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言: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在豹房駕崩。這位特立獨行的皇帝一生無嗣,生前也沒有過繼一個宗室作為自己的嗣子。在臨終之際,朱厚照頒下遺詔,讓叔父興獻王朱祐杬之子,自己的堂弟興世子朱厚熜從封國湖廣安陸來京繼位。

武宗的依據是《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但是這裡所謂的“兄”,指的是武宗之父孝宗朱祐樘,“弟”則是興獻王朱祐杬。武宗本人可從沒有認朱厚熜為親弟弟,讓他作為先帝朱祐樘之子的念頭。

《皇明祖訓》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編撰的明朝典籍。內容是為鞏固朱明皇權而對其後世子孫的訓戒。 初名《祖訓錄》,始纂於洪武二年(1369)﹐六年書成﹐九年又加修訂;二十八年(1395)重定﹐更名為《皇明祖訓》。本文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但是內閣首輔楊廷和根本沒有把武宗遺詔當回事,在要求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繼位被拒後,又堅決要求其改認明孝宗為皇考,而稱自己生父為叔父。

皇上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興獻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凡祭告興獻王妃,皇上俱自稱侄皇帝。—《明世宗實錄卷二》

這已經不是認誰當爹的問題了,是誰才有對《皇明祖訓》解釋權的問題,是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生死之爭。我們都知道後來是朱厚熜最終取得了“大禮議”的勝利,但他作為一個從安陸來京城繼位的藩王,既無黨羽親信,又無宗室外戚相助,是如何成功打倒權臣楊廷和的呢?除了朱厚熜是皇帝,佔據先天優勢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他佔著一個理字。武宗去世之時,明朝已經立國150多年。此前雖然沒有出現皇帝絕嗣的情況,但親王和郡王絕嗣的例子很多。我們不妨查一下歷代先帝都是怎麼處置類似情況,回過頭再來比較一下楊廷和等人的做法。

朱厚熜之父興獻王陵園

親王爵位的“兄終弟及”

在明朝,除皇太子外,皇帝的其他兒子封親王。而除王世子外,親王的其他兒子封郡王。因此在宗室之中,親王和郡王就是金字塔頂尖的存在,他們的爵位能否傳承,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封皇太子,幼子朱楠早夭未封外,其餘24人都曾封為親王。由於這些人是大明的第一批親王,因此一旦生不出兒子,那就只能除國了。

比如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攜王妃一起自盡,由於無子,潭國除封。此外老朱第九子趙王朱杞、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和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棟都因為無嗣而除國。但是隨著宗室人數的增加,大明親王終於在明仁宗朱高熾時代迎來了第一次“兄終弟及”。

明仁宗畫像

朱志堩,秦隱王朱尚炳嫡長子,秦愍王朱樉之孫,太祖朱元璋曾孫。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九月襲封秦王,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四月去世,年僅21歲,賜諡曰僖。由於秦僖王無子,而秦王作為“天下第一藩”也不可能就此除封,因此朝廷根據祖訓立秦隱王庶長子、秦僖王庶兄渭南王朱志均為新任秦王。

換句話說,明朝“兄終弟及”的第一要素是先嫡後庶。秦隱王朱尚炳共有4個兒子,秦僖王倫序第三。但由於是唯一的嫡子,因此朱尚炳死後,由他襲封秦王。現在他死後無嗣且無嫡親弟弟,爵位就由其庶長兄朱志均襲封。

以叔繼侄的特例

有了秦僖王的例子,朝廷此後在處理類似情況時一律按先嫡後庶,兄終弟及的方式操作。但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朝末年,蜀王朱友壎之死,又給朝廷出了一個新的難題。

首封蜀王朱椿,是太祖第十一子。他死於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二月,享年53歲,賜諡曰獻。蜀獻王嫡長子朱悅燫先被封為蜀世子,但卻在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六月先於朱椿去世。因此朝廷在朱椿去世後,冊封朱悅燫嫡長子、蜀獻王嫡長孫朱友堉為蜀王。

