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近代河南軍閥史話》 文:汴樂叟

第一回

皖豫剿捻毅軍發跡

趙倜從戎頭角嶄露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孫中山

俗話說,大道至簡。孫中山的寥寥數語揭示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人要順應歷史潮流,否則就會被歷史淘汰。但現實中又有多少聰明人、能人逆勢而為,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

其他不說,民國以來,中國政局沒有因帝制的倒塌而迎來穩定。各方軍閥圍繞著權力、地盤長期混戰,把個中華大地弄的是烏煙瘴氣,老百姓是苦不堪言。

論本事,這些軍閥可以說個個都是人中龍鳳。他們縱橫捭闔,各領風騷幾十年。但是,他們看不到歷史的趨勢,空有奇才而無雄略,殺伐能取勝,治世無良方。結局好一點的晚年歸隱,尚能善終;差一些的人亡家破,嗟呀空留。

中州河南,歷來為群雄逐鹿之地。民國以降,除了盤踞在此的外來軍閥如吳佩孚、馮玉祥等較大軍閥,也有知名度稍低趙倜、張鎮芳等本土軍閥。咱們就掰扯掰扯,看看這些軍閥的活動對河南乃至於全國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咱們就先從主豫八年的趙倜說起。

趙倜(1871-1933),字周人,出生於河南省汝南縣萬冢東三橋集曾莊(現屬平輿縣)。

趙倜幼時聰敏好學,但是家裡也不富足,沒法供他上學。他每過村塾門前必在窗下竊聽片刻。時間長了被塾師發覺,奇而愛之,願教其讀書,不但不收學費,還提供書籍筆墨。如此讀了一年多。因生活所迫,經人介紹到上蔡周光鼐家藥鋪當學徒。

東家周光鼐不僅愛其聰敏,看到這個8歲的趙倜長得高大排場,亦奇其相貌,有意培養成才。周將趙倜視同家人,令趙與其子共讀,到12歲常用的書也讀熟了,寫文章也通順了。就不讓小趙再上學,而是到周家藥鋪內協助管賬。

岔開一句,趙倜雖然總的上學時間不長,但所學的東西在當時寫個書信哪、謄寫個文書啊是不成問題的。這點本事在後來還真派上了用場,此為後話,暫且不表。

後來,周的一個開雜貨店的朋友需要學徒,就把小趙從周家藥鋪要走了。一日,新東家到櫃上和眾學徒閒談聊天,隨意發問:咱行裡賣的燒紙每捆有多少張?其他學徒都答不上來,唯小趙能一口答出。東家一點驗,嘿,還真對。東家贊其做事細心,加上平時小趙又勤謹好學,對他更為器重,每年破格津貼四串錢(舊社會里學徒,三年內不給工資)。

本來趙倜很想透過上學以圖上進,理賬、學徒之類的事情他不願意做。一段時間後,就堅決辭職,回自己老家了。

小趙先到同族趙狀元(武科)家代管租賬。雖然還是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但不得不說他是個做事很踏實肯幹的孩子,對職務極為盡力。每逢交租,糧食堆滿門庭,趙除記賬外,還儘量幫助搬運進倉。有一次趙倜奮力背了近200斤重的糧袋,進門時被撞跌倒,傷及腿部,頗得主人稱讚。

趙倜由於受到武將家的薰染,認為文路既走不通,武路尚有可望,乃決心投軍當兵。趙傷愈後,向趙狀元提出投軍之請,狀元為他寫信一封,令到開封向毅軍退職將領某某求其代為介紹。

趙倜帶了趙狀元的推薦信欣欣然前往開封,彷彿大好前途就在眼前。

從小地方來到省城,趙倜也算開了眼界。開封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確實比農村老家繁華熱鬧多了。有點眼暈的小趙邊走邊看,慢慢打聽到了要去的地方。

然而,人算趕不上天算。小趙在開封尋到趙狀元的朋友家,卻見門口掛孝。一打聽,趙狀元的朋友剛剛死去。

這該怎麼辦呢?

