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前 288 年,秦昭王在宜陽稱“帝”。並且派魏冉到齊國,尊稱齊湣王為“東帝”,並想與齊共同伐趙。秦拉攏齊國後,形成了五國聯盟共同伐趙。後齊國背棄盟約,宣佈廢除帝號。後,齊、燕、韓、趙、魏五國開始合縱攻秦。

在五合縱進攻的形勢之下,秦昭王不得不“廢帝請服”,並且把秦前所佔的魏地溫、軹、高平等邑歸還於魏,把所佔趙地王公、符逾還給趙。

秦國的這種行為可以很好地降低各國對秦國的威脅感,使它們認為秦國的威脅並不是最大,而一心伐宋的齊國更具威脅性,所以又由秦國主導開始伐齊。秦國在面對各國制衡的時候,總是極快地採取一些撫慰性措施,來削弱各國制衡秦的決心,以此來瓦解合縱伐秦聯盟,透過退後一小步來換取日後更多地吞併別國土地。

齊國國力自此衰敗,不能與秦國相抗衡。這時,除了秦國,比較強大的國家就是趙國了。趙武靈王后的趙惠王任用賢臣,使得趙國“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戰國策》稱:“嘗抑強齊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公元前 269年,因趙不履行協議,秦與趙在閼與交戰,趙軍大敗秦軍。後,秦進攻幾,廉頗就幾,秦軍大敗。這是秦從未遭遇過的慘敗,秦大為受挫。 此後秦國開始調整,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公元前 270 年,秦國的穰侯魏冉提出“使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范雎反對,他認為秦國當時應“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

且,范雎建議秦昭王:“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於韓乎?王不如收韓”。秦昭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公元前 265 年,秦大舉攻韓,次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第三年,“攻韓南陽,取之”。第四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公元前 262 年,“武安君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

這時,范雎一面發重兵進攻太行陘一帶,一面又發兵滎陽,威脅著韓的本土。於是,韓請獻上黨之地以和。但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想將上黨歸附於趙,以爭取趙助韓。 當馮亭將上黨郡獻於趙國,趙王遂發兵去取上黨,派廉頗駐守長平。

秦派左庶長進攻長平,遂爆發了長平之戰。 公元前 260 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後趙王“使鄭硃媾於秦”,但秦未同意,並且大肆宣揚鄭硃求和秦國,“天下見王之媾於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矣”。齊、楚、燕均未出兵救援趙國。且“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魏國由於“秦許吾以垣雍”,秦國許諾將韓地垣雍給魏國,因此魏國在長平之戰前期沒有出兵救趙。

最後“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遂圍邯鄲”。 公元前 259 年,秦“盡有上黨地”,並將圍攻趙都邯鄲,企圖一舉滅趙。秦國攻打趙都邯鄲的行為顯示出了秦滅趙的野心,各國開始有威脅感,此後紛紛幫助趙國,制衡秦國。這時有人向秦相范雎遊說,認為趙亡,白起勢將駕臨范雎之上,因此勸服秦王:“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王聽取了范雎的意見,但隨後秦又發兵進攻邯鄲。

公元前 258 年,“趙王使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門客毛遂遊說楚王,利用秦、楚以往的仇恨,勸服楚王出兵。於是楚王使春申君將兵救趙,魏王亦使將軍晉鄙將兵十萬救趙”,楚、魏兩國均出兵救趙。“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但秦昭王派使者威脅魏國:“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在秦的威脅之下使得救趙同盟難以形成。

公元前 258 年,魏信陵君竊符救趙,王齕圍困邯鄲已久,不能攻克,與各國救兵幾次作戰,也均失利。

公元前 257 年,“諸侯攻王齕,齕數卻”,“魏公子無忌大破秦師於邯鄲下,王齕解邯鄲圍走”。由此可見,秦國試圖滅亡趙國,改變國際格局中力量對比,使得其他國家感受到危機,因此出兵救趙,制衡秦國。

長平之戰後的圍攻趙都邯鄲,企圖滅亡趙國其實就是秦國想從“溫和”滅國轉向“激進”擴張的一次嘗試。國力日漸強大的秦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優勢逐漸凸顯,所以秦不再滿足於僅僅是蠶食別國,而彰顯了其意圖直接吞併別國企圖改變國際現狀格局的野心。但是,如同魏國和齊國一樣,秦國這種“激進”的擴張行為使各國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威脅,因此紛紛出兵制衡秦國。

制衡國的強力制衡使得秦國意識到,不能“激進”擴張,還應堅持“溫和”滅國,逐漸蠶食其他國家。

因為長平之戰本就損失不小,再加上後期圍攻邯鄲遭到制衡,秦國已不敢再輕易開展滅國戰。之後,秦國繼續推行“遠交近攻”的策略,進攻的重點國家仍是與其相鄰近的韓、趙、魏三國。而此時,魏、楚兩國趁戰勝秦的餘威向東進行兼併,趙、燕兩國間也發生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

因此秦國得以喘息,尋找機會陸續地進攻三晉土地。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奧匈帝國皇帝為什麼不直接向匈牙利王國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