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連綿不絕,祖先留給我們的文物非常多。然而,相比輝煌燦爛的過往,這些文物也只是滄海一粟,更多的則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套本該精心保護的文物,卻突然神秘失蹤,成為文物界的疑案。

我們知道,皇帝的最後一道聖旨,往往是用來交代後事的遺詔。然而,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聖旨卻不同。因為愛妃海蘭珠之死,皇太極的身體一向不好,但還沒有駕崩的前兆,但是他卻在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突然在盛京後宮猝死。因為事發突然,並沒有留下遺詔,也沒有指定繼承人。

那麼,根據史學界的推斷,當年八月初八起草,八月初九頒發的《奉天誥命》,就應該是皇太極的最後聖旨。它的內容很簡單,就是給蒙古科爾沁奇塔特的賜婚詔書。

內容雖然並不複雜,但卻牽扯到明末清初的政治形勢。當時,滿人地處東北一隅,西有蒙古,東有朝鮮,南有大明,可謂強敵環伺,危機四伏。滿人能夠頑強地生存下來,最終建立了全國性政權,除了民風彪悍的武力之外,政治策略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他們將大明視為最主要的敵人,採取一切手段對付明朝。為了不至於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對於蒙古則採用了“北不斷親”的國策。這是為了將蒙古拉入戰車,不斷與之聯姻。皇太極就一口氣娶了哲哲、孝莊、海蘭珠等多位蒙古科爾沁女子,甚至還將哲哲立為皇后。

除了娶蒙古女子,滿族貴族的女子還要嫁入蒙古,構建更親善的關係。《奉天誥命》中,就是要將皇太極的第三個女兒固倫端靖公主下嫁給奇塔特,詔書是這麼寫的:

奉天承運寬溫仁聖皇帝制曰:自開闢以來有天下者,女稱公主,所以昭玉葉之貴。婿稱駙馬,所以示推愛之誼,自古迄今未嘗更也。今朕即大位,愛仿古昔,定誥封駙馬之制,茲爾奇炭,原系耨水熬鎮科爾沁國主之裔也。特蒙朕眷俾尚公主稱駙馬。勿挾貴而驕矜,勿持恩而敢慢。爾其更加勤慎,勉遵道義,敬之哉!勿負朕命。大清崇德八年初八日。

這份詔書中的奇炭,就是奇塔特,它以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內容很明確。皇太極將自己的公主賜婚給駙馬,希望奇塔特能夠不忘皇恩,忠心效力。

如此重要的詔書,在當時的製作也是十分精美的。它分為金質詔書和絹質詔書兩種。其中金質詔書分為兩頁,每頁重達四兩,以紐扣相連,可以摺疊收納,也可以開啟閱讀。絹質詔書則更復雜,它的正面為硃紅、湖藍、石青、乳白、明黃的絹,其中滿文寫在明黃絹上,蒙古文寫在乳白絹上,漢文寫在硃紅絹上,周圍密佈祥雲和五彩雲龍的圖案。

相比本身的材質,詔書說體現的時代背景,更為重要。這份詔書,體現了清朝皇帝對於科爾沁部落的重視,所以被奇塔特的後人悉心珍藏,一直都沒有儲存完好。只是到了近代之後,金質和絹質詔書卻突然神秘失蹤。

1947年,內蒙古進行土改,呼和格勒嘎查鬆勁海如布公爺的土地、牛羊等財物都被翻身農奴分配。他的十二阿哥向政府交待了金質詔書等其它文物的下落。只不過,那時候正是解放戰爭最激烈的階段,當地農委會決定將金質詔書和其它一些文物送到東北換取一些貨幣,以此支援前線。

結果,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一位帶路的白姓買賣人帶領農委會的三位骨幹到東北售出文物後,帶著一半錢財逃之夭夭,再也找不到蹤跡。那份金質詔書,從此也石沉大海,下落不明。

如果說金質詔書還有個緣由,那絹質詔書的就更莫名其妙。還是在解放前,科左中旗查干諾爾艾勒格日勒圖臺吉後人旺勤古如達諾彥向國家上交了絹質詔書,並被存放在科左中旗檔案館。然而,就在1997年時,當時管理人員卻發現這件文物突然不翼而飛,案件至今無能偵破。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的近代化轉型:德川幕府的垮臺與明治新政府的權威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