不知所措的趙倜心裡很失落,但定心一想,既然來了,不能白跑一趟,也要想個法子呀。小夥子頭腦靈活,乃自寫名片一張,註明地址,購吊儀一份,到靈前致奠。

治喪主人見了趙倜的名片,素不相識,但心存好感。事後約趙相見,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死者的家人於是修書一封,令趙倜攜帶往京津地區找馬宮保(即馬玉昆),訃告父喪併為趙介紹。

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等小趙馬不停蹄趕到北京,卻探得馬玉昆已率軍北去,沒在京城。這時的小趙身心俱疲,路費將盡,無力再去投奔,只有暫住店內。

等了幾天,看不到希望,在京津地區又無親無故的,趙倜決定先回河南吧。但此時,他的盤纏已不敷用。店主人給他出主意說,這裡離天津很近,你可先到天津,到運河上去找運糧的船,只要能給船上人說幾句好話,不但可以坐船不要錢,並可供給你伙食,你能乘船到安徽境內,離河南就近了,再想辦法回去。

要說,這老天也是磨練人。

等小趙來到天津,往運河船上一問,誰料因河中水小,不能開船。何時能開尚無日期。於是趙倜又困在天津。

前文說過,趙倜幼時上過幾年私塾,寫個家信、謄寫文書之類的事情還是做得來。於是,找個一個旅店,一邊給店家打工,一邊為店內來往客商寫字據及書信等,暫得餬口,並等著回家的機會。

說著說著,機會就來了。

一日夜晚,店主人忽然來喊趙倜,說今夜有一位住店的官長,急著辦一件公文。這個官長本帶有秘書(當時稱文案,不是女秘書哈),這個秘書將稿子已擬好,但年老眼花,無法用工整楷書謄寫到正式公文上。店主人介紹小趙去為他譽寫。當趙倜被帶到官長面前,趙倜的身材、相貌給這位官長一個好印象。公文眷清後,因字型工整,又為老文案所稱讚,建議留用為其助手。

這位官長恰是馬玉昆麾下的一位統領。當時官兵中能識文斷字的不多,文案人員很缺。就這樣,無心插柳柳成蔭,小夥子趙倜就來到了毅軍馬玉昆部。

這個話頭我們暫且放放。先交待一下趙倜來到的這個毅軍是什麼情況。

毅軍在清朝最後的半個多世紀,扮演了重要角色。

毅軍的建立人宋慶,是山東蓬萊人。

各位都在歷史故事中或評書中聽說過山東出大漢,像隋唐英雄秦叔寶、程咬金,個個勇武過人。宋慶長得也是虎背熊腰,身軀魁梧,臂力過人,是個標準的山東漢子。

宋慶出身家境貧寒,年輕時外出闖蕩。他聽說有同鄉宮國勳在安徽亳州為官,就前去投靠。當時安徽有捻軍(活躍於皖、蘇、魯、豫四省的反清農民武裝力量,與太平軍大致同期)活動,宋慶在宮國勳的支援下在亳州辦團練(就是地方地主武裝),以鎮壓安徽的捻軍。

宋慶特別重視士兵的挑選與訓練,其軍中只留青壯年,不收老弱人。他組織能力強,治軍嚴整,戰鬥中又能身先士卒。結果率隊接連打了幾個勝仗,還收降一批捻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因戰功突出,宋慶被清廷賜“毅巴圖魯(巴圖魯為滿語“英雄”“勇士”之意)勇號,故他旗下的武裝力量稱為毅軍。

毅軍還重視軍中團結。將領家中每逢有事,都由軍中士兵幫忙,士兵平日裡到軍官家中穿堂過戶,毫無禁忌,幾乎像在自家一樣。每逢勝仗,宋慶將戰利品分與所有士兵分享。因此毅軍有很強的凝聚力,士兵打起仗來特別賣命。宋慶和毅軍在鎮壓捻軍和鎮壓西北迴民起義中屢獲戰功,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漸上升。

宋慶在第一次被慈禧召見的時候,和群臣跪在一起。慈禧太后似乎覺得群臣中有人好像沒下跪,便問太監:“小李子,你過去瞅瞅,那‘站’著的是誰,見了本宮為何不跪?”太監回覆說:“老佛爺,那是宋慶,正給您跪著哪。”慈禧太后驚訝地說,跪著還這麼高,讓他站起來看看。宋慶站起來後,長鬚飄飄,儀表堂堂,頗受慈禧讚賞。

宋慶對清廷是忠心耿耿,清廷也越來越倚重毅軍,對宋慶是寵愛有加。宋駐軍旅順時,有一年過七十大壽,清政府特意派醇親王奕譞代表皇帝過來為他祝壽,並從北京帶了戲班子過來,在旅順連唱了10天京劇,給宋慶的面子那是大了去了。

