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朝代,同時秦始皇也跟全世界偉大的帝國級別的君王一樣,征服了目力所及的所有地方,這樣的偉大功業為後世千秋萬代都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和不屈的開拓精神。
關於秦國為什麼能夠統一的說法也有很多,但是因為秦國的史料嚴重缺失,所以對於秦國,我們還有大量的細節不知道。
整個秦國的歷史還存在著大量的謎團沒有解開,有些甚至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史料記載的缺失,使得很多事情只能憑藉猜測。
但幸好,隨著這些年對文物的重視,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包括陸續出土的一些文物,透過這些文物,我們能夠更好地瞭解秦朝,弄明白一些我們一直困惑的問題。
比如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期間,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卻不見於史書,這個人就是秦國的丞相,秦始皇前十年的丞相是大名鼎鼎的呂不韋,統治之後的丞相變成了李斯,那麼中間這段時間,對於丞相是誰,其實是沒有記錄的。
為什麼一個如此重要的人物,卻沒有記錄呢,這裡面跟秦國的外戚有很大關係,我們都知道嫪毐發動叛亂,秦始皇派出去三個人平定叛亂,一個是呂不韋,其他兩個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因為嫪毐之亂,呂不韋和太后趙姬的事被告發,呂不韋最終被罷官流放,死於途中,接替呂不韋的人就是這個昌平君。
關於昌平君我們原來一無所知,甚至連他叫什麼名字名字都不知道,直到198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銅戈被發現,為我們揭開了歷史之謎。
這本來是一批廢銅爛鐵從河北省薊縣運到天津,將要被回爐銷熔,幸好天津市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從這批廢品中揀選出一件殘破的銅戈,經過仔細的觀察和確認,透過放大鏡,在這個銅戈上面發現了17個字:
十七年,丞相啟、狀造,郃陽嘉,丞兼,庫,工邪
這短短的十七個字,包含了巨大的資訊,不但為我們解決了秦始皇后期丞相到底是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清了秦國最終能夠打敗東方六國的根本原因。
十七年就是秦始皇十七年,丞相”,秦國政府的首席大臣,是監督該兵器製造的最高責任者,“啟”和“狀”,人名,也就是說此時秦國的丞相是兩個人,一個叫啟一個叫狀。
“造”,製造,“郃陽”,縣名,該銅戈的製造地,當時屬於秦國首都內史地區,在今天的陝西省韓城市南。
“嘉”,負責鑄造該兵器的工師的名字,“丞兼”,丞,副工師;兼,副工師的名字。“庫”,庫,保管該武器的倉庫,工邪,工,鑄造該銅戈的工匠;邪,工匠的名字。
這17個字用今天的白話說就是,秦始皇十七年,這件兵器由丞相啟和狀監督,郃陽縣兵器工程師嘉負責製造,副工程師叫兼,在當地倉庫保管,具體的工匠名字叫邪。
你可以把這段話看做是一個機器的銘牌,準確地寫明瞭這件兵器的製造儲存地點和人物,這樣一個詳細的記錄,只是但是秦國眾多兵器中的一件。
這件普通的銅戈,解決了秦始皇十七年丞相名字的問題,他的名字叫啟,結合其他史料,這個人就是熊啟,楚考烈王之子,擔任秦國丞相十年之久,後來背叛秦國,做了末代楚王,這段歷史昭烈君之前的文章裡有詳細講過。
一個普通的銅戈,不但為我們解決了歷史之謎,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樣本,那就是秦國的兵器,為什麼能夠成為戰國後期最強的,秘密就在這幾個人名上面。
這是商鞅變法重要的成果之一,嚴格的權責一致原則,誰製造的東西,負責的事情,必須有明確的責任人,出了事情必須要有人來承擔責任。
我們都知道戰爭是個系統工程,秦國有名將,趙國同樣有名將,戰國四大名將秦國佔了兩個,趙國也佔了兩個。
從人員素質,到兵器質量,再到戰後獎賞,秦國的一整套體系都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從這個銅戈我們可以看出來,秦國對於兵器質量那是超乎尋常的重視,從國家的丞相,到兵器的工程師,再到具體的工匠,全都都要把名字刻上去,這樣做就能夠保證兵器的質量,跟現在的牌子差不多。
正是這種最嚴格的追責制度,讓秦國一騎絕塵,成了那個時代最強的國家,而且這種最強追責制度,直到現在,我們在很多領域,都不能做到像秦國這樣,把各級主要負責人的名字全部都寫上。
無論是光榮還是恥辱,你的名字必將伴隨這個器物一生,還有人敢偷工減料嗎,顯然是不敢的,只要有非常明確的各級責任人,做出來的東西,肯定不會差。
我們很多時候,只看到秦國在戰場上的勝利,而這背後其實有著明確的獎懲機制,正是這套完整的獎懲機制,讓秦國在與六國的作戰中,不斷取得勝利,並最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壯舉。
秦國能夠完成統一大業,靠的是堅定的決心,奮六世之餘烈,同時也靠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內外兼修,才能最終統一六國,為子孫後代,奠定了一個統一的中華帝國,為後世所有帝王,都做了一個榜樣,這才是帝王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