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火炮是戰爭之神,它一經誕生,就成為戰場上的決定性力量,誰擁有火炮優勢,勝負的天平就向誰傾斜。然而,軍隊戰鬥力因火炮而得到飛躍的同時,卻也受困於其巨大的重量。在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戰鬥中,奧斯曼軍隊用烏爾班大炮轟塌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然而為了運送這門巨炮,奧斯曼人動用了四百多名奴隸和六十頭犍牛,每天卻只能前進四公里,這對任何軍隊都是難以承受之重。火炮的這種缺陷,不僅有可能顛覆一場戰役的結果,甚至能改變歷史的程序。

“假使1815年6月17日到18日晚上不曾下雨,歐洲的局面早已改變了。多了幾滴雨或少了幾滴雨,那對於拿破崙成了一種勝敗存亡的關鍵。上天只須借幾滴雨水,便可以使滑鐵盧成為奧斯特里茲的末日,一片薄雲違反著時令的風向穿過天空,便足以使世界整個崩潰。

滑鐵盧戰役直到十一點半才能夠開始,布留海爾才得以從容趕到。為什麼?因為地面溼了。炮隊非等到地面幹一點,不能活動。

拿破崙是使炮的能手,他自己也這樣覺得。他在給督政府報告阿布吉戰況的檔案裡說過:“我們的炮彈就這樣打死了六個人。”那句話可以證明那位天才將領的特質。他的一切計劃全建立在炮彈上。集中大炮火力於某一點,那便是他勝利的秘訣。他把敵軍將領的陣地,看成一個堡,加以迎頭痛擊。他用開花彈攻打敵人的弱點;挑釁,解圍,也全賴炮力。他的天才最善於使炮。攻陷方陣,粉碎聯隊,突破陣線,消滅和驅散密集隊伍,那一切便是他的手法,打,打,不停地打,而他把那種打的工作交給炮彈。那種銳不可當的方法,加上他的天才,便使戰場上的這位沉騭的揮拳好漢在十五年當中,所向披靡。

1815年6月18日,正因為炮位佔優勢,他更待發揮炮的威カ。威靈頓只有一百五十九火門火炮,而拿破崙有二百四十門,假使地是乾的,炮隊易於行動,早晨六點便已經開火了。戰事在兩點,比普魯士軍隊的突然出現還早三個鐘頭,便已經結束,且獲得勝利了。”

這一段話,是法國文豪雨果在其鉅著《悲慘世界》中,對拿破崙成也大炮敗也大炮宿命的精彩描述。拿破崙興起和敗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軍事而言,確實是那一場雨摧垮了他,泥濘的道路使他的大炮未能及時趕到戰場,這位戰神因此失去了他的魂魄,歐洲歷史也因此改變了軌跡。

與拿破崙一樣,歐洲近代有多位傑出統帥都是使用大炮的高手,華倫斯坦、古斯塔夫二世、腓特烈二世大帝,他們都倚仗大炮的威力橫行歐陸。然而大炮在賦予他們威力的同時,這種威猛武器在野外的機動卻往往成為他們的噩夢,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厄運隨時可能降臨到他們身上,因為大炮實在太沉重了,稍有差池,就不能按時機動到預定陣地。以美國南北戰爭中常見的拿破崙炮為例,M1841型6磅野戰炮,炮身重389公斤;M1857型12磅野戰炮,炮身重556.57公斤,全炮重1109公斤,這還不算拖車和附帶彈藥箱的重量。在沒有機動車牽引的年代,如此沉重的武器,野外機動全靠畜力拖拽,還要跟上部隊快速推進的速度,實在是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

在歐洲近代,一門三磅炮需要三匹馬牽引,六磅炮需要四匹馬牽引,十二磅炮需要六匹馬牽引。這些馬匹都是精選的良種挽馬,不僅健壯,還要速度快,能跟上騎兵的行進速度。一場戰役動用的火炮經常會有數百門之多,需要上千匹馬才能保證這些火炮的運輸。而戰鬥中,馬匹會出現大量傷病,又需要更多的馬匹來補充,這對後勤造成嚴重壓力,對國力也是嚴峻的考驗。