朱友堉於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九月去世,年僅26歲,賜諡曰靖。蜀靖王無嗣,其二弟黔江王朱友坿已經去世且同樣無嗣,因此朝廷立其第三弟羅江王朱友壎為蜀王。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六月,蜀王朱友壎去世,年僅26歲,賜諡曰僖。蜀僖王的死,標誌著朱悅燫所有兒子全部去世,蜀府大宗絕嗣。

成都蜀僖王陵

當時的蜀王府尚沒有第四代子孫出生,顯然無法為蜀靖王或者蜀僖王安排過繼。但是二王的二叔華陽悼隱王朱悅燿有兩個兒子,長子朱友堚、次子朱友壁。能不能過繼一個作為朱悅燫的兒子呢?

癸丑,賜華陽王悅燿庶長子名友堚、次子友壁。—《明宣宗實錄卷八十二》

朝廷最終的選擇無疑讓人大跌眼鏡,既沒有把朱友壁過繼給其伯父朱悅燫(一般長子不過繼),也沒有讓朱友堚倫序襲封蜀王(蜀府大宗絕嗣,華陽王一脈倫序當立),而是讓蜀獻王第五子保寧王朱悅shào(上面一個劭,下面一個火)襲封蜀王。朱友堚襲封華陽王之後,還曾經在明憲宗成化年間向朝廷發牢騷:“臣父悼隱王乃蜀獻王次妃金氏所生,為第二子。叔父保寧王乃獻王宮人所生,為第五子。”意思就是自己生父身份既高(次妃所生),倫序在前(次子),怎麼就讓出身低賤、倫序在後的叔父保寧王襲封蜀王呢?

其實按照《皇明祖訓》,在蜀僖王死後確實應該由華陽王一脈襲封蜀王。朱悅燿當時既已去世,就該由其長子朱友堚襲封。但是朱悅燿得罪了明仁宗,被打上“行虧忠孝、心懷奸詭”的標籤。雖然沒有削爵廢為庶人,但其家族卻從蜀王封國成都府遷徙至湖廣澧州(今湖南澧縣,隸常德市),事實上被剝奪了繼承權。

而蜀獻王第三子崇寧王朱悅燇、第四子崇慶王朱悅炘又早已去世,因此保寧王意外以叔繼侄,由小宗入繼大宗。

明楚王陵

親王爵位間的“以侄繼伯”

朱楨,明太祖第六子,封楚王,死後賜諡曰昭。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楚昭王嫡長子(第三子)朱孟烷襲封楚王,是為楚莊王。楚莊王死後,其庶長子武陵王朱季堄襲封,是為憲王。楚憲王死後無嗣,其弟黔陽王朱季埱進封楚王,是為康王。楚康王死後無嗣,倫序應由其弟東安王朱季塛進封楚王。

但由於朱季塛未及襲封便去世,最終朝廷在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四月封其庶長子朱均鈋為楚王。這應該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個“以侄繼伯”的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朱季塛並沒有因為兒子的襲封而被追封為楚王,他的爵位依然是東安王,諡號為恭定。而朱均鈋在襲封楚王的同時,其弟朱均鈽進封東安王,而其本人也並沒有過繼給楚憲王或楚康王。

庚子,(冊封)東安恭定王庶長子均鈋為楚王,庶次子均鈽為東安王。—《明憲宗實錄卷十六》

如果說朱均鈋的例子是以親侄襲封伯父的爵位,此後明朝還曾發生以堂侄身份襲封堂叔的爵位。開創了“兄終弟及”先例的秦王府,在子嗣問題上始終過得非常艱難。

渭南王朱志均襲封秦王后,於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月去世,終年24歲,賜諡曰懷。秦懷王依然無嗣,秦王的爵位由其弟弟富平王朱志qiè(土字旁加一個絜)襲封,是為秦康王。秦康王去世後,其嫡長子朱公錫襲封,是為秦惠王。秦惠王去世後,其獨子朱誠泳襲封,是為秦簡王。

