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河西走廊,這塊連線中原與西域的寶地從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河西的歸屬問題也一直成為該地區頻繁戰爭衝突的原因。自漢代之前,河西的管理權一直掌握在以匈奴、大支人為首的西北遊牧民族政權手裡。然而漢代國力的增強以及軍事實力的強盛使得漢代統治者開始試圖奪回河西等西域重要地區的控制權,河西對於聯通西域、保護秦隴有著重要的意義。經過不斷的努力以及多次出兵討伐,漢武帝時期,河西終於正式成為漢朝的疆土,並在之後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

漢朝統治者對於來之不易的河西地區相當重視,除了其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之外,河西地區對於經濟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河西地區位置獨特,光照豐富、水草肥沃,擁有當時中原地區所不具備的優秀牧場,是適合發展畜牧業的天選之地。在漢朝與少數民族的對抗過程中,戰馬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因此河西這塊天然的養馬場自然備受關注,在當時成為了漢朝的養馬基地。然而除去其自身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外,“人和”也尤為重要,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回溯歷史,探究兵強馬壯的漢朝時期是如何將河西作為戰馬的培訓基地,其本身的優勢又有什麼。

一,河西地的自然優勢

河西成為漢代重要的馬匹養殖牧場的原因,總結起來無外乎兩個方面:自然環境與社會因素其中,自然環境作為發展畜牧業的基礎,也是河西千百年來一直是軍事家們眼中“香餑餑”的原因。當時的河西地區可以說是將馬匹成長所需要的所有條件集於一身:適宜的溫度、肥沃的草原與森林、澄澈的優質水源、長時間的光照,這些都為發展牧馬業提供了基本條件。

這樣一處風水寶地,自然也是引起了遊牧民族的注意力。根據史書記載,武威以西的西域地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河西地區”,地廣人稀,水草豐茂,風調雨順,氣候溫和,涼州畜牧業能夠成為天下之最也是憑藉著此處的優越地勢。能夠使得河西地區擁有如此多有利條件的原因,主要是氣候以及地形相互作用結果。

1,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

所謂“氣候”,秦漢時期的人們不瞭解其概念,只知道氣溫、降水、風力、太陽輻射等最基本的構成元素。查閱資料後我們能夠得知,現如今對於氣候的最概括解釋,就是一段時間內某一地區天氣變化的綜合體現,是各種基本元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氣候能夠影響當地自然植被的生長狀態,進而決定本地生物的種類以及數量,對於馬匹的養殖尤為重要。

也是機緣巧合,秦漢時期,歷史學家認為此時正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氣候溫暖期。全年氣候溫暖溼潤,降水豐沛。河西地區未經開發的優渥土壤中深埋的草種,也因此得到機會能夠生根發芽。而之前的河西還屬於中原人眼中的“蠻荒之地”,極少有人涉足,就更別提對其進行開發了。所以,這樣一片未經人類破壞與干擾的沙漠綠洲,就彷彿突然出現一般,驚豔了所有人。

2,優越獨特的地勢條件

除了千年難得一見的氣候作用,河西走廊本身所處的位置就十分獨特。地處年降水量極為稀少的北山地區,在缺少降雨的情況下,大自然卻給予了河西另一項水源的恩賜:祁連山融化的冰雪水。

東起烏鞘嶺,西至金山口的祁連山不僅僅有著高聳的山峰,更有著處於山谷之間的猶如綠寶石般的盆地與谷底。當東亞季風吹過祁連山脈的迎風坡,就為山峰之下的谷底帶來了200mm-600mm的降水。除此之外,祁連山部分山峰海拔極高,常年積累的冰雪在受到強光照射後就流入谷底,成為了內陸河流重要的源頭之一。每年,祁連山流出的124億立方米的冰雪融水中,就有88億流入了河西走廊。也正是這些富含各類礦物質的純淨水源,成為了河西走廊肥沃草場茁壯生長的關鍵因素。

《西河舊事》中就有過相關記載:“祁連山位於張掖、酒泉的交界處,佔地面積巨大,當地松柏樹木種類繁多,冬暖夏涼,是適合畜牧的好地方。”河西百姓們深受祁連山帶來的融水之便利,因此內心對於其相當敬重,所謂“無黑河則無張掖”,足以見得河西百姓們對於祁連山的愛戴。

