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5世紀,土耳其為什麼能夠向西發展?為什麼能夠變成一個海上大國?這並非因為他們英勇過人,而是因為基督世界內部的不團結。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天主教和希臘正教之間的爭鬥使合作變得愈來愈艱難。

而到16世紀中葉,宗教改革又使西方基督世界分裂成為兩個激烈對立的陣營。在這種權力分裂之外,民族主義的迅速成長,新世界財富大量流入,都足以使它們分外重視其自身的商業繁榮,而對歐洲整體的安全漠不關心。而這些國家的"自利主義"的代表就是威尼斯和西班牙。威尼斯為了保全其貿易,在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後,就立即與土耳其人簽訂了條約。威尼斯只看重商業利益,所以才會如此短視,這個國家看不到他們最富饒的地方,終究還是會與土耳其的膨脹慾望相沖突。而憑他們單獨的力量,怎麼能夠保全自己?西班牙呢,1560年傑爾巴被土耳其打敗,三年後,土耳其又企圖攻佔阿南,又過了三年,馬耳他也被土耳其打了一通,所以,不僅西西里和拿波利,西班牙本土都面臨直接入侵的危險。

1571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找藉口準備攻打威尼斯。威尼斯該如何應對?憑一己之力,威尼斯絕對不是土耳其的對手,那麼,如果歐洲的基督教國家聯合起來呢?是否可以打敗土耳其,消除土耳其對地中海海域甚至整個歐洲的威脅?但是,他們又如何打敗教派的藩籬呢?

一、威尼斯兵工廠的爆炸

1566年,塞裡姆二世繼承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王位後,開始打起了威尼斯的塞普勒斯島的主意。但追根溯源,我們會發現,這個想法是他的臣下納西提出來的。塞裡姆二世被納西說動了心,而他的海軍主將皮亞里和陸軍主將穆斯塔法也都贊成這個計劃。

但是,有政治遠見的大宰相索克裡卻持反對意見。索克裡認為,威尼斯沒有什麼威脅,而最應該提防的敵人是西班牙。進一步說,他又認為此時攻擊西班牙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因為菲利普二世正為國內和日德蘭的叛亂所牽制,而且在歐洲沒有一個同盟國。此外,法國是與蘇丹國友善的。波蘭正在與俄羅斯交戰,義大利則忙於內爭。至於英國,在一個土西戰爭中也是得多於失的。所以索克裡反對這個冒險,主張應與威尼斯締結同盟,支援西班牙境內的叛亂,乘機攻擊西班牙。

歷史就是這麼讓人意想不到,假使不是威尼斯突然遭到了一次意外的火災,假使土耳其的間諜帶來的是確切的訊息,那麼,索克裡的意見就會被採納,那麼他們進攻的矛頭就會指向西班牙,而不是威尼斯,歷史也將被改寫。

1569年9月13日,威尼斯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兵工廠突然爆炸,引起了大火,其損失是相當的可觀。當這個情報透過間諜傳到了君士坦丁堡,被誇大很多,說是威尼斯的全部艦隊都已化為灰燼,所以塞普勒斯島已經不可能獲得增援。實際上,威尼斯只損失了四艘船。根據這個不確切的情報,塞裡姆二世就決定向威尼斯討要塞普勒斯島,主戰派遂獲得了話語權。

於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於1570年4月要求威尼斯割讓塞普勒斯島。土耳其人首先派了一個使臣去威尼斯,要求他們交出塞普勒斯島,其理由是塞普勒斯島本是耶路撒冷王國的領土,所以應該歸還給土耳其。雖然在該島上只有極少數的守軍,可是威尼斯政府拒絕了土耳其帝國的訛詐,但卻也深知此舉將招引戰禍。因此,他們立即向所有基督國家提出求救。不過,威尼斯是一個共和國,又是老牌海上強國,歷史上得罪了不少西方國王和國家。尤其是它過去又曾與土耳其人有過同盟的關係,所以更難獲得他國的同情。因此,當威尼斯人求救時,很多國家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拒絕了他們。

就在威尼斯全國上下心急如焚的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

二、庇護五世和唐胡安

這個人就是教皇庇護五世。庇護五世聽取威尼斯的呼聲,他認為這可以使他的希望成為事實——使他自己變成一個海岸同盟的領袖,以此來對異教徒發動一次新的十字軍戰爭。他自己出資購置了12艘戰船來作為一個艦隊的核心,併力勸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參加。菲利普二世最初感到很勉強,最後才命令他的西西里和拿波利總督補給威尼斯的艦隊,而且也命令他自己的西西里艦隊參加教皇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庇護五世的成功又邁了一步。

