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現在的德國和法國是歐洲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大國,他們在國際事務特別是歐洲事務中總的來說配合默契,關係融洽,尤其在受到共同威脅的時候,他們基本能夠協調一致共同對外。可是,眾所周知,德國和法國雖然本是兄弟,但卻在歐洲大陸爭鬥互歐了幾百年,是一對名副其實的老冤家。

要說清楚他們兩家的關係還從法蘭克帝國說起。法蘭克王國是繼羅馬帝國之後歐洲又一強國,國王是赫赫有名的查理曼大帝,德法兩國都認查理曼大帝是國父,事實上查理曼大帝也確是他們的國父。

查理曼大帝為防止三個兒子在他死後為家產而發生紛爭,就在他生前,就把帝國一分為三,分為東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分別分給三個兒子。東法蘭克帝國就是今天德國的前身,西法蘭克王國就是今天的法國,中法蘭克王國就是今天的義大利。

分家之後的三個兒子,後來的境遇各有不同,法國從法蘭克王國分裂之後,逐漸形成中央集權且不斷加強,始終在法蘭西地區以統一的國家形態活躍在歐洲舞臺上。而德國就沒那麼幸運了,一直是處於四分五裂的鬆散狀態,並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由很多公國組成的聯邦,幾百年一直看著身旁的強大法國眼色行事,受盡欺壓。

德國和法國爭奪的焦點,就是阿爾薩斯和洛林。他們之間爭奪這一地區好幾百年,甚至不惜付諸武力,兵戎相見。

阿爾薩斯是德國哈布斯堡家族的發源地,但大部分都被法國佔去,到17世紀初,法國又趁德國忙於三十年戰爭,搶走了整個阿爾薩斯地區。戰爭還使歐洲大陸的老大神聖羅馬帝國壽終正寢,法國則取而代之,成為了這個地區的老大。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德意志諸多邦國中的小邦國普魯士漸漸開始崛起,作為該地區老大的法國怎麼可能允許身邊出現強國呢?於是,拿破崙大軍開始東進,把四分五裂鬆散的德意志全部攻佔。

19世紀初,俾斯麥出任普魯士王國宰相,在德意志地區推行改革,發展經濟和軍事,普魯士漸漸取代奧地利成為德意志的老大。而這時的老對手法國,已經失去了拿破崙時代的光環,財政拮据,國力一年不如一年,同時,國內矛盾加劇,革命黨和保皇黨的戰爭不斷,政權的多次變更使其徹底喪失往日風采。

拿破崙三世上位後,面對內憂外患,特別是身旁的普魯士的崛起讓他十分不安,然而他也是個有雄心壯志的皇帝,他想學習其伯父拿破崙,重新稱霸歐洲。

於是,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終於打敗了一直騎在自己頭的歐洲傳統強國法國,並於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了極具羞辱性的加冕典禮,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正式登上德意志帝國皇位,德意志正式統一。這是德國有意在報復和諷刺法國和拿破崙三世,也標誌著德國從此徹底翻了身。

透過這場戰爭,德國得到了法國50億法郎的賠款,拿到了法國重要的鐵煤產區阿爾薩斯和洛林,這極大助力了德國工業發展,使德國一躍成為歐洲的強國,從而也改變了歐洲的地緣政治格局。

割地賠款的法國失去了歐洲霸主地位,這使法國一直對德國耿耿於懷,並尋機報復。為應對德國的崛起,法國先後與俄國和英國達成軍事同盟。德國也積極擴軍備戰防範法國。

一戰終使法德走向戰爭,但最後德國戰敗。法國抓住了這次機會報復德國,想方設法削弱德國,以重建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法國收回了在普法戰爭中割讓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獲得了德國鉅額賠款,限制了德國的軍事力量。法國還想奪佔德國的魯爾地區,在1920年至1923年間,三次出兵強佔魯爾地區,但因英美的干涉而未能得手。

一戰後德國對《凡爾賽條約》十分不滿,認為這是一個極其不平等的條約,德國人的反對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希特勒上臺後,利用這種情緒積極擴軍備戰,著力打破不平等條約的束縛,擴大德國的生存空間,稱霸歐洲大陸。

在德軍的閃電進擊下,法國不堪一擊,一個月零幾天就投降了,屈服於德國的維希傀儡政府成立,但是以戴高樂為首的“自由法國”一直在戰鬥。在盟國共同努力下,德國又敗了,法國又成為戰勝國身份積極參加對德國的懲罰。戰後,法國同蘇美英三國分割槽佔領了德國,並獲得德國鉅額戰爭賠款,德國軍事力量發展受到嚴格的限制。

二戰後,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歐洲傳統強國主宰世界的時代已經過去,美蘇冷戰開始,北約、華約相繼建立,美蘇在世界的影響力如日中天,在這樣的背景下,德法不僅和平相處,還在為整個歐洲走向統合,提高國際影響力而共同努力,為此兩國開始合作,保持著密切關係至今。

那麼,本是兄弟互歐了幾百年的德法何以又能走到一起呢?

一是共同利益的驅動。在美蘇冷戰爭霸背景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德法需要合作。德法清楚地看到,歐洲是美蘇對抗的重點地區和前沿陣地,如果歐洲各國在美蘇的夾縫中單打獨鬥自身利益難以維護。這就要求德法作為歐洲大陸大國必須走聯合之路,才能夠在美蘇冷戰爭霸中自保,才能保證自身安全和獨立自主地位。

1950年5,法國提出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這樣就使兩國長期爭奪的煤鋼資源得以共享,在兩國共管下,多年的邊境地區的煤鋼資源糾紛徹底化解。1951年4月,法國與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進而又把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捆綁一起,形成後來的歐洲共同體。1991年,在德法的倡議下,以歐共體為基礎建立了歐盟。

二是兩國領導的推動。德法領導人積極互動,最終兩國和解。1951年,時任西德總理兼外交部長阿登納首先訪問巴黎,並稱:“我有意選定法國首都作為我第一次正式訪問的地方,是想借此證明,我把德法關係看成是解決任何歐洲問題的關鍵。”德國領導人用行動證明了德國對法國的重視和化解百年來同法國的恩怨的至關重要。

而法國戴高樂就任總統後,一直致力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但是他明白法國要在歐洲發揮更大的作用,沒有德國的支援是行不通的。於是加快了同德國的和解程序。兩國終於在1963年1月,共同簽訂了《德法友好合作條約》,標誌著法德關係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三是誠懇反省的感動。二戰後德國政府深刻反省自己的戰爭行為,對受害國家和人員的積極賠償、誠懇道歉,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和諒解。正是由於德國這種積極認罪和誠懇反省的態度,使法國捐棄前嫌,放下成見,並視德國為信任的合作伙伴。德國的誠意,徹底消除了法國人和歐洲人心中疑慮。

由此可見,利益讓兩兄弟紛爭幾百年,利益又使兩兄弟走向聯合合作。現在英國已經脫歐而去,而德法兩國卻透過建立聯合議會來加強溝通聯絡,如此兩國能夠就共同問題進行廣泛而充分的磋商,以促使兩國關係深層次發展。相信在兩國的攜手下,歐盟一體化程序一定會向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全面一體化發展。或許這正是他們體現自己力量,共同有所作為的地方。因為這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日軍中竟然有10萬韓國人,他們恨日又欺華,究竟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