明孝宗劇照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六月,朱誠泳去世,既無子嗣又無兄弟。其祖父秦康王一共有4個兒子,其父秦惠王倫序第三,以嫡子的緣故襲封秦王。康王庶長子朱公銘封臨潼王,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八月去世,賜諡曰惠簡。其長子朱誠澯襲封臨潼王,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十二月去世,賜諡曰和僖。朱秉欆,臨潼和僖王庶長子,秦簡王朱誠泳堂侄,於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十一月襲封臨潼王。朱誠泳死後,倫序應由臨潼王一脈襲封秦王。

丁酉,上御奉天殿傳制,…冊封秦府臨潼王秉欆為秦王,妃盧氏為秦王妃。—《明孝宗實錄卷一百六十七》

朱秉欆之父臨潼和僖王朱誠澯和秦簡王朱誠泳是堂兄弟關係,二人的父親臨潼惠簡王朱公銘和秦惠王朱公錫才是兄弟關係。可是朱秉欆在進封秦王之後,也並沒有被要求認秦簡王為王考,而稱其父臨潼和僖王為叔父。

朝廷對於過繼的態度

那麼在明朝的歷史上,有沒有過繼子襲封爵位的先例呢?朝廷對此又是什麼樣的態度呢?其實這件事要一分為二,在明朝初年制度草創之時,朝廷實際上對過繼這種方式,採取的是默許的態度。

宣德三年周王府汝南王朱有爋和新安王朱有熹因罪被廢為庶人之時,《實錄》記載了這樣一段資訊:

有爋同世子有燉嫡出。有燉無子,有爋庶長子子墐生數月,定王命為有燉後,有燉甚愛之。年幾壯矣,定王薨,世子嗣封,時多病。有爋意嗣王有不幸而無子,即己當嗣,遂百計欲奪子墐歸。不得則形之忿詈,嗣王不獲己,竟遣子墐歸有爋所。有爋仍日夜謀害嗣王不已,至是命子墐皆免為庶人。—《明宣宗實錄卷四十三》

周定王畫像

文中的定王,即首封周王朱橚,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長子周世子朱有燉和次子汝南王朱有爋都是周王妃馮氏所生,即開國元勳宋國公馮勝的外孫。周世子由於身體的原因,一直沒有子嗣,因此朱橚在長孫朱子墐出生後,就將他過繼為朱有燉的兒子。

朱橚去世後,朱有燉襲封為周王。鑑於朝廷對於朱橚的行為一直沒有提出異議,理論上朱有燉死後,就應該由朱子墐襲封周王。但是由於朱有燉身體不好,他的嫡親弟弟汝南王朱有爋覬覦周王之位,千方百計讓朱子墐又重新認祖歸宗。

換句話說,朱子墐的過繼行為,是朝廷認可的合法操作。如果朱有爋不把兒子要回來,那大哥朱有燉死後,就由朱子墐襲封周王,也就是說朝廷認可過繼子襲封的做法。因此朱有爋想在哥哥死後“兄終弟及”的話,只有要回兒子這一條路。

但是隨著明朝宗室制度的日益完善,漸漸地過繼子就被剝奪了繼承權。

廣昌安僖王朱美堅,廣昌悼平王朱濟熇庶長子、晉恭王朱棡之孫,明太祖朱元璋曾孫。朱美堅本人既無兄弟,又無子嗣,因此在生前曾將堂兄雲丘王朱美堣次子朱鍾䥏過繼為自己的兒子。朱美堅死後,其母劉氏向朝廷請求讓朱鍾䥏襲封廣昌王,結果慘遭拒絕。

乙未,廣昌安僖王美堅生母劉氏奏:“王生時,嘗以從兄雲丘王第二子鍾為嗣。今王薨無嗣,請以鍾襲封王爵。”禮部以聞,上曰:“過繼子封王無例,鍾仍準本封為鎮國將軍,承廣昌王祀。”—《明憲宗實錄卷十四》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前過繼這一套,在明憲宗成化朝已經被徹底否決。那麼身後過繼那一套,又是什麼時候搞起來的呢?