豐富的冰山融水不僅僅能夠滿足當地牧草的生長需要,《史記索隱》也明確說過樹木松柏等對水源要求較低的樹種也能夠在此繁茂生長。資料表明,祁連山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的森林面積高達兩千萬畝,早在漢代時期,河西北山的龍首山與合黎山就是一道阻絕風沙的綠色屏障。

不少漢代史書,如《民樂縣誌》等就曾經記載過當地百姓安居樂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景。繁茂的樹林能夠蓄水固土,增加了山脈間山泉的水量,能夠其數目之茂盛,不僅僅能夠供給涼州本地的房屋建設,閒暇時候砍伐的木材甚至能夠貼補中央。

漢宣帝時期,統治者已經對祁連山山脈周遭的樹木資源有了較為詳細的瞭解,也逐漸放開了對於森林的開發。當時趙充國就曾經在祁連山駐紮軍屯,砍伐了六萬多棵樹以充軍備,足以見得當時朝廷對於森林資源的開發程度之高。

除了作為草場與森林的水源供給,祁連山的冰雪融水也可以令草場上的馬匹直接飲用。其中富含的礦物質能夠滿足馬匹的生長需要。可以說,漢代河西的繁榮與牧馬的發展,離不開祁連山的貢獻。沒有祁連山,也就沒有充滿生機的河西走廊,更沒有漢代強大的騎兵部隊。

二,成為牧馬基地,得益匈奴的歸附

其實,漢族人並非河西走廊的原始住民。早在秦朝時期,月氏、烏孫以及匈奴人就開始在河西地區遊牧與駐紮。不過,這些少-數民族大都逐水草而居,以遊牧生活為主,並沒有對河西地區進行實際上的開發。等到漢朝時期,這些民族中的匈奴一族迅速發展,不僅僅單方面將河西走廊化為己有,並且有了侵略漢代北部接壤地區的野心。

匈奴,這個自古生活在我國北方以及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最早的詳細記錄出現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最早的匈奴首領為傳說中的淳維,族群內大都有一個首領,族群的規模也時大時小,對於漢族的邊疆地區並沒有什麼較大的威脅。

然而,等到頭曼之子冒頓單于繼位之後,匈奴族卻突然巨強盛起來,其勢力也逐步擴大,在秦代時期其足跡就已經遍佈了陰山山脈北部地區以及三河流域。當時的匈奴尚且受到東胡以及月氏兩大族的牽制,然而到了漢代時期,在冒頓帶領下的匈奴人擊敗了東胡,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了月氏,又陸續兼併了樓煩、白羊河南王等幾個小族,迅速勃起。

那個時候,國內正處於項羽與劉邦的相互抗衡階段,對於匈奴勢力無暇顧及,更沒有注意到曾經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竟然逐漸誕生了國家制度,變得井然有序起來。強盛之後的匈奴人開始頻繁騷擾交界地區的百姓,掠奪當地人口、牲畜以及財物,給邊疆地區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在公元前二百年時,甚至產生了“白登之圍”這樣大型的匈奴掠奪行為。冒頓率領四十萬騎兵,侵擾北郡多地,給當地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匈奴人的猖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牧馬業的發達。根據史書的記載,匈奴人遊牧久已,漢朝時期已經能夠自由進行馬種的繁育,其畜牧產業領先漢代許多年。等到漢武帝時期,平定了國內的不穩定因素之後,才開始了對於匈奴的大規模反擊.

在經歷多次慘烈戰鬥之後,匈奴被徹底打敗,當時的匈奴首領右地渾邪王率領四萬族人歸降。而隨著他們歸降帶來的,還有先進的畜牧技術以及優良的馬種。除此之外,匈奴人也開始頻繁地與漢人進行交易,交易的內容也大都是牛馬等牲畜。這些引進後的牲畜,大多數都被安置到了河西地區進行繁育以及馬種的改良。可以說,漢朝與匈奴的互市對於漢代牧馬業的發展以及交易地河西走廊的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瞭解,漢代河西走廊的繁榮以及牧馬業的興盛,除了河西地區本身的優厚地理條件與自然條件之外,匈奴人的歸降等社會環境也對其有著卓越的貢獻。也正是由於同時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河西走廊才能夠成為漢代最重要的馬匹養殖基地,為漢代軍事、政治以及經濟上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高祖本紀(漢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