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家還記得中學歷史課本里的鹽鐵會議麼——西漢財政大臣桑弘羊,與以儒家學者組成的文學賢良,在朝廷上進行一場治國方略的爭辯。

我們先來了解下雙方的背景。

01

桑弘羊是個少年天才,他出生在洛陽,父親是個商人。

桑弘羊13歲的時候,就因為心算能力很強,被選拔進入官員候補隊伍,可以理解成,13歲就已經進入了公務員隊伍。

之後他一步步升遷,成了大司農。

大司農就是主管國家財政事務的,和今天的財政部長相似。

漢武帝時期,桑弘羊主持過很多次財政改革,給漢武帝對外軍事行動和對內國家治理,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支援,立下了大功勞。

所以,漢武帝遠征匈奴的功績,桑弘羊的作用堪比衛青、霍去病。

對於這樣的一位人才,漢武帝當然非常信任。

臨死之前,把太子託付給他,加封桑弘羊為御史大夫,成了託孤大臣之一。

02

論戰的另一方,是文學賢良。

“文學”、“賢良”其實是兩個詞,簡單來說,就是漢代選官的兩種途徑。

鹽鐵會議上的“文學”,就是從函谷關以東各郡國的儒家知識分子裡選出來的。

“賢良”就是首都長安附近的儒家學者。

03

這場論戰是鹽鐵會議,辯論的主要內容,除了要不要廢除鹽鐵專賣,還有其他財政問題,甚至還上升到治國方略。

這些辯論的內容,都被一位叫桓寬的學者,寫進了《鹽鐵論》這本書裡。

辯論的一方是當朝大官另一方是儒家知識分子。

這一場大辯論,其實顯示出桑弘羊這個人的宰相風度。

桑弘羊完全可以說一句:“這是現實需要”,就把文學賢良們打發了。

相反,他是堅持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

《鹽鐵論》這本書裡,桑弘羊引用了《論語》18次、《孟子 》5次、《詩經 》8次、《春秋公羊傳》7次、《管子》6次。

桑弘羊可以說是博古通今,而且還能理性看待現實。

還有更難得的,在辯論很激烈的時候,哪怕被當面指責貪利忘義的時候,桑弘羊作為大權在握的官員,也沒有翻臉,表現得很有風度。

04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雙方的觀點吧。

桑弘羊的思想,就四個字:積極治理。

大家應該還記得西漢初期的文景之治,那就是無為而治,國家啥都不管。

但桑弘羊不一樣,他覺得透過國家的積極治理,社會和經濟就能達到理想的狀況。

對內,桑弘羊認為必須積極利用刑罰的力量,就像耕田時必須除掉有害的草,才能種好莊稼,維護社會秩序時,只有讓壞人受罰,才能讓好人高興。

對外,國家要取得安全,必須要有強大的武力和充足的防備,敵人不會因為你有德就服你,但會因為怕你而服你。

桑弘羊說的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要花錢的,那錢從哪兒來呢?

桑弘羊的辦法,還是積極治理,就是積極開發財源。

他說,富國並不是只有農耕一條路,工商業也是致富的辦法。

桑弘羊說,工商業能有效地集中大量資源,有利於開展市場分工,互通有無。

這樣的話,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經濟自然也就發展了,財富當然也就增加了。

這可是兩千多年前一位古人說的話啊,這思想擱在現在,都不過期。

在我們影響中,中國古代都是重農抑商,其實古人很早就知道工商業能致富的道理。

桑弘羊的觀點,也是姜太公、管仲等這些更早的學者的思想繼承。

這樣對發展工商業的觀點又啟發了宋代王安石的變法。

所以靠工商業實現國家富強,這樣的觀點,其實一直潛藏在中華帝國治理的傳統中。

只不過相比農業,工商業不穩定性太高所以統治者不到山窮水盡,是不會把這一法寶拿出來的,畢竟,穩定壓倒一切嘛。

05

工商業發展了,國家就可以透過收稅來增加財政收入。

古時候的商品,大致其實就兩類。

一類是普通商品,比如衣服、物品、器具等等,它們的特點是價格漲跌對需求影響很大。

另一類是特殊商品,價格漲跌對需求影響不大,比如鹽、鐵、酒、茶葉。

桑弘羊覺得,不管是普通商品還是特殊商品,都應該交給國營商業機構來壟斷經營。

但是呢,國營商業機構效率太低,普通商品也增加不了多少財政收入,所以,就不壟斷普通商品了,只壟斷鹽鐵這樣的特殊商品。

為什麼壟斷鹽鐵這樣的商品就能增加財政收入呢?

原因很簡單,比如說鹽,只要價格上漲不是太過分,你還能吃得起,你消費的總量就不會減少太多。

國家壟斷經營,就可以在自願買賣這種形式的掩蓋下,透過提高鹽價來增加財政收入。

桑弘羊的說法是“有益於國,無害於人”。

當然,從現代的角度看,國營壟斷,會破壞市場經濟,最後反而阻礙社會經濟發展。

但桑弘羊考慮的不只是財政收入,還有更深的國家治理層面的考慮。

鹽和鐵的經營,如果不在國家手裡,在私人手裡,會怎樣呢?

那肯定是造就一批富可敵國的豪強,誰能保證這些人不會壓迫老百姓,甚至是威脅國家統治呢?