明憲宗畫像

畫風突變的正德時代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八月淮王朱祁銓去世,享年68歲,賜諡曰康。朱祁銓是首封淮王朱瞻墺嫡長子、明仁宗朱高熾之孫。淮康王嫡長子朱見濂在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四月被冊為淮世子,但他做了14年世子,於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六月先於朱祁銓去世,賜諡曰安懿。

安懿世子並無子嗣,淮康王去世後按慣例應由其次子清江王朱見澱進封淮王。但是淮康王去世後僅僅一個月,剛剛奉命暫攝府事的朱見澱就追隨父王而去,年僅26歲,賜諡曰端裕。好在清江端裕王年紀雖輕,卻留下了兩個兒子朱祐棨和朱祐楑。於是朱見澱之母崔氏上奏朝廷,請以長孫朱祐棨暫掌府事,得到了孝宗皇帝的允許。朱祐棨生於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現在不過8歲,孝宗同意由其暫掌府事,意味著將來他就可以襲封淮王。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10歲的朱祐棨順利襲封淮王。

明孝宗駕崩後,皇太子朱厚照繼位,是為武宗。由於朱見濂畢竟做了14年的世子,故而新任淮王朱祐棨向朝廷請求追封伯父為淮王併入家廟奉祀。此事在朝堂上還引起了小小的風波,因為明朝歷史上既無子嗣,又以世子身份去世的宗室只有唐憲王嫡長子、唐悼簡世子朱芝壐。朱芝壐在弟弟舞陽王朱芝址進封唐王之後,並沒有被追封為唐王。

丙辰,追封淮安懿世子見濂為淮安王。先是世子薨無嗣,其侄祐棨繼封淮王,請以世子入家廟奉祀。禮部議世子無王爵,宜建別室祀享。上命複議,因言孝宗時嘗追封周王之父周世子為王。今安懿因封而絕,侄襲其爵,宜如周王故事追封入廟。故有是命。—《明武宗實錄卷八》

明武宗畫像

這裡武宗所說的周王,是現任周王朱睦㰂。其父周世子朱安㶇在周惠王朱同鏕死後,沒有等到襲封便去世,因此朱睦㰂襲封后追封其為周王。這裡的朱安㶇和朱睦㰂是父子關係,而朱見濂和朱祐棨是伯侄關係,武宗拿來類比其實並不恰當。但皇帝發話,此事就此一錘定音。但讓朱祐棨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好心竟換來一場噩夢。

雖然死去的朱見濂被追封為淮王,但是朱祐棨在家廟祭祀之時稱其為王伯,稱其父清江端裕王朱見澱為王考。同時雖然活著的原世子妃王氏已經進封為淮王妃,但仍然居住在世子府,而朱祐棨之母、清江端裕王妃趙氏則入住淮王府永壽宮。

對此王府輔導官認為此舉“非宜”,從而在朝堂上引發一場大爭論。其實淮王府的輔導官本來並沒有別的意思,他只是認為朱祐棨這種行為屬於先上車再買票,不太妥當,朝廷只需要補一道追封朱見澱為淮王的詔書,這事就算解決了。

明朝王府

但是此時新任禮部尚書劉春跳出來橫槓一腳,他認為朱祐棨既然追封伯父為淮王,就要自認為伯父的兒子。這等於完全推翻了此前明朝一直奉行的繼統不繼嗣的原則。神奇的是,最終武宗竟然認可了劉春的主張。劉春,重慶巴縣人。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四川鄉試第一名解元,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會試榜眼。他有一個至交好友,是四川成都人楊廷和。楊廷和的兒子楊慎,是正德六年的狀元。劉春和楊慎,是四川在明朝時期僅有的兩位三甲成員。劉春在正德八年剛出任禮部尚書,楊廷和也剛升任內閣首輔不久。我們差不多可以認為,劉春的意思,也就是楊廷和的意思。