腓特烈二世大帝以斜擊戰術橫掃歐洲,他在作戰時強調速度和火力。為了讓炮火支援跟上騎兵衝擊,他首創了騎炮兵,讓騎兵裝備輕型火炮,將騎兵的高度機動性與炮兵的強大火力完美結合在一起,為了提高炮兵機動速度,他採用了成倍增加牽引馬匹的辦法。為此他全力向農民徵調馬匹,給普魯士農民造成了巨大負擔,可即使如此,馬匹還是不夠。在1760年11月3日的普奧托爾高戰役中,普軍出動246門大炮,其中包括181門24磅重炮,但普魯士當時能用來拖拽火炮的挽馬僅1700多匹,如果在戰鬥中出現較多的馬匹損失,就很難再得到補充,許多火炮將成為廢鐵。

在中國,從清末到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戰亂頻仍,但是中國戰場上很少出現大口徑火炮,75mm口徑的“義大利炮”已經是最猛的重炮了,原因就在於當時中國缺馬。據《中國野戰炮兵史》記載,當時中國畜牧業落後,體格矮小的蒙古馬力量小速度慢,根本拉不動重型火炮,也馱不了100公斤以上的火炮元件。日本投降後,我軍八匹馬拉不動一門山炮,而繳獲的日本東洋馬只要六匹馬就能拉動一門3000公斤重的“三八”式野炮。可見在沒有進入摩托化以前,馬匹的繁育是制約炮兵作戰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騾子吃得少,力量大,所以很適合用來拉炮,但繁育騾子需要發達的畜牧業,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否則無法得到效能優秀、數量充足的騾子。俄羅斯雖然是畜牧業大國,但是一戰前還沒有大量繁育騾子的能力。在肖洛霍夫的小說《靜靜的頓河》有這樣一個情節:俄國發生革命後,一名哥薩克遇到了西方干涉軍,他看到英軍拉炮的騾子後非常驚訝,告訴他的同伴說:“他們拉炮的傢伙長得像馬,卻有一對驢耳朵!”所以用騾子替代馬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騾子還有速度慢的缺點,難以跟上騎兵快速行軍。

為了提高火炮機動性,各國將帥絞盡了腦汁,與腓特烈二世依靠增加馬匹數量不同,瑞典古斯塔夫二世則設法減輕火炮重量,他甚至想出了用皮革而不是用金屬製造火炮的辦法。

古斯塔夫的皮革炮,先用很薄的銅皮或鐵皮製成炮管,然後將皮條用乳香熬煮,使其變得強韌,再將其纏繞到炮管外面,接著加上數道鐵箍,外面再蒙上數層皮革。這種炮管的重量只有同等口徑鑄鐵火炮的三分之一重,只需一匹馬,甚至兩個普通士兵便可以拉動,在戰場上進退自如。然而這種輕量化的代價就是火炮無法承受高膛壓,炮管壽命極短,發射二三十次後,就報廢了。在使用了五年後,這種皮革炮被瑞典人淘汰,他們又研製了生鐵製造的四磅輕型火炮,用兩匹馬拖拽,這種火炮在三十年戰爭中,成為瑞典主要的野戰支援火力。

皮革炮

腓特烈二世、古斯塔夫二世、拿破崙一世這些牛人叱吒風雲的年代,蒸汽機技術剛剛出現,人類發明的最新技術往往首先應用於軍事領域,蒸汽機技術也不例外,雖然那時還很不成熟,卻已經有人想到了將這種技術用於火炮的運輸。

眾所周知,1769年,英國工程師瓦特製造出了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同一年,法國炮兵軍官尼古拉·約瑟夫·屈鈕也製造出了以蒸汽驅動的火炮牽引車。

