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霍梅尼時代的到來

1979年2月1日上午九時,一架法國航空公司的飛機正在德黑蘭機場緩緩著陸。飛機的艙門開啟後,伊朗伊斯蘭教什葉派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Ayatollahr Ruhollah Mussvi IChomeni)出現在舷梯口。這位蓄著長鬚,頭纏黑巾,身著法袍的年邁阿旬,在國外度過了整整十五年的流亡生活,又重新回到了祖國。面對著前來歡迎他的百萬名支持者,他激動地說出了第一句話:“伊朗的君主制時代結束了……”

這對伊朗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時刻,它表明霍梅尼已成為伊朗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中心人物。

二.出身宗教世家從事宗教教學

霍梅尼在1900年5月17日出生於伊朗宗教聖城古姆附近的霍梅因小鎮的一個教長家庭。他的父親名叫賽義德‘穆斯塔法·穆薩維,早年在伊拉克的聖城納賈夫求學,曾獲神學教授學位,是一位受人尊崇的學者。母親名哈賈爾·薩加菲,也出身於宗教世家,是一位精明能幹的婦女。霍是家裡六個孩子中的最小一個。霍原來的名字叫魯霍拉·漢迪(Ruhollah Hendi )。直到1930年左右他才正式取名為霍梅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他的誕生地,意為霍梅因人。“阿亞圖拉”是在五十年代後期加到他名字上去的,意為“真主的化身”,是高階阿旬的頭銜。伊朗什葉派宗教界和其他領袖也都在名字前冠有這樣的稱呼。

霍梅尼的祖父、父親和哥哥都是伊斯蘭教長,他們都獲有“阿亞圖拉”的頭銜。其祖父原系克什米爾人,年輕時遷居伊朗,而他的父親則在霍還未滿週歲時,就因反對封建王朝的貴族而遭暗殺。父親死後,霍便由其母親和嬸嬸撫養。他的嬸嬸是一個性格異常倔強的波斯婦女,同時也是霍最早的宗教啟蒙者之一,她以特殊的熱誠管教著霍,對真主哪怕是一丁點兒懷疑也要遭到嚴厲的譴責,結果,終於在他的心靈中激發起為真主而生活的願望。

霍七歲那年開始進入當地的一所小學學習。他既是一名聰明的學生,也是一個熱心的足球運動員。當他十五歲中學畢業時,他的母親和嬸嬸都已相繼去世。他依靠其長兄的支援繼續求學。十九歲時,他去伊斯法罕拜一位名叫哈伊埃裡的教長為師,哈是當時最有名的什葉派神學家。霍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在哈的指導下,霍逐步成為一位著名的宗教學者。1922年,霍隨哈遷居古姆,並協助哈在那裡建立了一所研究伊斯蘭宗教的高等學府,古姆也由此成為了新的伊斯蘭教的文化中心。

霍在古姆學習期間專攻法學、哲學和神學。他對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著作發生了很大的興趣,柏拉圖式的共和國以後也就成為霍梅尼的伊斯蘭共和國的模式。在古姆的最初幾年,他曾一度對文學發生過愛好,寫過一些抒情詩。當他在古姆的學習結束時,他已成為一名伊斯蘭的法學家、神學家和倫理學家。

他從二十七歲起,便致力於宗教教學,先後達四十年之久。其間,他曾去麥加朝聖,還擔任過古姆神學院的負責人,並以“思想激進,敢作敢為”而贏得盛名。他經常舉辦社會與道德問題的講座,一共培養了一千二百餘名宗教學者,以後這些人都分別成了伊朗宗教界的領導人和名流。霍在講課中總是公開表露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們展開辯論,或同他的論點進行挑戰。因此,雖然他的什葉派的宗教觀點引起了一些長老的反對,但是他卻得到學生們的崇敬,並把霍作為他們仿效的榜樣。