祐棨雖生於安王卒後,今既入繼親王,則實承安王后矣。皆朝廷之命,非無所承也。乃更欲追封其本生之父,則安王封諡之命將安委乎?徒欲顧其私親,而不知繼嗣之重,事體殊戾。況安王既追封入廟,為三世之穆。清江王又欲追封,則一代二穆,豈禮哉?—《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五》

此案的終審結果是朱祐棨當以伯父淮安王朱見濂為王考,其生父清江端裕王朱見澱祭祀事宜,由朱祐棨之弟朱祐揆主持,淮王本人不得參與。清江王妃趙氏退居清江王府,淮安王妃王氏遷居永壽宮。此後朱祐棨提出仿效楚府東安王例,由弟弟朱祐揆襲封清江王爵位,也被朝廷拒絕。

明初以來一直執行的“繼統不繼嗣”的政策,在楊廷和當政之後得到了改變。從這個角度看,明武宗駕崩之後,楊廷和逼著新皇帝朱厚熜認伯父明孝宗為爹,似乎符合他一貫的政治理念。但是筆者還是要指出,楊廷和等人日後的行為,是自己打臉。

高度相似的鄭王府爵位襲封

鄭康王朱祐枔,鄭悼僖世子朱見滋嫡長子,鄭簡王朱祁鍈之孫,鄭靖王朱瞻埈曾孫,明仁宗朱高熾玄孫。

朱祐枔去世時既無兄弟,又無子嗣,鄭王的爵位,由其堂弟東垣王朱祐檡襲封。朱祐檡之父是東垣端惠王朱見gàn(三點水加一個貢)嫡長子。鄭簡王有12個兒子,長子即世子朱見滋,次子早夭,第三子盟津王朱見濍因罪革爵,因此大宗絕嗣之後,鄭王爵位應由第四子東垣王一脈襲封。

如果我們把悼僖世子朱見滋比作明孝宗,鄭康王朱祐枔比作明武宗,東垣端惠王比作興獻王,東垣王朱祐檡比作明世宗朱厚熜,發現雙方的關係可以一一對應。那麼朱祐檡進封鄭王之後,有沒有去認悼僖世子朱見滋做王考呢?答案是沒有。而東垣端惠王雖然沒有被追封為鄭王,但朝廷也同意由朱祐檡的兒子朱厚炯襲封東垣王。

丁亥,鄭康王祐枔薨無子,從弟東垣王祐檡進封鄭王。至是請以庶長子厚炯襲東垣王,奉其父端惠王祀。下禮部議謂鄭王以旁支進封,既不得伸尊親之孝,宜令厚炯襲封東垣王。即其府第歲時廟享,以代將祀之誠。詔許之。—《明武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七》

明世宗畫像

結語:朱祐枔襲封鄭王之時,固然劉春還沒有上臺。但是他為生父東垣端惠王求名分的時候,卻發生在淮王府大禮議事件之後。已經當政的楊廷和和劉春雖然拒絕了鄭王的請求,卻也並沒有要求他再去認悼僖世子為王考。

如果楊廷和等人真的大公無私,那麼明世宗入繼大統之後,就應該參考鄭王府成例。朱厚熜不用認伯父孝宗為皇考,其生父興獻王也不可追尊為皇帝,興王爵位此後由朱厚熜之子繼承。即使他堅持要以淮王府成例參考,那也應該將武宗和無嗣絕後的淮安王朱見濂進行類比,在武宗的堂侄之中選一人過繼為皇子,然後再行繼位。

正如進士張璁對楊廷和等人發出的質疑:“是武宗無嗣,孝宗未嘗無嗣也”!也就是說你們這幫人口口聲聲不能讓孝宗絕嗣,可孝宗有武宗這個兒子,怎麼能稱作絕嗣?反而是真正絕嗣的武宗,倒被你們丟在一旁。興獻王只有朱厚熜一個兒子,你們卻要逼著他去認伯父為爹。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國亂世之梟雄:齊國名將匡章,一個漸被遺忘的曠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