在毅軍中,有兩個人是宋慶的左膀右臂,一個是馬玉昆;一個是薑桂題。兩人都是戰功赫赫,先後成為毅軍的掌管人。

咱們單表馬玉昆。馬玉昆是安徽蒙城人,在毅軍中,以善戰聞名。據野史記載,馬玉昆在甲午戰爭初期與日軍戰於朝鮮大同江。日軍以兩萬人來攻,馬玉昆部僅8000人。馬玉昆先令手下率千人迎敵,並下死命令:“寧死毋歸。”過了一會,探馬來報已戰死200人。馬玉昆說:“戰死到只剩500人時再來報告,我自當派兵援助。”當探馬再報時,馬玉昆率全軍出擊,此役殺日軍千人,毅軍也戰死千人。戰後連日軍也讚歎毅軍“驍武絕群”。

馬玉昆先隨宋慶至河南圍剿捻軍,因功升為千總。後隨左宗棠征戰新疆。馬玉昆在新疆16年,縱橫天山南北,收復城池十餘座。新疆平定後,經直隸總督李鴻章保奏,馬玉昆被調赴直隸辦理軍務,同時準備接替年邁的老將宋慶。

趙倜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馬玉昆軍中。

河南人趙倜投身於毅軍,無意當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自小就有的聰慧和後天磨練的韌性,再加上初生牛犢的冒險精神,使年輕人趙倜很快就在毅軍中站穩了腳跟。

馬玉昆見到趙倜之後,一問是舊人介紹而來。聽下屬所言,知道這小子還識文斷字。再一看小夥子長得高大排場,帶著一股利索勁。馬玉昆覺得趙倜像個當兵的好料子,培養培養吧,就安排他在秘書處(文案處)工作。

俗話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上過學的人一般都能在社會上謀個差事,誰去當兵啊,說不定哪一天就馬革裹屍了。所以,當時軍隊的人識字的不多,有點兒文化的往往被安排在將官身邊做文案,也就是秘書。這些文案人員雖然沒啥級別,但天天圍著領導轉,使他們眼皮朝上,看不起下層官兵,對下層官兵呵斥訓罵那是常事。

趙倜和一般的文案不一樣,他不論對上對下都謙恭和藹。還常和軍官一起,學騎馬、習槍擊,與身邊的人打成一片,關係處得相當融洽,深得官兵上下喜歡。馬玉昆對他也越來越器重。

趙倜的見識和膽量在軍中逐漸表現出來。這裡說兩件事。

甲午戰爭爆發後,宋慶、馬玉昆等率毅軍與日軍作戰,趙倜也跟隨前往。儘管宋慶的毅軍盡了力,但結果大家都知道是中國戰敗。

這場戰爭當中,張作霖曾投靠宋慶,加入毅軍。戰爭結束後,宋慶的軍隊移防,張作霖也就返回家鄉,娶妻生子。後來還當了土匪,控制的地盤日漸擴大。

清廷令馬玉昆限日肅清張作霖匪幫。馬玉昆將所部分為東西南三路進攻。此時西路某營管帶(管帶相當於營長)空缺,趙倜就被委任為代理管帶,率軍剿匪。這是趙倜從文職轉為武將的開始。

趙倜和張作霖,民國時期的兩大軍閥,在此時有了第一次交集。

面對清軍來剿,張作霖知道自己如果武力相抗,肯定少有勝算。張作霖也盤算哪:既然打不贏,那就降唄。張作霖向趙倜表示:“我們根本不是反清的。你看看,清廷的宮室啊、陵寢啊我們並未加以絲毫損毀。只是這年頭,一會俄國人來,一會日本人來,我們沒法活啊,這才被迫起來自保。只要馬將軍能駐東三省,我們願接受招撫,聽馬將軍指揮。”趙倜是社會下層出身,對張作霖等的做法深表理解和同情,並對小自己4歲的張作霖產生了一種英雄相惜之感。

趙倜就將自己的想法向馬玉昆建議:“如果我們一味主剿,事倍功半,難有功效。況且日本人、俄國人在東北勢力越來越強,如果我們疲於剿匪,難免會讓日、俄收漁翁之利。不如對張作霖招撫為主,使之牽制在東北的日俄勢力,也算是一石二鳥之計。”馬玉昆表示贊同趙倜的主張,奏請朝廷剿撫兼施。之後,清廷果然依計而行,招撫了張作霖。