霍還從事著書立說。他先後寫了二十多種有關哲學、法律與倫理問題的著作,其中有十一種公開出版。當然,他的這些著作都是以伊斯蘭教義為準則的,根據什葉派的觀點,伊朗歷史上最後一個合法政府是伊斯蘭第四位正統的哈里發阿里的政府,它已於公元“1年因阿里被謀殺而滅亡。他認為,其後在伊朗的一切封建統治者都是非法的篡權者。因此,一個真正的阿旬或伊斯蘭的領袖,也就是什葉派所謂的馬赫迪(救世主),將在不久誕生。霍在這些著作中,就是把這種伊斯蘭領袖的合法性和伊朗民族的一致性有機地聯絡起來的,同時他強調宗教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三.反對國王統治三次被捕入獄

早在英國控制伊朗時期,霍就反對英國殖民者與伊朗國王沉漫一氣。故人們稱他為“伊斯蘭民族主義者”。

1941年,霍首次公開抨擊君主制。當時禮薩國王由於他的親納粹政策在英國和蘇聯的壓力下被迫遜位,由其兒子巴列維繼位。霍即在公開出版的《揭露秘密》一書中,譴責老國王的獨裁統治及其對伊斯蘭教人士的迫害、對伊斯蘭文化的系統破壞和對外國強權的屈從。他在書中寫道:“禮薩國王的專制法令是一文不值的,議會透過的所有法律必須焚燬。”他指出:“你們應該服從真主和教祖,服從那些在你們中間有權威的人。”“我們並不是說政府一定要由教長組成,但必須根據神授的法律來組織並指導政府。只有在教長的監督下,政府才有可能完成這樣的使命。”1953年,當巴列維國王去古姆探望一批宗教界人士時,大家肅然起敬,而唯獨霍梅尼端坐不動,並說:“國王是篡權奪位的人,對他表示尊敬,是違反宗教的行為。”

五十年代,他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影響下,對國王的攻擊也日趨激烈。他強烈譴責伊朗同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他曾當著許多政治家的面公開譴責以色列,反對所謂“華盛頓一特拉維夫一德黑蘭軸心”。

霍原為伊斯蘭教什葉派十大教長之一。但由於他公開反對國王,在宗教界的影響與日俱增。1961年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布魯傑爾迪死後,霍即成了最有影響的人物,並於1962年成為什葉派的頭目。同年11月,霍成功地領導了一次反政府的宗教示威,抗議當時政府頒佈的二項新法令。根據這項法令,憑任何一本聖經宣誓的選民,都可以成為官方認可的選民。·而霍認為這是一種反伊斯蘭的陰謀,他曾多《古蘭經》次打電報給國王,堅持主張在伊朗這個伊斯蘭國家裡只有對宣誓才是有效的。為此,霍遭到了逮捕,被關進監獄達兩個月,後來雖然獲釋,但仍受嚴密監視,不準隨便‘同別人接觸。這樣過了八個月才重返古姆。

1963年國王開始在國內推行名為“白色革命”(後稱“國王和人民革命”)的社會改革。由於這個改革剝奪了清真寺的大量土地,觸犯了宗教界上層人物在農村的利益和統治,因此遭到了霍的強烈反對。同時霍也反對為婦女們提供權利,他認為,這樣做與其說是她們的解放,還不如說是“導致腐敗和墮落的結果”,是“侵犯了教長們在婚姻、教育和道德等問題上的統治”,“破壞了立法與伊斯蘭法律的一致性。”霍公開號召人民抵制為“白色革命”舉行的公民投票,宣佈要舉行為期四十天的哀悼活動。

