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不世出的英主,其政績流傳千古。他是在歷史上和秦始皇、漢武帝等具有開創性貢獻的君王相齊名的皇帝,其本人也成為了後世歷代帝王所效法的典範。

唐太宗即位後,考慮到大隋的興亡帶來的教訓,便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告誡自己及臣下們。他推崇孟子的“民本”思想,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為此十分留心吏治,在治理國家中從諫如流,唯才是舉。更難得的是唐太宗在人才選拔上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大臣之中,魏徵不僅當過道士,還是舊太子李建成的家臣,曾向李建成議請謀殺太宗;降將尉遲恭在貧賤時期做過鐵匠,但都不影響他們受到重用。太宗還鼓勵臣下勇於直諫,魏徵諫事二百多件,有時甚至當眾批評太宗,太宗對此均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不已,感嘆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太宗在經濟上注重發展農業生產,在全國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力求達到“去奢省費,輕徭薄賦”的效果,使人民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大力獎勵學術,曾經大規模地組織文士修訂經文和史籍;在長安設立國子監作為教育機構,鼓勵四方子弟到來留學。太宗又還屢次開展對外戰爭,平東突厥、定薛延陀、徵高句麗,聯姻吐蕃、高昌,使大唐帝國威名遠播。太宗還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東方世界實際上的國際盟主。

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627~649年),在君臣的不懈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治世:社會秩序空前安定,國界空前開放,貪汙現象極少,商業高度發達,史稱“貞觀之治”。

成語“房謀杜斷”是怎麼來的?

唐朝初年,唐太宗加大任用能人的力度,善於聽從大臣們的意見。有一次他與房玄齡商量事情,房玄齡感慨地說:“非如晦莫能籌之。”等到杜如晦來到時,立即針對房玄齡的計謀做出決斷。他們兩人合作十分融洽,人稱“房謀杜斷”。

房玄齡,唐代名相。名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自幼就博覽經史,18歲時在本州考中進士,先後任羽騎尉、隰城尉等職務。隋末時期李淵率兵入關,玄齡在渭北投李世民,多次跟隨秦王出征,出謀劃策。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的時候,他卻盡力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列功臣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時任命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升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徵高句麗時,他負責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杜如晦(585~630年),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其祖上為北周、隋顯官。唐武德元年(618年)杜如晦被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屬官。如晦從此經常參與征伐和機要、軍國之事的討論,剖斷如流。後來升遷為陝東道大行臺司勳郎中,並以本官進入文學館,為十八學士之首。四年,李世民成立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當時李氏弟兄間皇位繼承的爭奪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圖去除李世民的羽翼,便在唐高祖李淵前詆譭世民的幕僚們,杜如晦和房玄齡遭到了斥逐。九年,杜如晦以謀劃玄武門之變為功擢拜為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後杜如晦升遷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二年(628),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三年,任尚書右僕射,仍領選事。四年三月卒。

房、杜為相時正值大唐建國不久。二人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制度時稱“如晦長於斷,玄齡善於謀”,兩人同心輔佐太宗治世,後世論及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南宋皇帝趙構不想收復失地的原因:他只想生活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