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王陽明是誰呢?

相信很多了解的朋友也都知道,但可能還有一部分朋友不太清楚,我就簡單介紹一下。

王陽明在歷史上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和正義的人物,我們的毛澤東主席曾評價他說的“兩個半完人之一”。

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剩下半個就是曾國藩,當然這個說法是為了打壓曾國藩的,由此可見王陽明是多厲害的吧。

他是公認的明代第一人,當年明月盛讚王陽明:“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

而且他是近500年來中國最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連錢穆先生都把王陽明的《傳習錄》歸為七本“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這是他在古代的影響力,再談談近代的。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政治家,連張居正、曾國藩、胡林翼、毛澤東、蔣介石等人都視他為榜樣。

曾國藩學他的兵法打仗,蔣介石更堪稱他的最鐵的粉絲,曾言:“陽明心學是我終生的精神食糧。”

並將臺灣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修建別墅,作為自己常去的官邸之一,而且還給自己取名的“蔣中正”,其中正之意也來自與王陽明的學說。

後來他的思想更是牆裡開花牆外香,可以說是王學推動了日本近代崛起,日本的明治維新的諸位豪傑異士,皆由王學為其先導。

在日俄海戰大捷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在隨身攜帶的一顆印章上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王學在日本則是顯學。

下面就開始正式的內容。

王陽明自幼聰慧過人,精力超常,異常好學,在他篤定於儒學之前,先後學了五樣東西,即所謂的“陽明五溺”說。

先是遊俠,他想做個大俠,經常練武耍劍,但後來想著當俠客闖蕩江湖,沒什麼出息。

後來就學騎射,騎馬射箭,學兵法,當孩子王,指揮小朋友排兵佈陣,這為他後來的百戰百勝打下了基礎。

稍後又沉迷於辭章之學,學李白杜甫蘇東坡作詩寫詞。

隨之就開始學神仙之術,後來又學佛教,參禪悟道。

34歲的時候,王陽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

當時,明朝最昏庸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歷史上數得著的壞太監劉瑾專權營私,禍亂朝綱。

那些正直不阿的大臣都被其排擠致仕,給事中戴銑因為勸諫皇帝殺劉瑾而被打入大牢。

王陽明也因為其上疏求情而觸怒劉瑾,被打入大牢後杖責四十,打得王陽明一度昏死過去,後又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

說到龍場,估計大家會很興奮,以為“龍場悟道”馬上就要到了,而王陽明差點就死在去龍場的路上。

壞太監劉瑾派出了兩個大內殺手。

這兩個殺手在路上挾持了王陽明,準備要殺他,這時,來了兩位仰慕王陽明的鄉鄰,跟那兩殺手說,王主事是當今的大賢士,不要殺他,就是殺他,也給他留個全屍,讓他投河自盡吧,你們的罪孽也小點,還給他們買了酒菜吃喝。

喝完酒後這兩殺手就帶著王陽明就河裡走,王陽明乘機快速走向河邊,乘著天色昏暗,殺手醉眼惺忪,扔了一塊大石頭到河裡,脫掉鞋子扔在河邊,佈置了一個投河現場就溜走了。

為了防止追殺,後來就搭了一艘小船,突遇暴風,竟然漂流至福建。

終於,王陽到了他該去、且屬於他的貴州龍場。

王陽明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就是一個縣裡的招待所所長。

而龍場那會就是一當地土著山民居住的一個小村落,自古以來就是蠻夷之地,自明代開始才設定有行政區劃。

說的話都聽不懂,“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就是能夠聽懂交流的人,都是些中原地帶亡命之徒逃亡到那裡的。

沒辦法,王陽明就和那幫亡命之徒、當地的土人們生活在一起。

剛開始,土人們還想把王陽明給殺了,後來這些人就夢到神仙的告誡,很快就同王陽明相處甚好。

王陽明在這個地方找到了桃花源的感覺,蓋了小茅草屋,教土人們學些基本的文化常識。

在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他總會覺得死亡的威脅會來臨,他知道劉瑾不會放過他。王陽明發現自己還有怕死的心,就非常困惑,他就想自己為什麼還怕死。

於是,在屋後弄了一個石墩子,每天在石墩子上打坐參悟。

有一天夜裡,他突然就手舞足蹈跳起來了,特別高興,他頓悟了,說了一句特別重要的話:“聖人處此,更有何道”,也就是每個人心中自住著一個聖人,何必從外面去苦苦尋道呢。

這句話就代表龍場悟道精神。

因為與佛祖頓悟之相似,古代的很多人批評王陽明就說,他那根本不是新創的,他說的就是佛性。

要知道宋明理學年間,說誰是佛法是罵人,因為他們排斥佛發。

王陽明說我不是佛學,我說的是良知,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這就是王陽明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之後,他開始做龍場教化,開始正式收徒上課,四方的人聽說此地出了一個大儒,紛紛湧來聽他講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問。

龍場頓悟後,王陽明建立了龍岡書院,1508年,貴州巡撫王懷來還特地跑來見王陽明,這時雖然劉瑾猶在,他已經被任命為廬陵知縣,可見他的上層關係還是不錯的。

1510年劉瑾被殺,他就入京見皇帝,開始擔任各種官職,在京師辦學,每天結交朋友給人講課。

王陽明的學生跟孔子的學生不一樣,孔子的學生三教九流,啥人都有;而王陽明的學生則基本上都是當官的,而且很多官當的比他大,省部級的高官一大堆。

這個時候王陽明提出許多的有名的言論,比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到現在也廣為引用。

他還提出在世上磨鍊這樣的理念,古代儒生學習,一天到晚埋首書本,與社會脫節,而王陽明認為說什麼叫知行合一,如果你知道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叫真知。

如果你真的知道了,你就一定能做到。那麼怎麼代表你真的知道了,就是你真的做到了。這才叫知行合一。

王陽明已經57歲的時候身體一直被肺疾所擾,從三十多歲就開始咳嗽咳血。他從三十多歲他就開始寫奏摺要求歸鄉。

從三十多歲一直寫到五十多歲,幾乎年年給皇帝寫奏摺說你讓我回家吧,但朝中大臣知道他是國家棟梁,打仗全靠他,所以一直挽留不放。

直到最後病重時,皇帝也沒有恩准他返鄉,萬不得已,自己輕舟返鄉。

從南寧回來路過廣州,在廣州休息了一下,從廣州上船,走到了江西境內,王陽明就不行了,他的身體已經徹底被掏空了。

他身邊有一個學生叫周積,是江西南安府地方官。當船行到青龍鋪,大概早上八點左右王陽明去世。

逝世之前,周積問他:“說先生有什麼交代的沒有?”王陽明留下了這句千古名句:“此心光明,夫復何言”或者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然後就在這個舟上離世了……

王陽明去世後,針對他的爭論特別的多,差不多過了五六十年,王陽明才被從祀於孔廟,接受人們的祭奠。

王陽明的這一生永遠都在幹一些和周圍的人不一樣的事,他敢於創新敢於去挑戰,提出了創造性的心學,心學核心概念是致良知,這是王陽明在40多歲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個概念。

致良知你要從禪宗的角度講就是你心中的那個主人翁何在,禪宗讓你尋找內心的主人翁。

從心學來看就是讓你尋找你是不是憑著自己心中的那點良知做事,或者用我們讀書會的人都能理解的話來講就是你做事的時候有沒有正念,你講書的時候都在講書,這樣就能夠把書講好。

所以王陽明在打仗的時候就是打仗,講課的時候就是講課。

-END-

文 l 方木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姜子牙也當過間諜?為何他下山先去的紂王領地而不是去找周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