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六十九歲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做了六十一年的大清皇帝之後,在暢春園走完了他豐富多彩的一生。而幾天之後,他的第四個兒子雍親王愛新覺羅胤禛登基為帝,年號為雍正。
雍正皇帝
對於雍正皇帝想必大家不會陌生了,作為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為什麼關於雍正的一生,能夠引發怎麼多爭議呢?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將帶領大家先來探討一下雍正皇帝的繼位是否具有合理性?
其實關於雍正皇帝登基,歷來說法不一,有的人就認為是篡位,我們在這裡先談談野史之中的幾種篡位說法,再進行分析。第一,雍正改造說。這種說法認為,康熙皇帝本來把原本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的詔書,將造書中的十字改成了於字,詔書就從“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這樣以達到其皇位合理的目的,其實我們知道,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滿語就是清朝的國語,而聖旨作為一個重要的官方檔案,它是由滿,漢,蒙三種文字所寫的。大家試想一下,漢語版本的某些字型可以改變,那麼滿文和蒙古文呢?三種文字的構造各不相同,不可能在聖旨上塗塗改改吧!如果塗改之後,還會有人信嗎?如果達不到那種繼位合理性的話,那又為什麼要改呢?相信這是每一個聰明人都不可能做的事情。此外,中國古代的於,其實是繁體字的於,我們不能把現在所使用的文字,套用在古代的文字之上,這是極不合理的,所以說這種改詔的說法,純粹屬於個人的主觀臆斷,是可以直接被推翻的。第二,年羹堯改造說。在雍正的《起居注》可以瞭解到,他的年齡實際上要比年羹堯大,所以此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第三,隆科多改造說。當時隆科多是步兵統領,同時也兼管著暢春園的保衛工作,作為雍親王胤禛的心腹,他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後,從正大光明牌匾之後取出詔書進行改詔,其實我們知道,對於這種秘密立儲的方式,正是雍正皇帝開始的。
那麼除了有人說的篡位說法之外,也有的人覺得,對於康熙病逝前,召見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傳授給他們傳位的旨意的說法,就是雍正皇帝編的。他們所依照的,就是康熙的孫子弘旺所編的《皇清通志綱要》,以及該時期肖奭所寫的《永憲錄》,在記載康熙去世情況的著作之中,並沒有提到康熙皇帝在臨終之前召見皇子並下達傳位旨意之事,而雍正登基之後,對諸兄弟圈禁打壓以及處決功臣年羹堯和隆科多,就是為了掩蓋他篡位的不爭事實,還有就是他們認為,正是由於雍正篡位,無顏見列祖列宗,於是在安葬問題上,他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將自己安葬在清東陵,而是選擇把自己安葬在相隔數百里外的清西陵。對於這些想法,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清西陵——泰陵
首先,關於文章所提到的弘旺,他的父親正是大名鼎鼎的“八賢王”胤禩,受“九子奪嫡”中與雍正皇帝的情感糾葛,他們父子二人,最後被雍正皇帝所處置,由於涉及其中,所以弘旺編寫的內容,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客觀。另外,書中沒有寫,並不代表這件事沒有發生,所以這個想法並不是很科學,只是人們的一種猜測。其次,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對諸位兄弟的打壓,其實也僅限於參與“九子奪嫡”鬥爭的兄弟罷了,由於政見不合,所以對他們的打壓也在所難免。至於功臣,年羹堯與隆科多在幫助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利用手中職權,影響官員選拔,培養自己的勢力,以及他們各種大不敬的事情,雍正皇帝處置他們,合情合理。最後,子隨父葬的習俗,雖然由來已久,但是如果在安葬問題出現不一致,其實也是能夠理解的,我們不能僅從這一點上就判斷雍正皇帝是篡位的,否則的話太牽強了。
其實從《康熙實錄》的記載看,康熙臨終前確實召見了皇子們和隆科多等人,並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遺命,但是此時雍親王並沒有在這裡,而是在康熙皇帝當時病重的情況下,讓雍親王前往天壇祭天。其實我們可以透過九子奪嫡的故事情節,推敲關於雍正皇帝繼位是否是康熙皇帝的意願。
而近代以來,有越來越多的史學家對相關史料進行研究,認為雍正皇帝繼位有其合理性。也許是經歷過宮廷鬥爭的緣故,從雍正皇帝開始,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爭奪太子,動盪朝政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