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宮裡,在過春節時也是橫(四聲)菜橫行。看來,不管是宮裡還是民間,大魚大肉才是過年。
每個皇帝的口味不一樣,乾隆就是肉食愛好者,不愛吃水產,就是下江南的時候,他也不愛吃魚。回到除夕宴席,皇帝跟我們普通人一樣,過年過節都是吃家鄉傳統菜餚,作為從草原而來滿族人,皇帝晚上的家宴主要是以野味和肉食為主。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除夕家宴,御用的一桌酒宴用了豬肉六十五斤,肥鴨一隻,菜鴨三隻,肥雞三隻,菜雞(未成年的雞)七隻,豬肘子三個,豬肚兩個,小肚(即豬膀胱、豬尿脬、豬脬子。清理後可以做成食品如滷菜,也可入藥,可做香腸的腸衣)八個,野豬肉25斤(一斤=590克),關東鵝五隻,羊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雞六隻,魚二十斤,鹿尾四個,大小豬腸各三根。看看,絕對的肉食愛好者。皇帝不吃魚,是給其他人準備的。
除了這些,過年吃餃子,皇宮也不例外。宮裡把麵食都叫餑餑。分為:煮的,蒸的,烤的,烙的,餃子屬於煮餑餑。但是,清朝的帝王們只能吃素餡餃子。
清皇室入關前,生活在東北,每到除夕會一次性包很多餃子。直接拿到室外零下幾十度速凍,再進行貯存。那時候的吃餃子也不是吃一兩天就完事,一連吃上十幾天,天天吃餃子。但是最隆重的還是除夕夜的餃子,這頓餃子意為隔年飯,年年有餘糧。
清皇室入關前,餃子餡還沒葷素之分。除夕吃素餡餃子,據說是太祖(努爾哈赤)定下來的規矩。
他起兵奪取政權時,自覺殺伐太重,為了表示對無辜者的懺悔,他在等上漢位的那年元旦,對天發誓,每天除夕吃素餡餃子,不動葷。從此,這邊成了宮裡的規矩。
但是,宮裡就是宮裡,素餡也得講究。主料是乾菜:馬齒莧(知壽菜),金針菜,木耳,輔以蘑菇,筍絲,麵筋,豆腐乾,雞蛋等。
除了餃子餡有規定,吃餃子的地方也有規定。在除夕晚上的辭舊迎新瞻拜禮儀之後,皇帝要到乾清宮左側的昭仁殿東小屋吃煮餃子。
當然,後宮們還是要學會包餃子的,要不然會被挨罰的。
借用宮裡的說法,給大家拜年:
“一人有慶”
“萬國咸寧”
“甲子重新”
“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