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明朝名臣,又稱於少保,因其保家衛國的巨大功績,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民族氣節,而名垂青史,被後世譽為民族英雄,他的為國獻身的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圖騰。但是,他的含冤身死,同樣令人扼腕嘆息。
我們細究一下他的政治足跡,來簡要分析他最終悲劇的原因。永樂年間,于謙便登進士及第,可謂才華橫溢,智慧超群。宣德年間,因參與平定朱高煦叛亂有功,受到宣宗的賞識,後升任兵部右侍郎,深得民心,政績卓異。但是他天性耿直,不懂政治韜略和權謀,也註定了他最終敗亡的結局。正統中,因覲見未向權臣王振送禮,後遭構陷免官,雖然在百姓,藩王及官吏的多方周旋下最終復官,但他依然沒有吸取任何經驗教訓,耿直不彎的性格體現的越發明顯。土木之變後,風起雲湧的形勢下,于謙的才華得以全面施展,首先他拒絕了一部分朝臣的南遷建議,並以南宋南遷最終滅亡的事實為例,堅定了朝臣們堅守京師的決心。並在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險惡的形勢下,依然處變不驚,沉著有序的佈防京師防務,並親自參與北京保衛戰,最終取得勝利,可以說,明朝能夠起死回生,挽大廈於將傾,於少保居功至偉,並且之後也得到了景帝的充分信任,成為首輔,但個人觀點認為,他接下來的幾處失誤,直接和間接的導致了他的政治悲劇。首先他未意識到功高震主的政治巔峰的危險,沒有功成身退,卻以其所謂忠誠耿直但並不成熟的政治素養遊走在幾股勢力之間,成為各方警惕或攻擊的物件。其次,在也先俘虜英宗之後,雖然他保衛京師朝廷有功,但在也先以英宗脅迫朝廷之際,他選擇了斷然拒絕,並強調已經另立新君,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如果,之後英宗如宋徽宗一樣終老北地,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遺憾的是也先最終放英宗回朝,並在數年後成功復辟,這就不能不讓英宗質疑于謙當初的決斷,並在石亨,徐友貞等人攻擊,構陷下最終使英宗動了殺于謙的心。第三。在立儲問題上,于謙並未發揮自己在第一朝臣上的應有作用,沒有根據祖宗家法立英宗之子為儲君,也就是後來的成化皇帝,而是默許景帝的私心,立己子為皇太子,這也是後來羅織他罪名的重要一條。
諸如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于謙的最後悲劇,讓後人思之不得不扼腕嘆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