帝位傳給了趙桓(欽宗)。靖康二年景鍾大樂同徽欽二帝及他們的宗族,以及北宋王朝歷代搜刮聚積的珍寶財物、法器文物皆被金人掠走。“大晟編鐘”大概就是此時被金人所掠的大晟樂器中的一件。金人所掠運的法器、文物數量巨大,分裝2050輛大車,由汴京運抵燕京。這些財物,一半賞給從軍將士,一部分放於燕京官庫,還有一些運往上京(今黑龍江阿城)。
1983年在偏臉城出土了一方“京東東路保甲司勾當公事官朱記”銅印。“京東東路”是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地處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的東部,包括一府(濟南府)七州,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蘇省北部和山東省的大部。“保甲司勾當”是地方武裝,官職相當於公安廳長之類的職務。隨著戰爭局勢的演變,汴京被金攻陷,金大肆擄掠,京東東路亦在所難免。若不是金壓掠俘虜路過此地遺留至偏臉城的,又作何解釋呢?
這兩件物什當可佐證徽、欽二帝一行徙居北國途徑九百奚營(偏臉城)。
注:①本節參考《宋朝徽欽二帝北遷行蹤研究》(作者張帆、劉文生、張泰湘)一文。
火丁收集整理的有關資料
宋朝徽欽二帝坐井觀天園掃描
以800多年前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被金兵囚禁在五國頭城悲涼境遇為背景的五國頭城“坐井觀天”園景區在哈爾濱群力新區開放。
“坐井觀天”園位於群力新區景江東路西側,緊鄰松花江文明展覽館,用地面積840平方米,為露天修建的場景,人物建築按1:1比例設計,採用現代展出手段和方法,形象地再現了“靖康之變”後,金國將北宋徽宗、欽宗父子俘虜到金國後方五國城的歷史史實及流傳了200餘年的“徽欽二帝坐井觀天”的傳奇故事。
走進“坐井觀天”園,兩個仿製金代城樓和刻有“五國頭城”的影壁牆首先映入眼簾,其後是三處建築,中央是直徑為5米的都統習古軍帳,是都統習古、都監八達曷、通事三人議事之所,軍帳背面鑲7幅反映金國將徽欽二帝擄往北方的銅製浮雕畫。軍帳後面是兩個半穴居地窨子,分別為昏德公趙佶宅第和重昏侯趙桓宅第,徽欽二帝及其嬪妃、子孫曾居住其中。除此之外,園內還建有望雁亭、水井、石碑等,真實再現了徽欽二帝在五國頭城的生活場景。
據《宋俘記》記載:“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九日黎明,太上(徽宗) 啟蹕,共車八百六十餘輛,發自劉家寺。”徽宗被金兵編為第四組,走河北路,即太行東路;而欽宗被編為第七組,四月一日起程,走的是西路,由河南經山西,在西京(山西省大同市) 住三個月後,繼續北行。徽宗先期到達燕京,欽宗遲到52 天。建炎二年(1128 年) 七月十日,徽欽二帝於三個月後相會於燕京。九月十三日,金人押著徽欽二帝一起繼續北行。《宋俘記》記載:“(1128 年) 八月二十一日二帝抵上京(黑龍江省阿城市白城) 行幄。”從汴梁至金上京,途中共走了一年四個月。三天後,即金天會六年(1128 年) 八月二十四日,金人舉行獻俘儀式,男女宋俘均坦胸赤背,身披羊皮,跪拜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前,獻俘儀式畢,金帝吳乞買封徽宗為昏德公,封欽宗為重昏侯。二個月後,金人將徽欽二帝遷往第一個囚禁地———韓州。《宋俘記》記載:“(1128 年) 十月二十六日虜徒二帝、諸王、駙馬、內待、宮眷於韓州。”在韓州,金人將城內的女真人住戶全部遷出,只供二帝等二千餘宋俘居住。據《宋俘記》載:“給田四十五頃,種蒔自給。” 在以後的幾年裡,金人每逢喪祭節令總要賞賜給二帝一些財物、酒食,因此生活還不算拮据清苦。金天會八年(1130 年) ,金國立劉豫為偽齊皇帝,考慮到韓州離燕京太近,金人便將徽欽二帝遷往大北方五國城(黑龍江省依蘭縣) 。日本學者外山軍治在《金朝史研究》中認為:“金人主要是擔心宋人奪回二帝,才採取防範措施的。” 幾經輾轉,歷時三年半,徽欽二帝於建炎四年農曆九月初二到達流放地-------金國的胡裡改路五國城(今依蘭縣依蘭鎮五國城村)。到達五國城時,隨行男女僅140餘人。對於徽欽二帝來說,五國城是他們人生的終點站。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