所以,桑弘羊的考慮,除了財政收入,還有抑制豪強勢力、維護國家穩定這些方面。

06

怎麼樣,是不是有點顛覆了大家對於中國古代官員的看法。

桑弘羊有理論、有實踐、格局大,比起那些只會寫詩詞、寫文章憂國憂民的才子們,是不是更性感。

理性、博學,對國家積極職能的效果充滿信心,對工商業活動創造財富的作用認識深刻,還高度重視用財政手段來防範社會勢力的失衡,你說桑弘羊是從現代穿越回去,都有人信。

桑弘羊的觀點那麼好,那麼和他論戰的儒家學者們,是不是就很迂腐呢?

我們來看看文學賢良的觀點。

07

桑弘羊的主張是積極,那文學賢良站在他的對立面,當然就是主張消極了。

消極就能治理好國家嗎?

桑弘羊對內對外都要積極,可積極就得花錢。

文學賢良們不同意,財政支出那麼大,你不就得從民眾身上繼續撈錢嗎?民眾怎麼受得了?

就應該用最節約的支出方案,成本最低地治理國家。

君主呢,就應該“垂拱而治”,啥都不管,天下就太平了。

要節約,要無為,那對內對外就得消極。

對外,那就不能打仗了,不能靠武力征服,得靠道德感化,靠和平手段處理問題。

咋一看,文學賢良好像有點不通實務,只會唱高調,搞理想主義這一套。

但事實並非如此,文學賢良對外也是主張擴張,但要降低擴張的成本。

比如,可以用文化滲透的方式,這樣既不用花那麼多錢,還不會太乾擾老百姓的生活。

文學賢良們提出了帝國擴張的自然邊界問題。

意思就是說帝國擴張到一定程度,為擴張付出的邊際成本就會比邊際收益要高,帝國擴張是有一個自然的邊界的,不是想擴多大就擴多大的,如果成本太高了,繼續擴張就不合算了。

你看哈,文學賢良不是書呆子,這套想法,是經過冷冰冰的功利計算的——用最低的成本擴張,等擴張成本大於收益時,就停止擴張。

對內,桑弘羊要用刑罰的力量。

文學賢良一聽,又要花錢,刑罰的實施要官員執行,養那麼多人,咋成。

國家最主要的職能,是讓人們有品德,講仁義。

那執政者就不能用刑罰,而是該以身作則。

文學賢良說了這麼一句話:“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

大家都講道德了,社會運轉成本是不是就很低了。

08

對於鹽鐵國家壟斷這事,文學賢良又是什麼觀點呢?

文學賢良們當然就是強烈建議廢除國家壟斷,交給民間自由開發。

桑弘羊說鹽鐵專賣是,“有益於國,無害於人。”

文學賢良說不對,鹽鐵專賣肯定會影響老百姓的生活

比如說鐵器,你統一管理了,標準化了,官營的鐵器行就賣一種規格的農具。

可是老百姓的土地情況都不一樣啊,硬的軟的,乾的溼的,一種農具肯定不夠使,你這不是耽誤事兒嗎?

再說了,“利不從天來,不從地出”,你從鹽鐵專賣裡賺到錢,那肯定是從民間來的。

鹽鐵專賣,那就是剝奪民眾的財富。

文學賢良認為,這不是“無害於人”,對老百姓是有傷害的。

文學賢良們還認為,鹽鐵專賣,其實超出了國家管理能力。

那時候的官吏怎麼可能有能力去真正地經營鹽鐵業,他們只會簡單地抬高鹽鐵的價格。

也就是說,官吏們會用壟斷的力量,從鹽鐵業中獲得暴利。

鹽鐵的價格就會變得非常貴,最終,老百姓就消費不起了。

桑弘羊不是還說,鹽鐵國家壟斷經營,還能防止社會勢力失衡嗎?

這一點文學賢良也不同意。

普通商戶怎麼可能破壞國家穩定?要破壞,也是你們這些權貴。

從鹽鐵業獲得的暴利,都進了權貴們的口袋,你們的勢力越滾越大,不只是傷害國家利益,甚至可能顛覆國家。

09

桑弘羊推崇工商業,文學賢良則堅持重農抑商。

文學賢良是這樣想法,國家要是真的像桑弘羊主張的那樣重視工商業的話,首先就會逐利之徒當道,緊接著,社會風氣就敗壞了呀。

最終,國家的道德基礎就喪失了。

那財政收入靠什麼呢?農業。

農業才是國富的根源啊,依靠重農,國家才會有持續的財源。

只有堅決地重農抑商,才能國富民安。

我們理性去看待文學賢良這群人的觀點,大家會發現,他們可不像我們印象中的那種儒家知識分子,不通實務,理想主義,只會唱高調。

相反,他們對現實狀況瞭解得很,對帝國制度也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所以他們的言論主張,還真不是純粹的空談。

10

好了,鹽鐵會議兩方的觀點都闡述完了,你覺得哪方能贏呢?

或者你認為哪方應該贏呢?

歷史的答案是,開完這次會議,文學賢良們的主張稍稍佔了上風,影響了後世帝國的治國原則。

比如財政支出規模要小,要履行消極的職能,國家以農業為主等等。

但是呢,桑弘羊的主張也被帝國採用了,鹽鐵等特殊商品被帝國牢牢掌握在手中。

剩下的那些觀點呢?比如,桑弘羊主張的財政支出規模要大,應該重視工商業,還有文學賢良主張的把鹽鐵交給民間經營,等等這些觀點,就消失了嗎?

換句話說,主導帝國兩千多年治國方略的正統原則,多數是文學賢良這樣的儒家知識分子奠定的,但也有桑弘羊的貢獻。

而這樣的治國方略的原則,直到晚清,才被打破。

我們一起漲知識。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資治通鑑:齊國美男,為相典範,葬送齊國好局,做了什麼齷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