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歷史上,那些身處亂世、心懷大志,以平定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家,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重視招攬人才和使用人才。

東漢末年,政治動亂,群雄並起。鬥來鬥去,最後剩下三家:魏、蜀、吳,史稱“三國”。曹操最會用人,所以曹操最強大。

曹操愛才、攬才、用才、護才的表現是很突出的。劉備曾被呂布打敗,無奈之下投奔曹操,曹操謀士程昱力勸曹操殺掉劉備,以絕後患。曹操知道程昱的建議是有充分道理的,但他說:“現在正是我們收攬英雄的時候,殺了他會造成我們容不得英雄的不好影響,失天下之心,不可。”為了給自己樹立一個愛護人才的形象,曹操有意放過了可以輕而易舉除掉潛在競爭對手劉備的機會。

為了收攬天下人才之心,曹操更是以大度能容的氣度,毫不計較屬下對自己的不忠行為。官渡決戰前夕,袁紹軍力大大勝過曹操。曹操手下的一些官員和將領,為給自己留條後路,暗地與袁紹書信聯絡。沒想到曹操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並繳獲了袁紹逃跑時沒有來得及帶走的來往書信。那些給袁紹寫過信的人,這時如坐鍼氈,惴惴不安,而曹操表現得若無其事,將這些書信當眾“皆焚之”,表示不予追究。

正是在廣攬賢才的思想指導下,曹操身邊逐漸積累起大批傑出人才,文的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陳群、司馬懿等,武的如張遼、徐晃、曹仁、夏侯淵、樂進、李典、徐褚、張郃等,這些文臣武將為曹魏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們再看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地道的“土包子”出身,而能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脫穎而出,最後統一天下坐上皇帝寶座的,除了劉邦,另一位就是朱元璋了。而朱元璋取得天下的法寶不是別的,仍然是招攬和重用優秀人才,大批英雄豪傑、賢人名士因而投到他的門下。他在同這些傑出人才初次見面時,往往都有一番不同尋常的談話。朱元璋通過談話,了解這些傑出人才是否名副其實,是否懷有平定天下的巧計奇謀;這些人才通過談話,觀察朱元璋有無平定天下的鴻鵠之志和信心決心。如果發現有共同目標,雙方便一拍即合,朱元璋當即重用他們,他們也欣然效命。

朱元璋進攻滁陽時,李善長前去拜見。朱元璋問他:戰爭什麼時候能結束?李善長說:“秦朝動亂時,漢高祖以平民起兵,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妄殺人,五年就成就了帝業……如果您能仿效他的做法,天下便不難平定。”朱元璋“稱善”,說他講得很好。李善長為朱元璋參謀軍機,考察推薦人才,制定法令政策。朱元璋外出征討時,李善長留守後方,調兵籌糧,做好後勤保障,被稱為蕭何式的人物。朱元璋稱帝后,論功行賞,李善長位列第一。

劉基,字伯溫,博通經史,無書不讀,尤其精通天文,當時人把他比作諸葛孔明。朱元璋攻下金華後,一再邀請劉基出山。劉基見到朱元璋,針對時務陳述了十八條計策。朱元璋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建造了禮賢館讓劉基等居住,寵愛備至。朱元璋向劉基詢問征戰之計,劉基提出了一條正確的戰略方針:先滅陳友諒,再平張士誠,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朱元璋在劉基等人的幫助下先消滅陳友諒,又消滅張士誠,最後北定中原,基本合乎劉基的策略。

打天下光有文人顯然不行,如果缺乏衝鋒陷陣、能征善戰的戰將,再好的方針和計策也會落空,因此必須文武並濟。在招攬並重用傑出戰將方面,朱元璋同樣表現得如飢似渴,他尤其器重徐達、常遇春等人。朱元璋稱帝前先稱過吳王。吳王元年(1367年),朱元璋宴請功臣,他對諸將講了一番話,再次闡明依靠優秀人才平定天下的理念和態度,說了三層意思:第一,“自古豪傑開創基業,非用賢能何以濟事”?我出身於平民百姓,全依賴各位將相之才與我共同打天下。第二,徐達、常遇春等人出生入死,戰功卓著,堪為“一代元勳”,我推心置腹地信任他們,他們竭心盡力地輔佐於我。大家要向他們學習。第三,陳友諒被我消滅後,除了首惡必辦之外,其他有才能的人不但不殺,我還誠心任用,其中心存疑慮的人與我交談之後,很快就肝膽相照,出入左右,不分新舊。

可見,不管文武新舊,只要是優秀人才,朱元璋都能做到倍加珍惜,大膽使用,用其所長。這也正是他在亂世中的取勝之道。(來源:共產黨員網 摘編自《中國古代用人思想》)

轉自:共產黨員網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李淵登基後,隋煬帝楊廣的後人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