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圖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團,幾乎佔全非人口的三分之一,分佈赤道以南的廣大地區內。它們的外形特徵為黑膚捲髮、大嘴厚唇、鼻大扁平。班圖人都有血緣關係,而且也有共同的語言,目前屬於班圖語系的有四百多種。
班圖人是非洲土著居民的基本組成部分。班圖人最初居住在赤道附近的某一個地區。從公元1世紀開始一直到15世紀的漫長時間內班圖人由赤道附近的故鄉向南擴張的過程,被稱之為“班圖人遷徙”。
在班圖人遷徙的動因問題上,學術界目前提供了兩種解釋:
其一,人口激增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班圖人由狩獵和採集經濟向農耕經濟過渡後,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他們提供了較穩定的食品來源,生活條件得到一定改善。物質資料生產的增長為人口生產的增長奠定了基礎,從而引起人口增長的加快。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原居住地的土地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人口與土地的關係日益緊張。當這種關係達到對立程度時(原有土地已不能養活當地居民),班圖人就只得向外遷徙,尋求新的土地。
其二,征服理論。這種理論認為,鐵器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班圖人的整體實力高於其他居民。正是較高的實力才使班圖人實行對外擴張和征服。
西非早期鐵器時代的到來,鐵器的使用和推廣,促使班圖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劇烈變化,並推動了班圖人的大遷徙。
班圖人遷徙的歷史意義:
1、給其移入地區帶去了先進的鐵器鋤耕農業文化,大大提高了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力,促進了開發與發展;
2、班圖人在遷徙過程中的互相流動和融合,加之戰爭的需要,促使原始氏族的逐漸瓦解,大的部落聯盟從而建立,一些地區出現了國家組織;
3、奠定了今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分佈的基礎格局。黑非洲民族的形成及分佈其淵源基本上都可追溯到班圖人的遷徙。
參考書目:1.《非洲史教程》陸庭恩、艾周昌著;2.《非洲通史》中國非洲史研究會非洲通史編寫組著;3.《非洲通史》(古代卷、近代卷、現代卷)何芳川、寧騷、彭坤元著;4.《非洲通史簡編》(從遠古至1918年)楊人梗著;5.《崛起的非洲》顧章義著;6.《非洲的過去和現在》陸庭恩、寧騷、趙淑慧著;7.《非洲簡史》王飛鴻著;8.《非洲通史》(1-8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9.《非洲國》(英)馬丁·梅雷迪思著;10.《非洲簡史-從人類起源到種族、宗教與革命》(法)凱瑟琳·科羅裡-維德羅維什著;11.《非洲史》(美)埃裡克·吉爾伯特、喬納森·T·雷諾茲著;12.《非洲史》(1800-1918、1918-1967)蘇聯科學院非洲研究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