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和戰敗國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開了會,簽了凡爾賽和約,所以一戰後的國際秩序,又被稱作凡爾賽體系。

但這個體系維繫了不到二十年,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用幾百萬人的性命換來的和約為什麼會成為一張廢紙,為什麼凡爾賽體系如此脆弱不堪呢?

01

凡爾賽體系在政治上的組織就是國際聯盟,按說這個國際聯盟應該是國際秩序的正當性所在。

但是,國際聯盟卻有著一系列的先天不足。

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國際聯盟這個倡議,別的國家都加入了,但是威爾遜卻沒法說服美國國會讓美國加入。

因為在國會看來,國際聯盟會讓美國被迫捲入歐洲那些老大帝國的陰謀詭計當中去,還不如繼續保持孤立主義,於是美國就沒加入國際聯盟。

而傳統的歐陸大國蘇聯,由於意識形態與西方世界尖銳對立,所以一直被排斥在國際聯盟外面,直到1934年才加入,1939年又被開除了。

這樣兩個大國不在國際聯盟裡,就讓國際聯盟的代表性很成問題。

美國蘇聯都不在聯盟裡,國際聯盟就被英法兩個大國所主導但是,這兩個國家對於凡爾賽體系的正當性也都不太認可。

因為它們也覺得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有些欺人太甚,覺得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比較理虧。

正是因為這樣,後來希特勒統治德國之後,不斷挑戰凡爾賽體系,英法兩國卻始終沒有足夠的底氣去反對。

比如,萊茵河流經德國境內注入北海,但凡爾賽和約規定了德國在萊茵河西側的國土上不得駐軍,這樣就不會威脅到法國。

但是,希特勒上臺後不久便把軍隊派到萊茵河西岸,直抵法德邊境,這就是在挑戰凡爾賽體系。

其實當時希特勒自己也很緊張,叮囑帶隊的軍官說,只要法國人開一槍,馬上就撤回來,因為當時德國還完全沒有能力對抗法國。

但是法國人幾乎是眼睜睜看著德國軍隊開到邊境,沒做什麼反應,這裡面很大成分是因為法國人自己覺得理虧。

而希特勒這個冒險一成功,讓自己在國內的政治威望急速攀升,為他後來一步步地攫取更多權力提供了基礎。

你看哈,凡爾賽體系,各國都不太認可,就不能指望它有多穩定。

因為沒有多少人會真心實意地去維護它,哪怕是既得利益者也對它三心二意。

它之所以還暫時能夠存在,只是因為反對者還沒有聚集起足夠的力量。

而當反對者德國又重新崛起後,第二世界大戰也就在所難免了。

02

實際上,德國軍隊在一戰結束之際放下武器,並不是被打敗了。

而是覺得繼續熬下去沒有意義了,剛好威爾遜又提出一種看上去頗為追求公道正義的國際秩序觀,德國覺得自己能夠獲得一種體面的和平,就同意投降了。

什麼叫體面的和平呢?

就是德國可以承擔割地賠款的懲罰,但是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也不能因此就把德國給定義成是發動戰爭的罪人。

因為戰爭是一種常見的國際政治現象,在一戰之前,人們長期都是把戰爭當作一種調整國際力量均衡的手段,沒有誰認為戰爭本身可以被定罪。

然而德國的期待落空了,落空的原因恰恰就在威爾遜主義上。

威爾遜主義要建立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就必須設定過去的國際秩序觀是邪惡的。

而英法要讓自己成為新秩序當中正義的一方,就必須把邪惡這個名頭安在德國身上,反正你也戰敗了,你要不承擔這種罪責,我們自己這邊的事情就說不圓了,至於你那邊對內該怎麼交代,我就不管了。

戰勝國這種自私的選擇帶來極為惡劣的後果,那就是德國民間很多人都認為德國受到了欺騙。

於是,與戰勝國談判並接受了凡爾賽和約的德國新政府,就被認為是在背叛德國。

德國的軍隊更是這麼看問題。

因為這個新政府所依賴的憲法是在德國文化名城魏瑪制定的,所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經常又被人們稱作魏瑪德國。

魏瑪德國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和約,想要忍辱負重,帶領德國人民走出困境。

越是這種時候,這個政權越需要人們對其正當性的認可,但是屈辱的現實卻讓很多德國人拒絕認可這個政權,它的正當性天然就不足。

僅僅從憲法的角度來說,魏瑪憲法極為自由民主,差不多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符合現代文明標準的憲法了,但是政權的正當性並不僅僅來自於憲法,還來自於人們對於現實處境的感受。