這個時候,塞裡姆二世在羅德斯島集中了一個巨大的艦隊,共有150艘戰船和50艘運輸船,由皮亞里和穆斯塔法指揮,已經於1570年7月22日在塞普勒斯島的利瑪索爾登陸,並圍攻了尼科西亞。9月9日,尼科西亞被攻陷,守兵被屠殺乾淨。然後,又圍攻法瑪古斯塔城,那裡有七千名威尼斯守兵。法瑪古斯塔城總督布拉加迪諾和軍事指揮官巴格利昂都具有極堅強的抵抗決心,擊敗了敵人的每一次攻擊。所以一直到冬季,奧斯曼土耳其依然沒有攻下這個城鎮,只好撤退回國過冬。圍城階段,一支擁有200多艘戰船的基督教聯合艦隊就集中在克里特島一帶,卻因為內部意見不一致,沒有起到任何援助的作用,只能遠遠地觀望。

庇護五世具有領袖風範和戰略思維,他認為這場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世界的全面戰爭已無法逃避,如果基督教國家能在戰爭中獲勝,不僅可以拯救威尼斯,還能重新獲得地中海的控制權,在政治地理版圖上切斷奧斯曼帝國中樞與其非洲統治區的聯絡,從而有效剪除土耳其再向西歐擴張的實力和勇氣。而要達到這種戰略效果,當務之急是促使基督教國家形成一種發自內心、排除私利的同盟關係,將有限的軍事力量整合成強大的對抗性資源。

為此,庇護五世從1570年7月起多次召集會議,起草基督教同盟的憲章。尼科西亞的陷落和法瑪古斯塔的頑強,讓基督教世界的危機意識、同盟精神和作戰勇氣空前統一∶如果法瑪古斯塔也陷落了,威尼斯人就會投降,必將引起連鎖性災難反應。於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決心支援這個同盟,並堅持任命其弟唐胡安為同盟軍統帥,而由教皇的海軍將領科倫納為副帥。唐胡安是已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在得到同父異母兄弟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承認前,他一直隱姓埋名。

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當時的唐胡安總司令只有26歲,但英勇熱忱,充滿犧牲精神。對於成分複雜的聯軍,總司令若能使各方暫時忘卻一己

私利,全力為共同目標奮勇前進,實則已是很大的成就。

當然,唐胡安的成就是建立在庇護五世的大統一觀點之上的,庇護五世的視野寬闊,眼光長遠,當整個基督教世界遭到威脅,他不再單純地站在西班牙或威尼斯的立場片面地看問題,而是站在所有同盟國的共同利益高度協調組建同盟。為避免歷史糾葛的干擾,神聖同盟採用了條約形式來規定同盟者的權利和義務,給同盟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不妨看一看其中幾條重要的條款∶

1.各方確定同盟為永久性的,不僅是為了對付土耳其人,而且也同時以阿爾及爾、突尼西亞和提波利為物件。

2.同盟的軍力定為槳帆戰艦200艘,其他戰艦100艘,步兵五萬人,輕騎兵4500人和大量的火炮。三個月間均應準備就緒,以便開往地中海濱海地區,或作其他的遠征。

3.當受到土耳其攻擊時,各盟國有協防的義務。戰費的一半由西班牙擔負,其餘一半的三分之二由威尼斯擔負,另外三分之一則由教皇擔負。

4.三國的總司令都有其獨立的發言權,但對於已經決定的計劃,其執行則由統帥負責。

5.一切所征服的領土均應按照事先約定的方法瓜分。同盟國間若發生了爭執,由教皇任仲裁人,在未經全體同意之前,任何國家都不得與土耳其締結休戰、和平和同盟性的條約。

這個條約也是後來許多條約的始祖,由此開創了一種透過契約管理強化同盟關係和執行效率的科學模式。透過分析可以得出,條約在技術資料和時間上都有明確的指標,讓同盟國的執行效率可以量化,每一個階段性的成果都可以及時顯現出來,能增強同盟國的團隊意識。這實在可以視為軍事民主集中制度的一種典範,即戰前

多議多論,暴露並解決戰略戰術思想上的分歧;而在戰役實施階段,卻能確保戰場指揮權的高度統一,避免力量分散甚至彼此掣肘;而且開戰前就設計了戰果的分配,是一種巧妙的激勵制度,再與無單獨媾和許可權配套,就把同盟國的利益完全捆綁在了一起。契約使同盟軍在立場上高度統一,在戰場上同仇敵愾。

三、神聖同盟的神聖之戰

由於在很多細節問題上各方談不攏,所以基督教國家的聯盟會議反覆再三地進行,灰心的威尼斯人似乎看不到希望了,甚至一度派使臣前往君士坦丁堡媾和。此時土耳其人卻過分狂傲,堅決要求無條件投降。而這一段時間,神聖同盟終於宣佈成立了。

儘管總的路線規劃好了,同盟終於成立,但唐胡安總司令仍面臨許多困難。於是他採取快刀斬亂麻的手段,將部隊拆散重編,把各國人員編在一起。這樣一來,各國將領的權威被削弱,不能再單獨撤退,而總司令的決斷力將不再受到限制。

在對戰前的情報充分分析後,唐胡安當機立斷,決定迎頭直上。

神聖同盟軍共集結了272艘戰船,28000名精銳戰士,其中大多是義大利和西班牙的老兵,另外還有大約2000名德意志人。其中一艘戰艦上有一位年輕的軍官,他就是日後西班牙最偉大的作家,寫出了《堂·吉訶德》的塞萬提斯。

