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禹是透過禪讓制獲得了首領的位置,其實在史學界這個說法是存在疑點的,對於舜禹之間的權力更替,學界有禪讓、篡奪、禪讓與篡奪並存等幾種觀點。

相信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在歷史上光輝偉岸的大禹怎麼可能有篡位這種嫌疑呢?事實上,大禹的上位存在著很多的疑點,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捋一捋。先了解一下大禹其人: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 (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 ,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國號夏。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禪讓制是墨家首先提出的,當然這個觀點還有爭議,但是墨家的記載禪讓傳說並非偽造,是有一定的真實性的,這一點在史學界是沒有疑問的。《墨家·尚賢》篇中詳細記載了堯授舜的禪位過程,卻唯獨不見舜禪位於禹的記載。

拋開墨家典籍不談,我們再來看記載堯舜最重要的文獻《尚書·堯典》,它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堯禪讓舜記述得很清楚,但卻沒有舜禪讓禹的任何記載。在戰國的大部分文獻當中所論堯傳舜的事蹟很多,但是舜傳禹都是簡單的一筆帶過,沒有任何文獻涉及到禪位的過程,不得不讓人懷疑舜禪位於禹這件事的真實性。

眾所周知堯舜時期,按照軍事民主制的傳統,部落聯盟最高首領的產生,必須透過一定的民主程式,而大禹就是透過這個政策獲有了名正言順上位的理由。大禹治水並非是心甘情願的,他的父親鯀因治水失敗給舜以口實而被誅,禹襲其部落首領位繼續受命治水,實含有戴罪立功的意味,而舜作為禹的殺父仇人,在之後真的能心無芥蒂地將自己的位置傳給禹嗎?

根據《史記》的記載: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以至過家門不敢入,這是對禹境況的一個絕妙的寫照。父親治水不利被殺,自己被迫繼續治水,治不好水可能也是人頭落地的下場,以至日夜焦慮,經過家門都不敢進去休息。

好在大禹治水成功了,獲得了巨大的聲望,但是光有聲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而禹獲得了這個機會,舜在位期間飽受三苗侵擾,禹在對三苗的征戰中獲得了巨大勝利,他對軍隊的掌控力和顯赫的戰功把他的聲望和權力推向了頂峰,無人能與之比肩。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乃預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舜活了一百歲,他在禹繼位後17年死的,那麼他是在83歲時禪位給了禹,在舜帝移交部落聯盟領導權以後的第二年,即舜帝83歲的時候,大禹正式受命攝行帝王之政。《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載:“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後受命於神宗。”

但是大禹登上帝位時,舜並沒沒有像堯帝參加舜受命儀式一樣參加禹的受命儀式,對於舜不參加禹的受命儀式有很多猜測。有說是舜在外巡狩,大禹受命的時候趕不回來參加儀式,這個說法顯然不是太可靠的。

第二個說法是,舜有意識地迴避,不願意參加儀式,這個觀點倒是很符合舜沒有參加禹的受位儀式的記載,值得推敲,第三個說法是舜失去了人身自由,沒法參加儀式,這個說法在戰國時受到不少大家的認可,戰國時期的荀子和韓非都明確表示不相信“禪讓”的存在,韓非甚至認為舜帝和禹之所以能夠繼承帝位,都是“臣弒君”的結果:“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當然關於舜禹的權力更迭是否和平這一問題,我們不能僅看一家之言,還需要更多的史料佐證。目前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禹受命時舜沒有按照規定參加他的受命儀式,禪讓儀式中的提名與考核,執政和稱帝的程式沒能完整地執行,導致史書無法記載舜禪位於禹這件事。

大禹繼位到底是和平上位還是通過了非常規手段謀奪了最高統治權,這是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謎團,留待後人發現更多的上古遺蹟去佐證。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江冬秀:為何成為眾人眼裡的悍婦,其實那是沒有看懂她對胡適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