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相官#
春秋時宋國國君宋襄公,名茲甫。宋襄公並非家裡的長子,他有一個哥哥,這個哥哥是庶出的,而宋襄公的母親是宋桓公的正室,按照傳承製度王位是宋襄公的,但是宋襄王講究仁義想把王位讓給哥哥公子目夷,父親宋桓公將宋襄公的想法將公子目夷聽,目夷聽說之後堅持不肯接受弟弟的讓位,逃到了衛國。公元前651年春,宋恆公去世,太子茲甫繼位,既是宋襄王,封自己的兄長公子目夷為相,任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
宋襄公仁義之師
齊桓公曾將自己的兒子公子昭託付給宋襄公,希望宋襄公能夠幫忙照應下。宋襄公欣然答應,隨後不久齊桓公在齊國去世,齊桓公一走,齊國就發生內亂,公子昭逃到了宋國,宋襄公接收了公子昭,並對他照顧有加。宋襄公也想學齊桓公“尊王攘夷”,號令各國諸侯,他發文給各國諸侯讓他們護送公子昭回國,但是由於宋國人微言輕,只有衛,曹,邾幾個小諸侯國來幫忙,宋襄公率領四國聯軍向齊國進軍,齊國大臣以為公子昭來掙王位,看著來勢洶洶的聯軍,害怕之下把新立的國君公子無虧殺死,又把公子豎刁殺死,趕走了公子易牙,迎接公子昭,在宋襄王的幫助公子昭當時國君,也就是齊孝公,由於宋襄王幫助齊國平定內亂,跟當年齊桓公“尊王攘夷” 有些相似,在諸侯國有了些知名度。
齊桓公去世後,盟主的位置一直是空缺著的,宋襄公雄心勃勃想要繼承齊桓公的霸業,上次發文諸侯,只有小國聽從他的命令,於是宋襄公想借助大國的力量,決定和楚國聯合。他把自己的主張告訴了大臣們,公子目夷認為宋國本就是一個小國,想要當盟主施令天下,是不現實的。於是他邀請楚成王,齊孝公在宋國盂(今河南睢縣)和諸位小國商議訂立盟約的事情。
會盟
公元前639年七月,宋襄公前去開大會,公子目夷建議帶些兵馬過去,萬一楚莊王發難怎麼辦,宋襄公認為在宋的境內,而且此次去是開會,不是開戰,堅決不帶兵。在大會期間,楚莊王和宋襄公都想要當盟主,但是楚國勢大,依附的諸侯國更多,呼聲更高。當宋襄公還想要堅持下去的時候,楚國派出士兵直接把宋襄公抓住,後來經過魯國和齊國的調節,同意楚莊王當盟主,宋襄公才被釋放。
宋襄公回到宋國後,心中當然是憤憤不平,鄭國在會盟上支援楚莊王,於是藉機找鄭國的事,出一出氣,鄭國不敵宋國向楚國求救。楚莊王沒有去支援鄭國,反而直接率兵攻打齊國。宋襄公看到後院失火,急忙回去,雙方在泓水(今河南柘城)駐紮下來,宋軍在南岸,楚軍在北岸。楚軍僵持不下發起進攻,開始渡泓水。公子目夷看到了急忙對宋襄公說:楚國人多,而且兵強馬壯,現在敢在白天渡河,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應該趁他們在渡河期間,打過去。宋襄公說:不行,我們是仁義之師,不可以在敵人過河的時候,落井下石。然後當楚軍渡完河,正在穩定陣勢,公子目夷又建議宋襄公說:這會兒楚軍剛剛上岸,趁他們還沒擺好陣勢,我們應該趁機出擊,要是再不動手來不及了。宋襄公責備道:我們如果這樣做太不仁義,楚國隊伍都沒站好,我們怎麼可以打。過了一會兒楚國擺好陣勢,戰鼓一吹,開始向宋軍發起進攻,宋軍哪裡抵擋得住楚國的兵馬,戰場出現一邊倒的狀況,宋襄公還想著上場結果被楚國射中大腿,部下急忙護送宋襄公逃亡。
泓水之戰
宋襄公回到首都商丘後,國人議論紛紛,認為宋襄公決策不行,而且不該跟楚國打仗,公子目夷把這些議論告訴宋襄公後,宋襄公說: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見到對方受傷就不應該再去傷害,對方如果頭髮花白就不應該捉他當俘虜。公子目夷氣憤說:打仗就是為了勝利,如果害怕傷害敵人就不要打仗,如果遇到老人不抓,乾脆讓他抓走好了。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失敗以後,撤退到宋國襄邑的行宮裡養傷。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晉國公子重耳經過宋國,宋襄公想得到晉國的軍事援助,就聽從公孫固的意見,送給重耳八十匹馬。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夏季,宋襄公傷痛發作,不治而死,葬於襄邑(今河南省睢縣)城中東北行宮內 ,兒子王臣即位,即宋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