為了鎮壓宗教界的反國王勢力,伊朗當局出動了部隊襲擊了清真寺和古姆的經學院,全國出現了一片恐怖氣氛,許多霍梅尼的支持者遭到逮捕和槍殺。在這種形勢下,許多宗教領袖被迫脫離了政治,而霍梅尼卻堅持既定立場,繼續保護前來學府避難的人。霍表示“我準備讓刺刀刺透我的心臟,但決不向暴君屈服。”為此宗教人士和各界群眾紛紛拍電報給他,讚揚他的勇敢行為。1964年6月4日,霍利用“阿蘇拉日”(紀念什葉派伊瑪目遇難的宗教節日)之機,發表了廢默國王的演說,於是再次遭到逮捕。為了抗議這次逮捕,有數千人在與政府保安部隊的衝突中遭傷亡。九個月後,霍出獄。但不久,霍又因反對伊朗政府給予美國人以司法豁免權而遭第三次逮捕。

四.被逐流亡國外繼續遙控局勢

1964年11月初,霍在第三次被捕後,被驅逐出境流亡到土耳其。據霍的哥哥回憶說,對霍的流放是根據政府的一項命令,由保安人員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執行的。但當在土耳其的伊朗學生為支援霍而舉行示威遊行後,土耳其不願再繼續收留他。7於次年被迫轉移到了伊拉克,定居在南部的沙漠城市、什葉派的聖地納賈夫。霍梅尼所緬懷的阿里時代的那位聖母阿里的墳墓就在附近。

霍在納賈夫一直主持著一所伊斯蘭學校,同時與國內宗教界人士保持著密切聯絡,繼續從事他的反國王活動。當時,由於復興黨在伊拉克執政,伊拉克同伊朗的關係處於惡化時期,這為霍的反國王活動提供了頗為有利的條件。這個期間,他發表了大量反國王的演講,號召國內人民起來推翻國王政權,建立他理想中的“伊斯蘭共和國"。1970年,他的《伊斯蘭政府》一書出版,書中說:“我們需要這樣一個領袖,當他抓到自己的兒子在行竊時,同樣會斬斷他的手,或者當他發現自己的家屬成員在通姦時,也能同樣用石塊把他們砸死。”他還在書中譴責猶太人和他們的“外國操縱者”,說他們正在企圖統治全球。為此,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領導人阿拉法特在七十年代初訪問伊拉克時,會見了霍,並向他表示願意提供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援助。1971年,當伊朗國王為紀念波斯王國二千五百週年而舉行隆重慶典時,霍把它說成是一種“狂妄和奢侈”的行為。1976年,當伊朗國王再次為巴列維王朝舉行五十週年慶典時,霍又進行攻擊。但是,由於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伊朗的經濟正處於上升時期,霍在國內的影響明顯減弱,他的這些講話和宣告,幾乎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1976年伊朗國王曾得意地說:“現在我真的不認為我們要與教長們商量什麼事情了。也許他們有時會喧鬧一陣,但並不真起什麼作用。至於霍梅尼這個人嘛,在伊朗除了恐怖分子外已根本沒有人提起他了。”

到了1977年至78年間,隨著人們對國王倡導的新伊朗社會的幻想日益破滅,在秘密警察大肆追捕國王的政敵的情況下,.成千上萬座清真寺便成了反對派最適宜、最廣泛的活動場所。同時,富裕的傳統集市商人,不甘坐看自己在市場上受到隨國王改革而興起的新型資本求得排擠,於是捐款支援霍梅尼。他們把霍反對國王的慷慨激昂的講話錄音複製,向全國各地播放。於是,這位身居國外的阿亞圖拉也就成為反國王的象徵,國內的許多人便自然地把他看成是反對派的領袖。

1977年11月29日,霍的長子穆斯塔法在納賈夫“神秘”地死亡。霍自然認為,這是伊朗特務機關乾的。不久,他便寫了一封給伊朗人民的公開信,信中強烈地譴責國王這種“卑鄙無恥的行徑”,號召軍隊起來“解放自己的祖國”霍的這封信在伊朗國內被廣泛散發。為了抵銷它的影咧,國王透過他所控制的報紙,發表了大量詆譭霍的文章,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國王的這種做法,反而使霍在伊朗國內的聲望大增。同時,也由此觸發了支援霍的示威遊行,他們舉著霍的肖像,把它作為戰鬥的旗幟。

