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西周建立之後,周王被奉為“天下共主”,要管理的疆域從一個小小的封國擴大到北至遼寧,南達河北,西到陝西,東觸海濱的範圍。

要控制這麼大範圍國土僅僅靠氏族子弟組成的軍隊顯然遠遠不夠,於是便有了之後的宗周六師、殷八師和南國之師等部隊。

宗周六師

“宗周六師”是周王的嫡系部隊,直接聽命於周王,常年駐紮在王幾鎬京四周,因為周天子被奉為“天下共主”,是天下的大宗,所以西周的都城便被稱為“宗周”,駐守在都城的軍隊便被稱為宗周六師。

在現代,一個師大約在一萬人左右,而在古代的一個師只有兩千五百人(一說三千人),所以宗周六師的兵力大約是一萬五千人(一萬八千人)。

後來周公在洛邑新建了一座陪都,是為“成周”,因為鎬京在成周西面,所以“宗周六師”也被稱為“西六師”。

除了衛戍京師之用,西六師還隨著周王四處征伐。

《詩》:“周王於邁,六師及之”

周昭王時期,曾經帶領宗周六師頻繁進行征伐之事,先後有過三次南征,第一次收穫頗豐,第二次南征在渡漢水的時候因為因為天氣惡劣使西六師損失慘重,最後一次南征,西六師接近全軍覆沒,還搭上了周昭王的性命。

至此,雖然以後仍然有西六師部隊的編制,但是實際上西六師已經名存實亡。

殷八師

殷八師是一支由殷人組成的武裝部隊,但是其統帥由周人擔任。在武王克殷後,殷商遺民仍然沒有完全歸附於西周,在周武王去世不久後,更是發生了“三監之亂”的禍事。為了平定這場叛亂,周公旦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

在平定了叛亂之後,周公明白西周的都城鎬京裡中原之地太遠了,無論是管制還是出征都非常的不方便,這使得周公不由得想起周武王滅商後不久便夜不能寐。

在伐紂成功後周武王帶領群臣登上豳城附近的小山遠望商朝國都的方向,回到鎬京之後,周武王夜不能寐,這件事驚動了周公,於是周公去到周武王住的地方,問道:“你為何睡不著呢”武王說:“告訴你吧,上天不接受殷商的祭品已經有六十年了,飛禽猛獸在郊外成群結隊,人民因為上天降下的災難叫苦連連。我還不能求的上天保佑我國祚永存,我還怎麼睡得著呢。”

武王又說:“如果我要確保國家的安定,就應該要選一個接近天帝居室的地方,找出所有的壞人,像對待周王一樣對待他們。從洛水到伊水。那裡地勢平坦且沒有險阻,是從前夏朝所在之處。我南望三塗,北望嶽北,觀察黃河,那裡離天帝居住的地方不遠,是適合建都的好地方。”

於是東征完畢的周公遵循武王的遺願下令在洛邑(洛陽)營建一座新的都城,稱為“成周”,並且使用“以殷制殷”的策略,收編殷商遺民為軍隊,任用周人作為其統領,負責看守殷商舊地以及對付東夷,成為西周保衛東邊國土的一支重要力量。

西六師自周昭王南征收到重創後,殷八師成為周王最為倚重的武裝部隊,但是在之後的對外征戰以及防守外族入侵的戰爭中,殷八師也逐漸被削弱,雖然在宣王時期被重新補充,但是最後在亦在討伐姜戎的過程中全軍覆沒,周王室的武裝力量可以說基本上已經不存在,只能仰各諸侯鼻息,靠諸侯的隊伍保衛。

南國之師

南國之師其實並不是周王朝的第三支獨立武裝部隊,而是在周宣王時期在殷八師的基礎上加以恢復的成周部隊,後世稱為“南國之師”,之所以叫做“南國之師”,是因為這支重新編制的軍隊兵員主要來自南國。

“南國”其實指的就是洛陽,也稱為“周南”。司馬遷在《自述》中曾提及其父親在洛陽養病不能隨漢武帝進行泰山封禪:“太史公(談)留滯周南。”由此可見,周南指的就是洛陽。

雖然在周宣王的補充下南國之師看起來有望成為西周部隊的後起之秀,但是常年的征戰已經是部隊的裝備老化,加之素質有所下降,在周宣王征討姜戎的過程中,南國之師於千畝之戰被消滅,周王室的最後一支有實力的武裝部隊就此隕落。

西周武裝部隊的覆亡,加速了西周衰落的速度,直接導致了周幽王時期犬戎入侵之時因無兵可用而差點滅國,也是東周諸侯爭霸的前奏之一。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東聖徒霍梅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