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863年7月,李秀成“進北攻南”作戰失敗,太平軍渡江返回時,遭遇湘軍水師截殺,十餘萬精兵幾乎損失殆盡,太平天國大勢已去。此時,湘軍、淮軍分三面圍攻太平天國:曾國荃圍攻天京、李鴻章攻打江蘇、左宗棠攻打浙江;英法列強也公開支援清朝,一起圍剿太平軍。在此嚴峻局勢下,許多太平軍將領出現了動搖,紛紛投降清朝,如程學啟、何安泰、李文炳、錢桂仁、駱國忠、童容海、古隆賢,等等。

“國難顯忠臣”,太平軍將領投降眾多,但從兩廣出來的“老兄弟”則不一樣,他們與清軍血戰到底,不被高官厚祿所誘惑。本文主角,太平軍悍將廖發壽,鎮守嘉興時擊斃淮軍第一猛將程學啟,城破時被李鴻章擒拿,斬首示眾。

廖發壽,廣西象州人,早年參加金田起義,憑藉戰功冊封為榮王千歲,鎮守嘉興重鎮,地位非常顯赫。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洪秀全帶隊北上,此時的廖發壽並沒什麼戰功,也沒表現機會。《太平天國史》記載:“生而頭童,人恆呼曰廖禿子,初不甚知名。”

頭髮稀疏,卻不妨礙廖發壽成為一枚悍將。1857年5月,石達開率部出走,洪秀全為扭轉太平天國頹勢,大力提拔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等得到重用,承擔起復興太平天國之重任。此時,廖發壽隸屬李秀成部,走上第一線,與清軍廝殺,建功立業。

1861年10月,李秀成第二次攻打上海,在金山衛之戰中,廖發壽悍不畏死,率百餘“敢死隊”奮勇拼殺,擊敗數千“洋槍隊”,由此名聲大噪。1862年,太平軍奪取嘉興,守將陳炳文,廖發壽充當副手。

太平軍橫掃蘇南,八旗、綠營不是對手,清朝惶恐不安。如此,慈禧下令曾國藩前往江浙作戰,決戰李秀成,收復失地。曾國藩,此時擔任兩江總督,並節制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軍政事務,救援蘇南是他職責所在。但是,曾國藩不想放棄南京,對東征江浙沒積極性。

曾國藩不想東征蘇南,幕僚李鴻章“毛遂自薦”,表示願意回家鄉招募士兵,然後東征江浙,收復失地。李鴻章“毛遂自薦”,曾國藩非常高興,於是讓他回合肥老家招募兵馬。1862年4月,淮軍組建完畢,總計6000餘人,劉銘傳、張樹聲、潘鼎新、吳長慶是“四大金剛”。

淮軍組建之初,兵馬不多,將領也沒啥作戰經驗。為強化淮軍戰鬥力,曾國藩從湘軍中抽調8營兵馬,其中程學啟“開字營”戰鬥力最強。李鴻章能在上海站穩腳跟,程學啟功不可沒。甲午戰爭時,淮軍一敗塗地,李鴻章直言:“程方中若在,何懼勁敵。”

程學啟,太平軍悍將,安慶之戰關鍵時刻投降湘軍,坑了姐夫葉芸來,這是安慶陷落之重要原因。李鴻章東征蘇南,程學啟是先鋒大將,地位高於劉銘傳、張樹聲、潘鼎新、吳長慶等“四大金剛”,是淮軍第一悍將。但是,程學啟萬萬沒想到,他居然栽在榮王廖發壽手中,被槍支爆頭而亡。

淮軍攻打蘇南,吳江是重點攻擊目標,拿下吳江,就能順利攻取蘇州。李鴻章派程學啟攻打吳江,並聯合戈登“洋槍隊”,氣勢洶洶。此時,吳江守將是忠王李秀成弟弟李明成,他不是程學啟對手。為保衛吳江,李秀成調集援軍,廖發壽從嘉興率軍前來助戰。

廖發壽率軍抵達吳江郊外,圍攻七星橋,戈登率“洋槍隊”來增援,雙方爆發戰鬥。“洋槍隊”裝備精良,火力優勢明顯,但廖發壽毫不畏懼,他憑藉堅固防禦攻勢反擊,“洋槍隊”損失慘重,被迫撤退。史載:“誓死拒戰凡五晝夜,常勝軍死傷枕藉,戈登不得已乃引去。”

廖發壽在七星橋擊敗“洋槍隊”,太平軍士氣大振,但李明成畏懼淮軍,居然放棄吳江,連夜潰逃,程學啟奪取城池。吳江陷落,蘇州物資補給通道被截斷,城內出現糧荒,郜永寬等8大將意志不堅定,被李鴻章“誘降”,獻出蘇州。結果很慘,李鴻章“背信棄義”,在宴會上處死8大將,並屠殺城內放棄武器的4萬太平軍,製造“蘇州殺降”事件。

奪取蘇州後,李鴻章將目標放在常州、嘉興,程學啟依然是先鋒大將,率領中路軍圍攻嘉興。此時,陳炳文調回杭州鎮守,嘉興守將是廖發壽。程學啟,淮軍第一悍將,來到嘉興後便連續展開進攻,冒著太平軍猛烈炮火,強攻城池,並親自攀爬雲梯,悍不畏死。

程學啟勇猛,榮王廖發壽也不差,他親自登上城池指揮戰鬥,讓太平軍利用洋槍反擊,阻止淮軍攻城。戰鬥中,程學啟被槍支擊中,腦漿迸裂,不治身亡。《清史稿》記載:“揮軍肉薄而登,忽中槍貫腦,尋以創重卒于軍。”

擊敗淮軍第一悍將程學啟,江蘇巡撫李鴻章大怒,繼續命令淮軍猛攻嘉興,卻毫無進展。為奪取嘉興,李鴻章“主動”向戈登道歉,並拿出豐厚餉銀,讓他率“洋槍隊”助戰,利用開花大炮摧毀城池,為淮軍開路。

豐厚餉銀面前,戈登不再埋怨李鴻章“蘇州殺降”。開花大炮威力巨大,嘉興城牆被炸燬數十丈,淮軍蜂擁而入,朝著缺口殺來。淮軍猛撲,廖發壽率部繼續抵抗,與淮軍進行巷戰,力竭被捕。李鴻章痛恨廖發壽打死程學啟,便將其斬首示眾,“城破,榮王被擒,斬於聽王府內井邊。”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清史稿》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淚痕春雨漫評春秋戰國(十四) 齊桓公尊王攘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