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了漢宣帝的愛情故事,少年夫妻,故劍情深,當結髮之妻被人害死時,隱忍不發,終於血債血償,醉心帝業,開創昭宣盛世的傳奇,那麼這一篇我們就來講講這個在父母愛情之下誕生的孩子,漢元帝劉奭,在他才幾個月的時候,他那個原本是平民的父親登上了帝位,在他兩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父親雖報仇心切卻隱忍不發,在他七歲的時候,權臣霍光去世,他父親開始了為深愛女子的復仇之路,在他八歲的時候,霍家也被父親收拾的差不多了,大仇得報,他被深愛母親的父親立為了太子。
雖是自幼喪母,但因是父母愛情的產物,他的地位比較穩固,登臨帝位之前比較順利,沒有什麼大風險。讀書時候,他便是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多才藝,善史書,通音律,少好儒術,為人善良仁慈,而且深受父母愛情的影響,在寵愛的姬妾司馬良娣死後,曾經滄海難為水,幾乎是不看別的女子一眼,他的皇后王政君也是被隨意地塞過來的。
這樣一個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在沒有什麼大錯的情況下,而且還是自己心愛的女子所生的,漢宣帝是不會隨意廢黜的。雖然這孩子心地太善,與自己政見不合,也讓漢宣帝發出“亂我家者,太子也”的感慨,但畢竟是結髮之妻所生,太過仁善不是什麼大毛病,況且他還給兒子留了三位輔政大臣,懷著不安與僥倖心理,這位創下了昭宣盛世的明君就這樣去了。
父親作為一代明君,“功光祖宗,業垂後嗣”,把整個大漢天下打理的妥妥當當,照常規論,即便是“蕭規曹隨”,漢元帝也應該在老爸的業績上躺贏,況且他智商不低,學識不差,好儒學,性仁慈,怎麼也應該是位有道明君。
可惜,歷史給我們開了個大大的玩笑,一代明君漢宣帝的感概“亂我家者,太子也”竟像極了預言,漢朝由漢元帝起走向衰落。
這位“別人家的孩子”,原來不適合當皇帝。
他生性仁慈,愛好儒學,父親所留下的三位輔政大臣之一蕭望之更是他當年當太子的老師,這位老師在父親看來是有宰輔之才的,被父親留給他,初時自然極為敬重,但在老師提出“宦官掌中書不合法度,容易引起禍患”的直言後,漢元帝因為心慈手軟,遲遲下不了決斷,一拖再拖,而蕭望之的言論自然引起了宦官團體的不滿,而後宦官與外戚勾結,趁蕭望之沐休日陷害他,致其無辜下獄。相似的陷害技倆,在漢昭帝劉弗陵一朝發生時,在《漢昭帝劉弗陵:我是漢朝匆匆客,思及帝業半寥落》一篇便講述了這位年僅14歲的少年明察秋毫,及時召見霍光,成就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話,而到了漢元帝時期,蕭望之卻是被迫自殺身亡。這個時候的漢元帝,他27歲。
相似的技倆手段,14歲的漢昭帝洞察秋毫,27歲的漢元帝卻被宦官與外戚玩弄於鼓掌之間,這固然與霍光和蕭望之的秉性有關,前者是權臣,後者是名儒,一身傲骨,但身為天子的洞察力卻由此可見一斑。
身為太子太傅,漢元帝聽聞讒言,卻不能堅定不移的信任,在太傅蕭望之死後,又悲痛欲絕,嚎啕數日,然後,卻只是簡單的問責石顯等人,待這群宦官與外戚討饒後,竟然簡單的放過了。
沒有身為一國之君的洞察力,沒有判斷直臣佞臣的識別力,護不住父親留下的輔政大臣,在有宰輔之才的老師提出“宦官掌中書不合法度,容易引起禍患”的直言時,缺乏決斷力,在自己悲痛欲絕時,竟然因宦官的簡單討饒便放過了,無視法度。放在普通人身上的柔善,在這個帝王身上,便是可欺,在漢王朝的發展之路上,便是誤國,西漢的宦官專權便是從石顯起,從漢元帝起。
書讀的太多,被父親保護的太好,事情經歷的太少,太過順風順水,心性太過仁慈,缺乏了身為一國之君的洞察力、識別力、掌控力,連父親給予的輔政大臣都護不住,卻又身居高位,縱然是如何的品學兼優,漢元帝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於這漢王朝,也是不合時宜。
更糟糕的是,前文提到,他生性專情,皇后王政君卻是被隨意地塞過來的。若是普通人,被隨意塞個女子為妻,大抵不會有什麼影響,可惜,他是帝王,一國之後,隨意而為,這後果,他娶妻時,不曾想到,歷史,卻明明白白。
王政君,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之一,在後位(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61年,漢元帝在位時,她謹小慎微,因這一點,雖然,漢元帝不喜歡她生的那個兒子,但還是讓他繼承了皇位,這繼位的漢成帝沉湎酒色,荒於政事,政事由太后(也就是他母親王政君)把持,從此外戚王氏家族登上了西漢的政治舞臺,也為後來的王莽亂國埋下了伏筆。及至漢哀帝無子而亡。王政君聞哀帝死訊後,迅速移駕未央宮,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樞,奪得傳國玉璽,而漢平帝繼位時年僅九歲,由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稱制,大司馬王莽秉持朝政。而後,王莽篡漢。
這位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用著柔善和專情,把自家的天下一步步的葬送地明明白白,也一步步地演繹著如何的“不適合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