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謇拿筆站在書案前,周圍的人表情嚴肅,都神情專注地盯著這位末代狀元手中的筆,張謇稍作停頓,筆如游龍,寫下了最後一份封建帝國的退位詔書-《清帝退位詔書》。張謇,這位末代狀元,藉由一封退位詔書,親自將末代帝國送入了歷史的故紙堆中,不得不說,這或許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宣告退位時的皇帝溥儀和攝政王載灃
張謇,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土竹山,清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生於江蘇省海直隸廳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去常樂鎮),同治十二年(1873年)歸籍通州。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江蘇五才子”之一。
不知道當張謇在書寫清帝退位詔書時,燭光下的幼童苦讀,金鑾殿中的策試問對可曾浮現在他腦海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憂國憂民的意識,對前景的謹慎樂觀肯定在他心中升騰。
張謇(1853-1926),江蘇南通人
他的下筆,割斷了自己的過往,也割斷了中國的過往,清朝,這個發跡於白山黑水的末代帝國,在走過268個春夏後,終於迎來了它的宿命,以幼兒進關始,也已幼兒滅國終,268個年頭,終於走到了結局。然而,這結局,相對於其他朝代,其他國家,也算格外恩厚了。
根據《清宣統政紀》記載,中華民國給了清帝如下優待:
甲、關於大清皇帝宣佈贊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於清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丙、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今因滿、蒙、回、藏各民族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所以待遇者如左:
一、與漢人平等。
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biàn)俸餉,仍舊支放。
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
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以上條件,列為公文,由兩方代表照會各國駐北京公使,轉達各國政府。
清室應該感到慶幸,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中華民國在善待前朝的禮節方面,開了人類文明的先河。不究遙遠的過往,單說6年後的俄國十月革命,沙皇一家滿門罹難,那可是統治了俄國三百餘年的諾夫曼王朝。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福(修復圖)
古今中外,改朝換代,充斥了太多的血淋淋。宋齊梁陳,無不以前朝皇室盡滅作為新朝的開端,即便知識分子普遍嚮往的宋朝,孟昶,李煜、錢淑也不得善終。與這些對比,清室是何其幸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距辛亥革命已近110年了。以清帝為代表的封建王朝,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土中。但是,透過歷史,在故紙堆中找到那久遠的退位詔書,彷彿聽見黃鐘大呂仍在敲響。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願那不堪回首的過往,永遠不再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