神聖同盟軍艦隊左翼是阿戈斯蒂諾·巴爾巴里戈指揮的53艘戰艦,中央是唐胡安親自指揮的62艘戰艦,右翼是熱那亞海軍將領喬瓦尼·安德烈亞·多里亞指揮的50艘戰艦。唐胡安在最大的西班牙戰艦"皇家"號上升起了他的旗幟。"皇家"號上有300名划槳手,400名西班牙長矛手和火繩槍兵。儘管16世紀的槳帆戰艦已經在船頭和船尾安置了火炮,但那時海軍的主要戰術還是撞擊和

接舷格鬥。三桅重灌戰艦的甲板上和船舷也載有各種口徑的火炮,儘管航速慢,但可在相當遠的射程內予敵以沉重打擊。

1571年9月15日,艦隊浩浩蕩蕩地離開墨西拿,駛向科林斯灣。據神聖同盟軍的可靠情報,土耳其艦隊最近一次是出現在這裡。

土耳其人也非常謹慎,派人暗中監視著基督教艦隊。有一個叫卡拉·胡賈的海盜,就是土耳其人,他悄悄溜進墨西拿港,偵察到了基督教艦隊的兵力。

土耳其發現,兩軍的兵力還是大致相當的——土耳其艦隊有274艘戰艦,士兵25000名,其中大多是臨時徵召的非職業軍人,裝備的弓箭多於火器,只有少數精銳的蘇丹禁衛軍。

10月7日,在接近科林斯灣的入口,唐胡安的瞭望哨報告"發現敵艦"。各船上的划槳手被武裝起來,以增加戰鬥兵的人數。土耳其人卻不能冒這個險,他們的槳手都是被抓來的壯丁和奴隸,一

旦有可能就會倒戈一擊。

中午的時候,神聖同盟軍的三桅重灌戰艦開啟了戰幕,利用舷側炮火轟擊逼近的土耳其分遣艦隊,直接命中了敵旗艦。然而土耳其人卻無視這些漂浮的炮臺,繞過去攻打敵人。左翼威尼斯艦隊遭到穆哈默德·西羅科的埃及戰艦撞角和抓鉤的攻擊。巴爾巴里戈在戰鬥中除去面甲,被一箭射中面頰陣亡,很快大批土耳其士兵就衝上了他的旗艦,兩軍近身肉搏。

這邊的戰鬥固然驚心動魄,但最激烈最壯闊的戰鬥發生在中路。奧斯曼總指揮阿里帕夏的戰艦直衝唐胡安的旗艦,用葡萄彈掃射了槳手的長坐板,許多槳手喪命。當這兩艘巨大的戰艦撞擊到一起時,"皇家"號在撞擊下劇烈顫動,不少船員跌落水中。瞬間,中路整條戰線都投入了交戰。混戰中,鼓聲、喇叭聲、喊殺聲和檣

櫓碎裂的巨大聲響震耳欲聾。"皇家"號上的火繩槍兵對阿里艦上的人群進行齊射,與此同時,武裝了的槳手們用刀劍和長矛將攀爬著索具蜂擁而上的敵人擊退。阿里的禁衛軍用弓箭和火槍與唐胡安的西班牙戰士在相當近的距離對射。"皇家"號漸落下風,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就在這危急時刻,教皇屬下的海軍將領科隆納加入了戰團。他剛剛奪取了一艘敵艦,看到臨近的"皇家"號處境危急,科隆納命令全速前進,他的船頭深深地楔入阿里的船尾,用跳板搭上敵艦,發起衝擊,以緩解唐胡安的壓力。阿里急召登上"皇家"號廝殺計程車兵回防。苦戰中,西班牙長矛手肅清了自己甲板上的殘敵,轉而攻向阿里的戰艦,與禁衛軍展開白刃戰。土耳其人紛紛倒下,阿里帕夏也中彈身亡。阿里的軍旗被扯下,代之以神聖同盟的旗幟,恐慌在土耳其艦隊中蔓延開來。就在中路的戰鬥接近尾聲時,年輕的塞萬提斯負傷,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左手。

在這場激烈戰鬥中,神聖同盟軍士氣高漲,教皇"佛羅倫薩"號上的所有武士戰死,"聖約翰"號船員全體殉國。而同盟軍的火力裝備更發揮出決定性優勢,他們透過三次突襲,擊斃了土軍的總指揮阿里。土軍迅速瓦解,旗艦被俘,主力艦隊亦被殲滅。

儘管土耳其有一支艦隊僥倖脫逃,同盟軍仍然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土耳其15艘戰艦沉沒,190艘被俘,阿里和三萬餘人戰死或墜海,12000名戰艦上的奴隸獲得自由;而神聖同盟軍也有7500人陣亡,其中包括很多貴族。

土耳其艦隊遭受的損失是毀滅性的,經此一戰,不但威風不再,戰無不勝神話被無情地打破,同時也暫時失去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權,地中海甚至整個歐洲的軍事格局出現逆轉,基督教國家也終於明白了團結的力量。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道光帝:衰世之主的悲愴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