1978年10月,伊拉克當局鑑於伊朗局勢動盪,而納賈夫離伊朗邊境又只有百里之遙,便在國王的壓力下,宣佈雷梅尼為“不受歡迎的人”,霍本準備遷居科威特,但遭到科政府的拒絕。10月3日,他便以旅遊者的身份移居法國巴黎以西四十公里的一所小別墅裡,在那裡設立遙控伊朗反國王運動的“革命指揮中心”,來左右局勢。阮旋重返伊朗權力至死無傷1979年2月1日.也就是在歷時一年多聲勢浩大的反國王群眾運動下,伊朗國王被迫出走第十六天後,霍梅尼在“真主至大”的呼喊聲中,以一位凱旋者的姿態重新回到了伊朗。由於他反國王的歷史長久,態度堅決,又由於他是絕大多數伊朗人所信奉的伊斯蘭教什葉派的領袖,霍遂一躍而成為伊朗的太上皇。

他在動身返伊之前,曾匆匆在巴黎宣佈成立了一個“伊斯蘭革命委員會”,為他返伊後建立臨時政府作準備。他明確宣佈,臨時政府的目標是要在伊朗建立一個伊斯蘭共和國。霍返伊後便立即宣佈巴赫蒂亞爾的政府是“非法的”,並指定巴扎爾甘為臨時政府總理,在伊軍隊宣佈中立、支援霍的群眾佔領了國王的尼亞瓦蘭宮後,2月12日,臨時政府正式接管了政府的權力。

2月28日,霍向全國發表了包括十四點綱領的講話。他說,雖然國內的專制主義已垮臺,但是,美國、蘇聯、英國的殖民主義以及猶太復國主義的棍子仍然存在,現_在應該毫不猶豫地結束外國的影響。他表示,不久將就伊朗改變為“伊斯蘭共和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3月1日,他回古姆舊宅居住。他雖身居古姆,但實際上享有國家元首的地位。他聲稱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在伊朗重樹穆罕默德的形象,同時徹底剷除西方的影響。3月底,霍在舉行公民投票後宣佈:伊朗人民一致投票贊成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從而宣告了伊朗君主制的終結。

為了加強對政權的絕對控制,霍在指派自己的得力助手進入臨時政府的同時,又親自指揮最高權力機構“伊斯蘭革命委員會”。它的成員最初是保密的。接著霍在全國各地成立了各級“革命委員會”,不受政府的任何約束。霍認為政府的軍、警、憲不夠得力,訓練了一支擁有數千人的“伊斯蘭革命衛隊,。霍的“革命法庭”更是任意秘密審訊和處決抓來的人。為了準備競選,他還指派宗教極端勢力派的頭頭貝.赫什提組成了“伊斯蘭共和黨”。這引起了巴扎爾甘總理的不滿,他抱怨政府之外還有政府,政府沒有權威,要求辭職。霍一面表示挽留,號召人們支援政府,另一方面,又公開指責臨時政府“軟弱”和想建立一個“西方式民主共和國,的企圖,並要改組政府。11月初,在霍發表講話支援伊朗學生扣留美國人質事件之後,巴扎爾甘終於下臺。

1980年1月,巴尼薩德爾當選為伊朗總統後,在統治集團內部很快就形成了兩派勢力,一派以巴尼薩德爾為首,而另一派則以“伊斯蘭共和黨”主席貝赫什提為首。貝利用他在議會佔多數的優勢,同巴分庭抗禮,致使總理人選遲遲定不下來。或者利用兩派相互牽制。巴派有一定群眾基礎,也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經驗,或需要他們支撐局面,但他擔心巴派中斷伊斯蘭革命,和西方妥協,貝派在意識形態上和霍一致,但貝本人的野心很大,霍對他也有所顧忌。因此,霍一直在兩派鬥爭中採取.平衡政策”,在兩派爭得不可開交時就出來搞折中調和,但往往偏袒貝派,以維持他自己的太上皇地位。