屈鈕1725年2月26日出生在一個德法邊境小鎮,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發明家。他並非科班出身的專業工程師,年輕時,他只是奧地利軍隊中的一名士兵。然而他聰明好學,醉心於專研機械技術,終於,他的許多發明引起了法國科技界的關注,在40歲時,他成為法國炮兵工程師,並受聘到巴黎教授軍事工程學。

當時的法國陸軍迫切需要提高火炮等重型裝備的野戰機動能力,屈鈕受命在當時最先進的蒸汽機技術基礎上,研製一種能牽引重型火炮的機械車輛,法軍希望以此擺脫對畜力的依賴,使法國陸軍在歐洲列強中取得優勢。法國軍方要求這種蒸汽機車能以每小時4公里的行進速度牽引一門重約2500公斤的24磅火炮。這個指標在如今看來不值一提,但在18世紀卻是一種革命性的創舉,這將大大簡化法國陸軍的後勤,並使炮兵可以長時間持續行軍。

在屈鈕和他助手們的努力下,人類歷史上第一輛機械動力車輛研製成功了。這是一輛人們從未見過的車輛,它自重2.5噸,裝有三個輪子,有一個長條形車架,採用前輪驅動。車架前端裝有一個大鍋爐,用一根導管將鍋爐中的蒸汽引入車子前輪上方的氣缸裡,推動活塞。活塞與曲軸相連,曲軸又和前輪相連,從而使車子運動。為了控制方向,屈鈕還在車上安裝了一個方向盤,而這又是一項偉大發明,開創了機動車駕駛方式的先河。

在實驗中,屈鈕發明的這輛“自動貨運車”以每小時3.6公里的速度,裝載著4噸重物行駛了7.8公里,在當時,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輛車還存在許多缺陷,無故障間隔很短,每工作15分鐘就需要停車清爐,然後再添水加煤,重新啟動,而且啟動還特別緩慢。正當屈鈕和他的團隊努力解決這些問題時,另一個致命缺陷導致了一場事故。由於屈鈕沒有給這輛車安裝剎車系統,結果在巴黎般聖奴兵工廠的一次試驗中,因轉向系統失靈,撞到了院牆上,牆壁被撞塌,車也撞毀了,這是有記載的世界上第一起機動車事故。這些試驗表明,屈鈕的這輛蒸汽機車還遠遠達不到列裝軍隊的條件,法國軍方也對它失去希望,終止了這個專案的繼續研製,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機械化車輛牽引火炮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然而屈鈕開創的火炮牽引機械化理念在法國得到了延續,法軍也一直沒有放棄對這一目標的追求,在新一代動力技術出現後,法國再次引領了火炮摩托化的潮流。19世紀90年代,法國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四驅卡車。一戰爆發後,法國研製出了牽引輕型和中型4榴彈炮的拉蒂爾一塔爾型火炮牽引車。這種牽引車配備1臺4缸35馬力發動機,自重4噸。

1910年,法國退役炮兵中校德波特設計出了夏蒂倫一潘哈德牽引車,該車採用40馬力發動機,最大負荷15噸,滿負荷時最大速度每小時8千米。1913年,第一批50輛四驅牽引車裝備到了法軍第4重炮團。

1917年,法國在一輛坦克底盤上安裝一門野戰炮,使火炮第一次具有了全地形機動能力,這就是聖沙蒙坦克,也是世界上第一輛自行火炮。

到了二十世紀末期,法國再次在火炮機動能力的創新中奪得先機,於1994年推出凱撒卡車炮,滿足了當代對火炮重量輕、反應快,空中戰略機動能力強的要求。很快卡車炮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列強紛紛仿效,成為如今火炮發展的主流。

法國對火炮機動能力如此執著,應該與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不無關係,畢竟這一戰使法國從巔峰跌落,從此失去國運,受到英國的壓制,再也沒能翻身,連法語的地位都遭英語碾壓,這種痛徹心扉的教訓,驕傲的高盧雄雞怎能忘懷?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武則天臨死前的一番話,挽救了武家,這句話真有這麼厲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