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剛進學校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認字,而認字首先就得先學習拼音,只有學會了a、b、c、d,才能學會認識漢字,所以拼音對於我們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字元。但是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可沒有拼音,就連最近的朝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中國在這長達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雖然漢字一直存在,可是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究竟是如何認字的?
根據史料記載,中國最開始出現拼音運動,是在清朝末年民國時期,也就是說鴉片戰爭以後,梁啟超等人才發起了“切音字”運動,而“切音字”也就是漢字拼音的雛形。中國第一個創造拼音文字的人,是盧戇章,他曾經編寫了《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還有《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首次用切音字拼寫官話。正式的漢字拼音,是在1918年正式公佈。
如此說來,中國出現漢字拼音,也不過只有百十年的時間,這和如此漫長的舊時代相比,簡直是太短了。究竟古人在拼音的情況下,是如何教小朋友“認字”呢?其實這根本難不倒聰明的古人,因為古人在造字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後來識字就出現了主要四大形式,分別是: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四種,具體如何一起看看吧。
首先是形聲字,大家都知道漢字有很大一部分,其實都是形聲字,這些形聲字其實就是從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型別字就是由形旁或者是聲旁組成,形旁說的是類別,而聲旁說的就是讀音。其實小時候我們在識字的時候,遇到不認識的子時,就會用認識的字來標註,其實這個方法早就是古人玩剩下的,接下來舉個例子就知道了。
其實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會用漢字去標註讀音,其實學習漢字和學習英語是一個道理的。另外一種就是反切法,比如緩字就是胡管切,反切法是中國古代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一種注音法,由此可見古人是多麼的聰明,他們的智慧才是無窮無盡的。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法子你不得不服!你怎麼看?