五.力主政教合一全盤伊斯蘭化

在伊朗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統治,是霍梅尼奮鬥的目標。他主張伊斯蘭神權高於一切,行政、司法都要伊斯蘭化。按照他早期著作中的說法,伊斯蘭國家與其他國家體制的區別在於:伊斯蘭國家的立法權受自真主,而其他君主國或共和國的法律則受自國王或人民代表。國家在伊斯蘭教裡的意思是,真主託付先知去實現和服從的法律。就伊朗的國名來說,他認為只能是“伊斯蘭共和國”,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多。他曾堅決反對建立一個“伊斯蘭民主共和國”。他認為,“民主”這個詞是殖民主義詞彙,包含西方的意識形態。也反對建立“伊斯蘭人民共和國”,因為就國名的本身來說,“它代表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

霍還廢除了1963年國王頒佈的“家庭保護法”。該法禁止一夫多妻制。規定婦女有離婚的自由,或者要求婦女們穿伊斯蘭傳統長袍,把手足頭都包起來。霍還不準喝酒,不準男女同校或同池游泳,不準賣凍肉,不準銀行付利息,禁止電臺播放西方音樂,禁止放映西方電影和電視等等。與此同時,他向全國發出命令:“必須更多地開展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宗教活動。

為了早日使其神權統治合法化,確保神職人員在國家政權中的最高統治權,或制定了伊斯蘭新憲法,霍強調指出:“伊朗的憲法和其他法律都應以伊斯蘭的原則為基礎。如果憲法和法律有一條違反伊斯蘭法律的條文,那麼這些法律將全部無效”。霍還說:“只有宗教領袖有資格判定什麼是保護伊斯蘭的,什,麼是違反伊斯蘭的,其他人不得過問。”為了確保伊斯蘭運動的永續性,從今年6月中旬開始,霍又號召開展“伊斯蘭文化革命”,以使“所有國家機器、司法制度、教育、文化、新聞等都徹底伊斯蘭化”。

在對外關係上,霍也是以他的伊斯蘭宗教原則為準則。他曾在一次講話中明確地闡明瞭他的思想:要使伊朗徹底伊斯蘭化,)不僅而征服全世界,使全世界都伊斯蘭化。他在掌權後的第一個行動就是斷絕一r伊朗同以色列的關係,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建立聯絡。霍指責美國總統卡特“一直無條件地支援國王,,說卡特是伊朗人民的敵人之一。而對於蘇聯,霍認為“儘管在較小程度上支援國王,但對伊斯蘭運動的神聖性質的看法是錯誤的。”至於蘇聯入侵阿富汗,霍更是把它看作是對穆斯林世界的挑戰。霍也譴責埃及總統薩達特,認為薩的活動“違背了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大眾的利益。”而伊拉克,則在“國王的壓力下,沒有為伊朗人民做任何事情”。最近伊朗同伊拉克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後,霍把它說成是一場“宗教之爭”,表示伊朗將為“捍衛伊斯蘭教的神聖性”而同伊拉克血戰到底。

六.現實中的霍梅尼

霍梅尼常常誇耀自己“有一顆年輕的心”,但是他給人更多留下的是一個皮弱和憔悴的老人形象。他講一口波斯語。他曾先後二次結婚,留有二子三女和十四位孫兒女。他同第一位妻子是在1927年結婚的,她是德黑蘭著名宗教領袖阿加.米爾薩.穆罕默德。薩加菲的女兒。另一位妻子則是伊朗吉蘭省的一個富裕地主的女兒。霍四十九歲時,長子穆斯塔法遇害。次子艾哈邁德現是霍的主要助手,據說,伊朗中央銀行整理的一份在海外存款的神職人員金額表表明,儘管上面沒有霍梅尼本人的名字,但是他兒子艾哈邁德和孫子侯賽因二人加起來的總數已達五十七億里亞爾,在所有海外存款的神職人員之上。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大功臣,為何朱元璋唯獨留下他們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