魏瑪德國極力想要融入新的國際秩序,可有幾個戰勝國在戰後還是多次地用各種自私的舉動羞辱、壓榨著德國。

這些都讓德國內部追求普世主義的力量逐漸失去政治影響力,而追求民族復仇的力量獲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03

戰勝國這種自私的做法,本身就導致德國的局勢很危險了,而真正讓德國的民族主義轉向變得難以遏制的,是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大危機。

這場危機讓全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37%,德國在危機中遭受衝擊尤其猛烈,失業率達到44%,也就是說接近一半的人失業。

魏瑪德國的政策制定要透過複雜的民主程式,在平常狀態下,民主程式非常有助於抑制住各種暴政的風險。

但是在這種非常狀態下,民主程式決策的緩慢,就讓它面對嚴重的危機束手無策,於是給了希特勒這種人以機會。

希特勒以極有蠱惑力的民族主義理念來動員,走上了德國最高權力寶座。

德國之所以在經濟大危機裡會遭遇如此嚴重的衝擊,還與當時的國際經濟秩序相關。

魏瑪德國知道自己的正當性被國民所質疑,所以從1920年代起就從國外大量借債,以便保持國內的經濟活力,緩解潛在的社會矛盾。

當時的西方世界已經以德國為中心形成一個龐大的跨國經濟網路,一旦德國的社會和政治出現動盪,就有可能威脅整個西方世界。

德國這大筆的借債主要來自美國,但當時的美國正採取一種孤立主義的政策,只願意與歐洲國家發生經濟聯絡,不願發生太多政治聯絡。

但實際上,美國經濟政策的變動,在德國、進而在西方世界可能會引起重大的連鎖政治反應,可是當時幾乎沒人關注這個問題,都把經濟問題僅僅當作經濟問題來處理。

所以,美國的經濟危機一來,德國很快就遭遇到更加慘烈的經濟重創,最終因為經濟危機引發劇烈的政治變動,為二戰埋下了伏筆。

04

雖然魏瑪德國面臨各種不利的內外困境,但如果它的內政層面存在有效的應對機制,並不是一定會走上納粹化的道路。

施密特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在納粹德國前期曾經是納粹的高階法律顧問,二戰後雖然被判無罪,但被剝奪了公職。

施密特看到納粹黨的各種蠱惑性的宣傳,意識到納粹黨的目標最終是要徹底顛覆掉魏瑪憲法,於是他提出應該啟動魏瑪憲法當中的第四十八條。

這條的內容是說,聯邦總統如果認為國家的公共秩序受到嚴重威脅時,可以臨時終止對諸如言論、集會、結社等自由的保障,可以臨時徵用人們的私有財產等等,有必要的話甚至可以動用兵力來達到目的。

當時有人批評這個條款,認為這是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侵犯與威脅。

但施密特提出,憲法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如果固執地堅持憲法中一些條款對於具體權利的保障,卻會危及到作為整體的憲法的話,那一定是對於憲法的錯誤理解。

既然納粹黨的各種行徑都是以顛覆魏瑪憲法為目的,那麼總統就應該啟動第四十八條,限制納粹黨的行動。

日常狀態都是由法律所規範的,但是緊急狀態是遊離於常態之外的,用日常的法律不足以應對,必須用超越於法律的政治手段來應對。

然而緊急狀態有著巨大的風險,因為進入緊急狀態之後,掌權者就暫時不受法律約束了,如何防止掌權者用緊急狀態的名義把法律徹底變成廢紙呢?

當時,施密特的反對者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而施密特的反駁是,如果你堅持法律的絕對至上,不肯宣佈緊急狀態,最終你所鍾愛的法律也將為此陪葬

現在西方國家的憲法裡也保留有類似的緊急狀態法,一旦啟用,國家最高領導人將擁有國王般的權力,不受任何限制。

不過,當時的德國總統興登堡堅決不肯動用第四十八條這並不是因為他多麼熱愛憲法所保障的個人權利,而是因為他是一戰時的德軍總參謀長,一直認為德國戰敗是被內外各種力量出賣,在背後捅了一刀的結果。

他本人對於魏瑪德國的正當性一直就不認同,所以他寧願看著納粹黨崛起。

結果,就真的帶來了納粹的崛起。

凡爾賽和約,給德國帶去了屈辱,又適逢經濟大蕭條,民眾不滿情緒更加激烈,掌權德國的魏瑪政府又軟弱無能,最終被崛起的納粹取而代之。

我們一起漲知識。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嬪妃下葬時,為何要堵住“肛門”?並非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