趙倜不僅有識,而且有膽。

在馬玉昆任直隸提督期間,正值發生八國聯軍侵華。一日午後,趙倜乘休息之時,匹馬單槍,到野外練武,捎帶著遊玩散心。正行進間,遇一老者告訴他說:“前面有鬼子兵,你不要再往前走了。”趙倜不想惹麻煩,就撥馬而回。但洋人的軍隊也發現了趙倜這一騎馬帶槍之人,從敵陣就躥出三匹馬來追,他們是聞名世界的俄國哥薩克騎兵。其中有一匹快馬眼看就要追上,趙倜心想:反正是跑不掉了,就與他拼了吧。說時遲那時快,就在洋人衝到他身後那一刻,趙倜將槍尖向後,把馬韁繩猛一勒,回身順勢用力把槍一挑,將敵人挑下馬來,摔死在地。後邊那兩匹馬不敢再追,趙倜脫險而回。此事馬上傳遍全軍,都知道趙倜是文武雙全,匹馬單槍闖敵營,並殺死洋鬼子一名,甚至有人將他比成三國時的趙雲趙子龍。

馬玉昆對趙倜也是愈發地欣賞。

1900年,按中國天干地支紀年方式是庚子年。

山東、河北等地爆發的義和團運動經過兩年左右的發展,在這一年呈現風捲殘雲之勢,反洋教、燒教堂、殺洋人,凡是和“洋”有關的事物一概都在消滅之列,搞的真是紅紅火火。

面對義和團運動的風起雲湧,清廷當中有人主張“剿”,有人主張“撫”。掌握實權的是慈禧太后啥意見呢?說起來,慈禧現在正對洋人有氣,為啥?不是因為慈禧愛國,而是因為洋人曾勸她把大權還給相對開明的光緒皇帝。那你說慈禧心裡不氣啊。

正好義和團運動中提出的“扶清滅洋”(有的是“順清滅洋”或“興清滅洋”)的口號。“滅洋”二字恰恰點到了慈禧的心坎上嘍,她也不顧實際情況,支援“撫”的一派,妄圖借力打力,用義和團去對付洋人。

有了官方的支援,義和團在京津地區發展得那叫一個快呀,加入義和團成為了當時的時尚,甚至部分王公大臣、皇宮裡面有些小太監都是義和團成員。不加入義和團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在京津混的。

接下來,各位也知道了,外國人以此為藉口,組成八國聯軍,從天津開始向我入侵。馬玉昆率毅軍,夥同聶士成的武毅軍、董福祥的甘軍,加上一部分義和團,英勇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趙倜也率部參與了戰鬥。儘管如此,還是抵擋不住八國聯軍的進攻,侵略者先後攻克津、京。馬玉昆率毅軍邊打邊撤,後退駐北京城固守。

北京城陷落第二天,西太后和光緒帝逃出北京,由馬玉昆護駕西行,擬先到太原,再轉西安。

因出走倉促,糧餉沒有準備到位。在西行途中,馬玉昆奏明慈禧:“此去西安,依據潼關天險,先固守,再慢慢考慮東進發展。大清恢復元氣還是有希望。但此次西狩(連逃跑都說的這麼雅),遠道行軍,糧餉準備沒到位,傳出去恐怕軍心浮動。請老佛爺下旨撥餉款補給。”慈禧說了:“好吧。那就讓直隸總督想辦法接濟接濟吧。”

接到指令,馬玉昆就選派勇將前往辦理。直隸總督的辦公地點設在保定,當時已面臨敵軍壓境,想從那裡將餉款取出,確實不太容易。

讓誰去呢?幾經醞釀,無人敢應。趙倜考慮之後,大聲說∶"事有何難,宮保肯叫我去,我就敢往。"馬玉昆盯著他說∶"你敢去麼?"趙又確定地答到∶"敢去!"馬問需帶多少人馬,趙說∶"此去不是打仗,兵多無用,只帶本營騎兵夠了,保證完成任務。"馬玉昆一聽,非常感動,令趙倜馬上部署前往。

趙倜把所部騎兵留弱選強,星夜向保定出發。到距保定不足百里時,他將騎兵分為若干小隊,每隔數里置一隊,下令人不卸甲,馬不離鞍,就地候令,不準擅離,違者以軍法從事。

來到保定近郊,趙倜就帶快騎兩名,緊隨其後,策馬進城,直奔總督衙門,宣讀御旨,讓總督馬上撥款備用。總督說∶"聖旨當遵,但城內敵人耳目甚眾,有款恐也帶不出去,奈何?不如我下一公文,請從大名府庫提取。"於是,總督寫一文書,令將款撥由大名府庫支付。趙倜拿到公文,準備出城時,敵人已知道了,派兵尾追其後。

趙倜沿原路快馬返回,邊走便集合預留小隊加入,人馬越走越多,追兵看情形不好,恐怕中計,不敢再追。趙倜乃平安回營交令。馬玉昆對趙倜甚為嘉獎。不久,即擢升趙倜為統領(相當於現在的旅長)。

趙倜這一年29歲。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朝歷代君王大赦天下,為啥都不赦免貪官汙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