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曹魏政權的實際的奠基人,僅憑功業來說,應該說是三國時期最雄才大略的人物之一。但是他終究沒有像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一樣,真正開闢一個全新的時代。畢竟還有蜀漢和東吳與曹魏鼎足而立。曹操在佔據很大的先發優勢的前提下,為什麼難以統一天下?他在創業過程當中有過哪些失誤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忽視名士的影響力曹操早先非常看重名望,重視與名士的人際關係。因為在東漢末年名士群體的力量非常強大,幾乎掌握所有的社會輿論。在東漢王朝還沒有徹底崩潰的時候,名望是士人身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資源。有名望可以受人舉薦,在仕途中有更好的發展,就這麼簡單。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曹操也不能免俗。
而等到東漢王朝岌岌可危,地方上軍閥並立的時候,名士的力量當然被削弱了很多,被一種更加強大的力量所摧毀,就是軍事豪強的力量。曹操就是一個軍閥,早先在陳留起兵;後來在“汴水之戰”失敗後依附袁紹;又憑藉袁紹的支援和陳宮的外交成為東郡太守、兗州牧。可以說是當時最為強大的軍閥之一。
名士掌握社會輿論,對於曹操這樣的統治者來說是一件麻煩事,因為角色轉換,曹操成為被評點的一方。在兗州有一個著名的名士叫做邊讓,對曹操有很尖銳的指責。曹操這個時候對兗州的控制並不牢固,最理想的方式是招安邊讓以安撫兗州的人心。但是曹操沒有選擇這麼做,而是使用最激烈的方式,就是殺死邊讓。曹操忽視了名士的影響力,也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由於曹操殺死名士邊讓,讓兗州士人兔死狐悲。在東漢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操出兵進攻陶謙,陳宮、張邈等人反叛曹操,引入呂布與曹操抗衡。這次劇變導致曹操所轄兗州只有三縣堅守不動,其餘郡縣全部反水。如果沒有袁紹的支援,加上曹操本身的軍事能力,“兗州之變”可能直接成為曹操集團的滅頂之災。即便曹操最終收復兗州,也耽誤了兩年的發展時間。不過曹操的嗅覺非常敏銳,“兗州之變”剛剛結束,曹操就積極與東漢朝廷聯絡,並且奪取了漢獻帝,成為迅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對其他軍閥的輕慢曹操因為殺死邊讓而遭遇巨大打擊,促使他重新改變對名士的態度(典型的例子就是禰衡);而掌握漢獻帝這張王牌之後,曹操集團迅速發展,也導致他產生對其他軍閥的輕慢。首先是在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曹操控制漢獻帝的第二年,曹操進攻南陽,張繡向曹操投降。但是曹操沒有重視雙方的關係,納娶張繡的嬸嬸,又導致張繡降而復叛。這個失誤不僅導致曹操控制南陽盆地的時間向後拖延了十年,還讓自己的長子曹昂戰死,間接導致曹丕和曹植兩派產生內鬥。
如果說逼反張繡算是曹操創業過程中的小失誤,那麼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後,曹操犯下的就是非常嚴重的失誤。其實“赤壁之戰”對於曹操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說是導致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好的機會也不為過。但是勝負乃兵家常事,劉備、孫權也未必不如曹操。所以小編認為“赤壁之戰”只能算是一場失敗而非失誤。如果有的話,也只是戰術層面上輕信了黃蓋的詐降。
而在戰略方面,曹操犯下一個嚴重失誤,也是由於實力空前膨脹而導致對其他軍閥的輕慢,就是忽視劉璋的使者張松。劉璋在漢末群雄當中的表現是一個守成者,也是一個投機者。曹操大舉南下,恰逢劉表病死,不費刀兵就取得荊州的時候,其實力基本上遠遠強於同期其他軍閥,幾乎有趨於一統的氣勢。而荊州正與益州相鄰,劉璋不得不向曹操示好,派遣軍隊表示態度,又令自己的別駕從事張松出使曹操集團。
如果能夠暫時拉攏劉璋,甚至直接懾服劉璋,對於曹操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曹操在這個時候已經因為輝煌的前景而心理膨脹。他沒有重視與劉璋的關係,對張松態度輕慢,因而引起了張松的不滿。而等到“赤壁之戰”失敗之後,曹操的威勢大大降低,荊州的大部分也被孫劉聯軍控制。劉璋需要重新考慮與各軍閥之間的關係。
由於曹操輕慢張松的舉動,導致張松心中排斥曹操,傾向劉備;而張松作為別駕從事,劉璋的左右手,對劉璋的外交策略起到相當大的影響。於是劉璋採取與孫權、劉備同盟對抗曹操的戰略,並且邀請劉備入川對抗漢中張魯。這樣一來就促使劉備順利取得益州,建立蜀漢的雛形。由於木已成舟,而且沒有彌補機會,曹操輕慢張松的失誤比殺死邊讓、輕慢張繡更加嚴重。就如後世史學家習鑿齒所說,十年創業的優勢,幾乎毀於呼吸之間。
晚年的束手束腳在“赤壁之戰”的失敗之後,曹操開始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在淮南地區與江東集團進行拉鋸戰;一邊消滅北方其他軍閥比如韓遂、馬超、宋建,一方面籌備篡奪東漢政權的程序。在失去統一天下的大好機會之後,曹操的雄心壯志受到挫折。這一點在很多方面都能夠看出來。
比如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的時候,由於地勢險峻,曹操進攻三天之後就萌生出撤退的念頭。不過這一次幸運女神站在曹操的一方,張魯的弟弟張衛的軍營被野生麋鹿群破壞,曹操的前鋒部隊因為迷路摸到張衛軍營,導致張衛軍隊潰敗,所以曹操能夠順利攻取漢中。
漢中與劉備所佔的巴蜀之地相鄰,曹操攻取漢中的時候,給劉備集團造成極大的震動。當時劉曄、司馬懿等謀士都勸說曹操趁勢進入巴蜀,徹底消滅劉備集團的威脅。但是此時的曹操已經不再是“赤壁之戰”前夕的曹操,本來攻取漢中的過程就讓曹操對山地作戰望而生畏,這次他也是拒絕劉曄、司馬懿的建議,選擇了撤退。儘管如此,曹操的到來還是給益州造成一定的騷動,劉備也匆匆與孫權訂立盟約,然後返回益州坐鎮。
而後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把于禁、龐德的援軍盡數消滅,許都一帶的反叛軍也呼應關羽,關羽一時間“威震華夏”。曹操又產生遷都河北的想法。而一旦遷都河北,那麼河南的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就會人心惶惶,很容易被劉備集團和江東集團攻取。
關羽雖然打得很精彩,但是畢竟是孤軍作戰,無法與整個曹操集團的力量抗衡。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產生遷都的想法,足以說明曹操在晚年是比較消極的。不過在一眾大臣的勸諫下,曹操沒有履行遷都的計劃,才避免更大的損失,反而是轉敗為勝。而在“襄樊之戰”之後不久,曹操也病逝於洛陽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